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傳統(tǒng)文化根基深厚的城市建立一座當代藝術美術館有多重要,就有多難。
十五年前,楊超帶著“西安這座古都不能只有歷史,還要有當代”這一理想,扎身西安美術館的建設與發(fā)展。
十五年間,西安美術館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與全球30多個國家舉辦各種形式的交流展,并引進國內外藝術大師展,在滋養(yǎng)西安當代藝術生態(tài)土壤的同時,也將美術館和藝術家們推向國際平臺。
在西安美術館建館十五周年之際,?99藝術、K空間創(chuàng)始人楊凱與西安美術館館長楊超展開對談?,從他的個人理想到西安美術館的建設,從美術館的管理制度到自我造血的實現(xiàn)……這些話題不僅僅是關于西安美術館,也是關于中國的美術館建設和發(fā)展。
楊凱
99藝術、K空間創(chuàng)始人
楊超
西安美術館館長
楊凱:
十五年之前為什么要在西安這座古都做一座當代藝術美術館?
楊超:
我對美術館的熱愛起源于我對文化城市的研究。
文化城市的建設有幾個重要條件,其中,基礎中的基礎就是?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如果一個城市沒有大量的公共文化設施,那么這個城市就沒有文化基礎。我在創(chuàng)建西安美術館之前,去過很多發(fā)達國家,看他們的城市規(guī)劃、設計、博物館、美術館,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大量出現(xiàn)美術館,但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美術館已經(jīng)做得非常成熟了。包括美術館在內的文化場館對一座城市的意義非常大,是文化的標桿和文明的標志。所以,2004年,我在策劃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時候,就策劃了四大場館——美術館、音樂廳、歌劇院和文學館。
當時這個構想在全國范圍內是比較超前的,因為那時中國專業(yè)級的美術館非常少。在實現(xiàn)這個構想的過程中,我遇到了一位對西安影響力非常大的人物,他就是時任西安曲江新區(qū)管理委員會主任、書記,后來成為西安市副市長的??段先念先生?。段先生有著非常大格局的城市文化理想和廣闊的國際化視野,所以他對西安公共文化場館的建設特別重視。
這個美術館是由曲江新區(qū)主持建設的,開館之前,我們把它叫作“曲江美術館”。由于當時西安市還沒有美術館,所以領導決定將它建成為“西安美術館”,相當于是把美術館的級別升級了。
位于西安大唐不夜城的西安美術館
楊凱:
你怎么看待西安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在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中,怎么運營一座當代藝術美術館?
楊超:
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話題。美術館必須配備專業(yè)的管理和運營團隊,實際上當時的西安是沒有這樣的人才。
剛開始運營西安美術館的時候,包括我在內,所有人都沒有美術館學科的專業(yè)經(jīng)驗。我們的經(jīng)驗來源于哪?第一,源于我對國內外各個美術館的考察;第二,我對運營文化企業(yè)的經(jīng)驗;第三,我對藝術的認識和學科背景。 ?
實際上,當時中國范圍內也沒有多少美術館有專業(yè)的管理經(jīng)驗,所以剛開始很多都是照搬西方的模式。但是西安美術館不一樣。西安從政府領導到市民,都對文化飽含熱愛,這與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有關系。西安的大唐文明是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制高點,但這座城市并不保守,也并不是只有過去。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西安出現(xiàn)了幾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比如西部電影,中國電影真正走向世界是從西影走出去的;比如西部文學,以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為代表,西安存在很大的一個作家群體,引領了中國文學的方向;再比如80、90年代西安的西部搖滾,出現(xiàn)了鄭鈞、張楚、許巍等搖滾領軍人物,等等。
2009.09.28,西安美術館開館
楊凱:
國有民營這個特殊的美術館體制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的?
