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藝術家、批評家、收藏家以及媒體集體包火車奔赴長沙前去參加首屆“藝術長沙”的活動,場面甚是壯觀。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經(jīng)濟危機的沖擊,藝術市場的萎靡不振導致了藝術長沙活動2年內(nèi)杳無音信。
藝術長沙今年卷土重來,固然要先在場面、形象上動番大手筆。首先從邀請的嘉賓和媒體記者的人數(shù)來說,今年的規(guī)模可謂空前,藝術長沙宴請宴請竟達到500人左右就餐。交通工具從前年用的火車今年改為了包機,稱其為“藝術長沙空中之旅”,新聞發(fā)布會同樣是別開生面,從地面搬到了空中。但是,氣勢恢宏、其樂融融的表面背后,藝術長沙到底隱藏著什么問題?
首先,藝術長沙活動模式以及定位的模糊性,展覽形式叫人模棱兩可。如果說藝術長沙是雙年展模式的話,那只有在時間的概念上符合雙年展的標準,而雙年展的策劃組織思路、展覽命題諸方面完全體現(xiàn)不出。雖然藝術博覽會對展覽主題沒有嚴格限定,但藝術長沙同樣不屬于藝術博覽會的范式,雙年展是一個討論問題的平臺,藝術家通過作品反映當下存在的社會問題。藝術博覽會更注重畫廊、收藏家的介入,確切的說應該是資本的介入。如果說雙年展是注重學術的話,那藝術博覽會則是偏向商業(yè)的,是一個商業(yè)平臺。
由于藝術長沙模式的模糊性,給自身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藝術長沙不能像小孩子玩過家家,高興了就玩一次,沒興趣后就耍到一旁。藝術長沙的模式不知道會將藝術長沙帶向何方,叫人摸不清方向,看不到未來。藝術長沙歸根到底就是一場觀眾多、媒體關注高的群展罷了,而且參觀者大多都具有極其專業(yè)的欣賞眼光,而媒體的關注同樣大都是屈服于資本的強勢。而這些則會引發(fā)第二個問題,既資本介入后的霸權壟斷以及由此導致的犬儒主義。
俗話說,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軟。面對主辦方的熱情邀請和款待,藝術長沙則演變成了皇帝的新裝,批評失語了,媒體的態(tài)度和觀點也沒有了,藝術長沙成了藝術界的盛大PARTY。在藝術長沙開幕的第二天,藝術長沙活動的研討會更像是一場鬧劇,主題“當代藝術為何能在長沙發(fā)展”就暴露了主辦方的目的和野心,我看還不如直接“請大家褒揚藝術長沙"來的痛快,來的徹底,而討論會整體上更像是嘉獎會、表揚大會。
國內(nèi)一些舉辦了多屆的雙年展、博覽會都存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并且當下的藝術活動娛樂化、圈子化也早是司空見怪的現(xiàn)象,為何要死抓人家的小辮子不放呢?罷了,還是要感謝主辦方以及譚國斌先生,各位嘉賓還是在藝術長沙的活動中溝通了感情,商討著各自的共謀大略,計劃并期待著類似的PARTY!
【編輯:大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