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藝術與社會互動關系的樣板屋

來源:99藝術網(wǎng)上海站 作者:徐婉娟 2012-03-09

藝術家林明弘

 

2012年3月9日下午3點,《樣板屋:2012林明弘》在上海外灘美術館舉行并發(fā)布。本次藝術家林明弘與日本建筑團隊犬吠工作室合作,以跨界合作模式呈現(xiàn)最新創(chuàng)作,并邀請2011年成都雙年展和深圳雙年展聯(lián)合策展人李翔寧先生、錄像藝術家程然先生、電子音樂家樓南立(B6)先生、以及建筑工人、木作家具商共同加入。擔任此次展覽策劃的是原上海外灘美術館館長賴香伶女士;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策展人亞歷山德拉•孟璐(Alexandra Munroe)女士擔當協(xié)同策展人。

 

本次展覽的靈感源自于上個世紀初上海外灘美術館所在建筑的歷史,和同期發(fā)生的強調藝術的社會功能性的包豪斯宣言,是在當代社會現(xiàn)實下對這一藝術史上的重要信念的回應。在展覽中,首先看到的是林明弘標志性的墻面壁畫作品,其視覺概念來自于本地一間小店買來的普通被褥,藝術家將其貫穿美術館六個樓層。

 

每一層的顏色逐層增加與豐富,樓南立特別制作的主題曲——“帶條紋的房間”與其相呼應。

 

一樓深紅色的線條貫穿并圖形延伸至二樓,隨著色彩逐層的增加,空間的色溫也隨之逐漸改變。本次展覽的壁畫并非孤立的作品呈現(xiàn),它是展覽的開始,更是整個展覽各個部分有機鏈接的樞紐和平臺。從前期籌備的花紋構思,到繪制花紋的工人們的生活空間,由花紋所衍生出的聲音與影像作品,最終擴展出對城市歷史的個案研究等等,都在這個花紋的環(huán)境中獲得呈現(xiàn),從而構成整個展覽跨界性、現(xiàn)實性和整合性的基調。

 

樓南立以壁畫的圖樣和美術館的空間作為樂曲的“頻譜”的素材,將壁畫圖樣的粗細、顏色和構圖等等,一一轉化為樂曲頻率的分布曲線。壁畫由一到六層越趨復雜,音樂從單一的音色逐漸演繹成一首完整的樂曲,在整個美術館內空間與壁畫、影像等作品產生互動。

 

影像部分,錄像藝術家程然分別紀錄了壁畫工人與建筑工人一個多月以來的工作過程。這些充滿詩意與細節(jié)的工作影像同時還在美術館的前廳、咖啡館等場所出現(xiàn),使影像敘述中的空間與實際的空間產生重疊。通過影像,美術館和展覽被賦予了一種自主性,成為了一個敘述的主體。這件作品不僅重現(xiàn)了逝去的景象,更成了記憶、歷史敘述和時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的隱喻。

 

本展最鮮明的特點是在不同藝術領域、專業(yè)與非專業(yè)之間的跨界與協(xié)作。這一特點不僅以各種形態(tài)的作品直接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更在展覽的執(zhí)行過程中獲得了最充分的體現(xiàn)。藝術家、建筑師、大學研究團隊、建筑工人、木作家具商、美術館團隊,以及涉及展覽的各方之間從一開始就在指令與接受、交流與協(xié)商,直至爭執(zhí)與妥協(xié)等動態(tài)的過程中展開,最終形成這個展覽極為豐富的形態(tài)。

 

基于這一理念,藝術家林明弘作為項目的發(fā)起人和協(xié)調者,提出將所有工作人員,包括安保、保潔、廚房等工作人員的姓名并列出現(xiàn)在展覽海報和畫冊封面等印刷品中;這也進一步呼應了策劃人與藝術家對本次展覽最初設定的宗旨——“利用這個展覽讓大家聚在一起,形成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動”。

 

《樣板屋》的展覽名稱看似與犬吠工作室的創(chuàng)意工棚建筑直接對應,但實際建立起的毋寧說是一個藝術與社會之間互動關系的樣板,也是上海外灘美術館對自身在社會中的角色的一次新的探索。

 

藝術家林明弘在介紹程然的錄像作品

 

 

李翔寧《上海制造》系列攝影-(1)

 

李翔寧《上海制造》系列攝影

 

樣板屋內部還保持著建筑工人住過的氣息

 

樓南立《帶條紋的房間》電子原音

 

4樓展示空間

 

6樓展示空間

 

可投入批量生產的樣板屋

 


【編輯:顏媛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