楊超:
可以說,西安政府的思想是比較超前的,在十幾年前,就認識到一個美術館的經(jīng)營管理者不能是政府官員。所以當年讓我來做西安美術館館長的時候,創(chuàng)造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體制——國有民營,西安美術館是中國第一家國有民營美術館。
這種體制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充分發(fā)揮國有和民營的各自優(yōu)勢:既可以借助城市和政府的力量,來打造品牌;同時也擁有民營企業(yè)的靈活性,包括人才的運用、資金的運用、管理的運用等等。這種體制的美術館放在全國范圍內也是獨一無二的。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西安美術館每日開館時間為10:00至22:00(逢周一閉館,法定節(jié)假日按照國際規(guī)定執(zhí)行),長達12個小時,目的是為滿足更多游客、市民的觀展需求,讓更多的民眾真正走進美術館,享受高品質的藝術展覽。
楊凱:
以這種體制為依托,最初創(chuàng)建西安美術館的時候,想把這座美術館打造成什么樣的美術館?就目前來看,目標實現(xiàn)了嗎?
楊超:
當時段先念先生說了一句話:?“要把西安美術館建設成為一座國際化的美術館?!?如何國際化,這與美術館的定位有很大關系,同時還要結合當時陜西美術和西安美術發(fā)展的現(xiàn)狀進行融合。
在大家印象中,西安是一個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藝術根基很深的城市,這是我們的優(yōu)勢,但也是問題所在。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藝術從觀念上、思想上發(fā)生了革命性的改變,在這個過程中,全國出現(xiàn)了很多先鋒藝術家和群體,但西安沒有。為什么?因為我們過于自信、過于保守,以致于在中國當代藝術思潮最活躍的80年代,我們沒有跟上時代的潮流,這也直接導致西安在現(xiàn)當代藝術領域嚴重滯后和落后。十五年前,陜西藝術家里做當代藝術的人太少了,完全屬于“弱勢群體”。當代藝術家很少,就沒有當代藝術家群體;沒有當代藝術家群體,這個城市就沒有當代藝術氛圍;沒有當代藝術氛圍,就說明這個城市的藝術生態(tài)是有問題的。
可以說,在西安美術館開館之前,從創(chuàng)作者到公共空間,在中國當代藝術版圖上找不到西安。所以,在這樣的基礎條件下,西安美術館想要國際化,定位必須是在繼承傳統(tǒng)、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同時,走向當代。國內也有些城市的美術館是以此為定位的,但我認為,西安美術館面對西安這座城市的特殊文化環(huán)境,這種定位是最典型的。
大概在2002年,曲江新區(qū)的目標是打造一個文化城市示范區(qū)。當時段先念先生提出這個口號的時候,可以說中國沒有人知道文化城市是什么樣子。
文化城市的首要條件是必須有一定數(shù)量的公共文化設施,而且不但要建設起來,還要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2002年曲江新區(qū)提出建設文化城市示范區(qū)的時候,將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提到了一個非常高的位置。
以此為大背景,我?guī)ьI幾十號員工不斷地探索、修正、學習,目標是逐步建立起一套我們自己的模式——不是照搬西方美術館的模式,而是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術館模式。
西安美術館場館立體圖。
西安美術館總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擁有現(xiàn)代化多功能空間,包括大型展廳、小型展廳、多功能報告廳等主要學術展示空間、藝術衍生品店等配套服務設施。
楊凱:
讓西安美術館朝著當代性、國際化的方向發(fā)展,具體來說,你是怎么做的?
楊超:
因為西安當時是一個當代藝術比較貧瘠的地區(qū),要讓西安人認識當代藝術,我們采取的辦法是“請進來”。
西安美術館在十五年來與法國、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德國、法國、芬蘭、英國、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匈牙利等一些國家進行了廣泛的藝術交流。國際藝術家展覽包括凱綏·珂勒惠支、馬克·呂布、簡尼斯·庫奈利斯、井上有一、達明安·赫斯特、理查德·賴特、吉莉安·威爾金、道格拉斯·戈登等。
國內范圍內,引進當代藝術大家、大師展,包括方力鈞、丁乙、何多苓、周春芽、顧長衛(wèi)、陳丹青、俸正杰、郭偉、陳一飛、艾軒、楊飛云、薛松、方少華、范勃、冷軍、廖曉春、徐悲鴻、齊白石、賈又福等100多位現(xiàn)當代藝術大家的作品走進西安美術館。
但實際上,剛開始的階段,市民是看不懂當代藝術的,包括文化學者、政府領導也看不太懂。
“DCGD第一屆德中平面設計雙年展”暨“中德當代設計、建筑及文化產業(yè)國際高峰論壇”
2009.11.23,西安美術館
“1991圣地亞哥中國美術創(chuàng)作研討會二十周年回顧與展覽”展覽現(xiàn)場
2010.07.09,西安美術館
“從符號到解析——方力鈞個展”展現(xiàn)現(xiàn)場
2011.05.01,西安美術館
楊凱:
這就涉及到公教問題了,這方面西安美術館是怎么做的?
