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在漢代被視為吉祥的動物。漢代工藝家頗善塑熊,這套鎏金熊形青銅鎮(zhèn)(1952年在合肥出土,目前在國家博物館展出),把肥胖的熊處理得憨厚可愛,為漢代較單調的室內布置增添了活潑氣氛。
從史前社會至魏晉時期,人們在室內都是席地而坐,一種是在長條形榻和正方形枰上鋪席而坐,另一種是在地板上鋪席而坐。席在人們起身、落座時常會移動,又容易卷角。如《史記》中就記載,商鞅第二次拜見秦孝公,闡述自己的變法方略,孝公聽得入了迷,不知不覺地向對方靠攏,以至于膝蓋超出了自己席子的邊緣,席子當然也隨著移動了。為避免這些問題,古代人就在席子的四角放置鎮(zhèn),用來壓住席子。古人布席還講究位正,孔子就嚴守“席不正不坐”的準則。為保持席正,也需壓以重物。
席鎮(zhèn)早在戰(zhàn)國時期已通行,多采用比較重的材料,如金屬、玉石等,其中以青銅鎮(zhèn)最常見。漢代墓葬出土的席鎮(zhèn)已達數(shù)百件之多。完整的皆為一套四枚,為了避免牽羈衣物,鎮(zhèn)體的基本造型往往接近于一個扁圓的半球形,且多數(shù)鎮(zhèn)被做成動物形,常見的有虎、豹、辟邪、羊、鹿、熊、龜、蛇等。
為了保持鎮(zhèn)體的半球形輪廓,這些動物常蜷屈蟠伏成一團,但其身姿并不顯得局促。為了增加鎮(zhèn)的重量,有的鎮(zhèn)灌滿細沙或灌鉛。漢鎮(zhèn)一般重600—800克,約合2.5—3漢斤,很適合壓席。漢代的動物形青銅鎮(zhèn)造型生動、構圖緊湊,堪稱一件件精巧的工藝品。
魏晉以后,人們由席地而坐逐漸改變?yōu)榇棺愣?,家具式樣也隨之變化,席鎮(zhèn)失去了實際作用,逐漸減少乃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