楊超:
第一,借助美術館這個平臺,我們跟很多的學校、企業(yè)建立了聯(lián)系。每一個展覽都會開發(fā)很多場公教活動,邀請大家走進當代藝術展覽現(xiàn)場。
另外,我們會在周末讓藝術作品走出美術館,在城市廣場進行展覽,我們叫“廣場當代藝術”,目的是讓更多大眾觀眾看到。這個方法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2014年,廣場藝術第三期——“生活在別處”青年原創(chuàng)油畫風景巡回展第二站在大雁塔南廣場舉辦
2014年,廣場藝術第五期在北大明宮廣場舉辦
楊凱:
在大唐不夜城這個位置,美術館每天的人流量大概能達到多少?
楊超:
西安美術館是不收門票的,但是需要預約入館。最近這幾年我們每天都會控制入場人數(shù),不能超過兩千人。美術館所處的大唐不夜城,火爆的時候每天五、六十萬人,所以我們必須要控制人數(shù),采取預約制度。這樣做,也是為了給真正想來看展覽的觀眾提供更好的觀展環(huán)境。
“長安風物志——西美畢業(yè)季-王之榮耀長安風物之高校共創(chuàng)IP藝術展”展覽現(xiàn)場
2021.6.24-7.4,西安美術館
楊凱:
美術館的收藏策略是怎樣的?
楊超:
美術館的收藏、學術研究與辦館理念是一致的——立足傳統(tǒng),走向當代。所以我們的收藏一方面是具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傳統(tǒng)藝術作品;一方面是當代藝術作品。西安美術館每年的藏品數(shù)量大概在一百件左右,主要來源于藝術家的捐贈。
就目前而言,中國的美術館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政府把美術館建起來之后,往往認為這個事就成功了。實際上,美術館的運營管理有幾個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一個是資金問題,一個是收藏問題,一個是管理問題。
當下,中國幾乎所有的美術館在經(jīng)營上都是非常艱難的,好多美術館是沒有收藏費用的,即便有,也很低。我認為中國的美術館建設是需要時間的。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也需要對美術館的建設、收藏、學術研究這些非常重要但又被忽視的工作進行重新認知。
黃亞莉《攝影微噴街景系列NO.8》
攝影,2011
西安美術館館藏作品
古巴塔
《一見鐘情》, 54 × 39 cm × 3
西安美術館館藏作品
楊凱:
西安美術館一年的運營經(jīng)費是多少?
楊超:
平均下來,一年大概在一千五、六百萬這個水平。
楊凱:
在美術館運營上,政府能給予多大的支持?
楊超:
總費用的30%左右。
楊凱:
剩下的70%怎么辦?
楊超:
這個涉及很多方面,主要還是靠市場的力量。美術館前五年的經(jīng)營過程是非常艱難的,因為那時美術館沒有品牌效應,每一個重要展覽都要花很多錢。
楊凱:
錢從哪兒來?
楊超:
基本都是自己掏錢。所以在前幾年,我一直在貼錢辦美術館。
楊凱:
前期總共貼了多少錢?
楊超:
前十年我自己注入的是5700萬元,也就是說貼了5700萬。
這個情況在美術館第一個五年之后有所改善,因為我們的品牌效應建立起來了,所以重要展覽的費用降低了很多,相當于之前1/4的費用就可以辦。
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開始自我造血,?我們把美術館的藝術家資源與城市藝術、公共藝術進行綁定,在城市藝術打造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之后將其補貼到美術的運營上。?這個自我造血的意義是非常大的。
“三棱鏡——侯拙吾、郭志剛、王風華當代藝術聯(lián)展”展覽現(xiàn)場 西安美術館十五周年系列活動之一
楊凱:
西方的美術館一般都有理事會,每年會有捐贈,西安美術館有贊助人協(xié)會或者理事會嗎?
楊超:
沒有。中國的美術館在學習西方美術館的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巨大的困境是什么?第一個就是資金問題。解決不了資金問題,其他都無法進行。西方的美術館在資金來源上有多種途徑,有董事會、理事會、基金會、藝術家;一些基金會性質的美術館,每年還有政府固定的撥款。同時,他們的場館收費也比較高,而更重要的是西方美術館的衍生品收入一般能占場館收入的1/3,也是很高的。
西安美術館十五周年系列活動海報
楊凱:
你們現(xiàn)在有衍生品收入嗎?
楊超:
可以說中國絕大多數(shù)美術館的衍生品收入都不行,這與大眾整體的審美水平有很大關系。
楊凱:
所以絕大部分的費用還是要靠你自己去找。
楊超:
對。除了資金問題,美術館面臨的第二個難題是?人才問題?。沒有專業(yè)人才,美術館就一直在低層次上循環(huán),錢再多也沒用。
楊凱:
在十五年的時間里,你覺得西安美術館取得的最大的成績體現(xiàn)哪些方面?
楊超:
第一,培育了一批熱愛當代藝術的觀眾群體。走進西安美術館的人和對現(xiàn)當代藝術有新的認知的人越來越多。包括政府領導,在西安美術館看了很多展覽之后,鼓勵我們把西安美術館辦成陜西的品牌,全國的品牌;
第二,培育了一批當代藝術家,在這十幾年中,西安崛起了一個龐大的當代藝術群體,這對一座城市的意義非常大;
第三,培養(yǎng)了一批管理人才??梢哉f,西安現(xiàn)在大大小小的藝術機構里的核心骨干,80%都是從西安美術館走出去的。
同時,也發(fā)展了一批當代藝術的收藏家和收藏者。這些年輕的當代藝術收藏者的父輩可能是收藏傳統(tǒng)藝術的,但到了這一代,開始大量收藏當代藝術。我們非常注重對這一批年輕收藏者的培養(yǎng)。一座城市不僅僅有當代藝術家,更要有當代藝術市場。
“解構·重塑·賦魅”青年策展人主題聯(lián)展展覽現(xiàn)場
2023.11.4-2023.11.16,西安美術館
楊凱:
這十五年來,你認為哪些人對西安美術館的建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楊超:
第一位仍然是我提及很多次的段先念先生。他是曲江的創(chuàng)造者,是一位英雄。在他的領導下誕生了曲江這個全國文化城市樣板。他尊重文化藝術,在他的肯定和支持下,西安的藝術得以持續(xù)發(fā)展。他對西安的文化建設,對西安美術館的推動作用是無人能及的。
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一位英明的決策者非常重要。沒有伯里克利,就沒有雅典輝煌的城市建設;沒有奧斯曼公爵,就沒有巴黎城的華麗變身。一個好的決策者對一座城市來說至關重要。
第二,在美術館發(fā)展初期,西安的一些當代藝術專業(yè)人士給予了西安美術館莫大的支持。其中貢獻最大的是彭德教授。同時西安美術學院的幾任院長,對西安美術館的支持也很大??梢哉f,這十五年來歷任院長對西安美術館都很支持,我們也合作了很多當代藝術展覽。
第三,是西安美術館的所有員工。我們美術館的工資不是很高,很多工作人員都是藝術愛好者,有著藝術情懷。
另外就是我的夫人沈紅女士,她也是美術館的一位贊助人,支持了很多年輕藝術家項目??梢哉f,在這十五年間,她給予的支持力度是最大的。
楊凱:
站在西安美術館的下一個十五年開始的這個起點上,你有什么構想和藍圖?
楊超:
對我來說,我認為身為美術館館長,必須持有一個理念,那就是這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人生理想、社會理想,也是城市理想。
如果再繼續(xù)做五年、十年、十五年,我的重心依然是如何調動更多資源讓美術館與文化產業(yè)更好地融合。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十年、二十年之后,也許我們能探索出一條本土特色的發(fā)展模式,其中也包括自我造血的模式、空間功能的模式、學術研究的模式,收藏系統(tǒng)的模式等等,都會有一個很大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一定是會符合未來中國社會發(fā)展趨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