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 黃花梨髙靠背大四出頭官帽椅成對
剛剛過去的2014年對國內藝術品市場來說,是深度調整、頗受煎熬的一年。某藝術網(wǎng)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4年12月18日,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成交量較2013年同期減少了18.26%,成交額下滑17.37%。在此背景下,從藝術家到策展人,從畫廊到拍賣行,都在艱難地探索各自征戰(zhàn)市場的方式。頗具爭議的藝術品打假、保利文化公司香港上市、千年國寶回歸湘土、七單位獲文物鑒定資質、中國藏家在國際拍場的“有錢任性”……2014年又是國內藝術品市場非常熱鬧的一年,新聞、話題不斷,在這些值得反思與回味的話題背后,呈現(xiàn)的是市場求新、求變的新形態(tài)。
求新——藝術品頻頻“觸電”
回顧2014年藝術品市場的整體趨勢,調整勢頭仍在延續(xù),但多元化經營模式的推陳出新,使得藝術品市場出現(xiàn)不少新交易形式。
2014年初,“周周拍”宣告正式上線,隨后,“阿特姐夫日夜場”“薔薇拍賣”“揚子微拍”等微信拍賣群相繼問世。拍賣方將拍品的圖片和介紹等信息上傳到微信公共平臺或朋友圈里,所有關注拍賣平臺的人,都可以參與競拍。這一新鮮拍賣模式具有無底價、小名家等特點,低價是微拍最誘人之處,因而受到一些年輕藏友的追捧。有人認為,類似微信拍賣這種新型拍賣方式的拍品質量和能吸引到的參與者實力均有限,不會對藝術品拍賣市場產生實質影響;也有人認為,過去拼規(guī)模和“高大上”的拍賣企業(yè)注定將分一杯羹給花樣迭出的中小型市場。
在微信拍賣大行其道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傳統(tǒng)藝術經營機構著手向移動藝術品電商轉型,并有了新的突破,比如2014年10月,國內首現(xiàn)藝術品拍賣手機APP翰墨千秋藝術交易中心,開啟移動藝術交易的新嘗試。結合2014年“雙十一”期間,移動端42.6%的成交份額,不少業(yè)內人士預測藝術品移動交易領域將會迎來更大的發(fā)展浪潮。此外,很多傳統(tǒng)拍賣公司也在嘗試藝術品電商,如保利拍賣、榮寶拍賣聯(lián)合推出的藝典中國網(wǎng)及北京傳是拍賣推出的東方藝品網(wǎng)等。傳統(tǒng)電商也在2014年不斷向藝術品交易延伸觸角,2014年5月,淘寶網(wǎng)發(fā)布了一條消息引發(fā)圈內關注——1元起拍畢加索真跡,同時拍賣的還有達利的青銅雕塑,最終兩件首次入駐淘寶拍賣的西方經典藝術作品分別以115萬元和35.7萬元成交。據(jù)統(tǒng)計,目前已經有10余家產權交易所和200家國內外著名的拍賣機構、畫廊、藝術商店入駐淘寶拍賣會。
業(yè)內人士認為,藝術品“觸電”更多體現(xiàn)的是大眾化。藝術品在線競拍、微拍、手機移動客戶端拍賣和傳統(tǒng)拍賣,應該代表了金字塔式的不同價格結構,中低價位拍品所占份額大,高價位的拍品所占份額小,這一趨勢會隨市場發(fā)展逐漸呈現(xiàn)出其合理性。需要注意的是,規(guī)范化運作及作品保真仍是整個行業(yè)需要攻克的難題。作為藝術品市場的未來發(fā)展趨向,藝術品電商行業(yè)的行為規(guī)范需要依靠制度的建設和法律法規(guī)的進一步完善。
求變——藝術品拍賣精耕、擴張
藝術品市場是快起慢落的發(fā)展模式,尤其是拍賣市場,回歸正常和理性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而持續(xù)兩年的調整期似乎已經讓大部分市場人士對成交數(shù)字很淡定了,2014年,精耕細作、做好持久戰(zhàn)的準備成為各大拍賣公司的新常態(tài)。
觀察2014年藝術品拍賣市場,可以發(fā)現(xiàn),私人收藏專場、品牌專場及一些特別推出的專場成為拍賣公司度過調整和危機的突破口,各家都在組織特色專場方面重點發(fā)力,積極舉辦座談會,籌辦論壇和相關的藝術活動,并且得到了市場的認可。越來越多的拍賣行在尋找精品的同時,開啟了“文獻模式”——通過挖掘拍品背后的文化及歷史價值,吸引藏家的眼光,以文化助推市場,如2014年嘉德的“明式家具專場”、西泠的“青銅器專場”。以學術贏交易,也成為2014年拍賣公司精耕的新方式。除了上述的特色專場,拍賣公司還在拍品征集上積極拓展新領域,如2014年保利珠寶尚品沙龍的高調開張。
此外,值得關注的一個趨勢是,2014年,不少拍賣公司將拍賣版圖拓展到了更多的城市。先是榮寶齋在濟南敲響了槌音,隨后保利拍賣和北京華辰相繼涉足福建廈門,而保利在山東濰坊的拍賣也在積極籌備中。挖出“隱形”買家,吸引更多的人介入藝術品收藏,并且讓自己的品牌得到更多買家的認可是這些拍賣公司拓展拍賣版圖的重要原因。
2014年3月,保利文化集團在香港聯(lián)交所掛牌上市,被視作中國拍賣概念第一股。幾個月后,保利拍賣收購邦瀚斯拍賣行的傳言甚囂塵上。雖然目前來看,保利文化的上市對國內其他拍賣公司沒有太多借鑒意義,不會引起跟風,收購邦瀚斯之說也尚未有結果,但已經可以從中看到國內拍賣行從大本營開始向外擴張的苗頭。不少國內外媒體均認為,這將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帶來新的客戶、新的口味和新的工作方式。
事實上,積極擴大業(yè)務范圍和版圖早已是國際知名藝術品拍賣公司的共同策略,并且國際拍賣巨頭們幾乎打算覆蓋所有能產生利潤的藝術品市場領域,比如私人洽購原本主要針對二級市場上的藝術品,但在蘇富比和佳士得的香港藝術空間里,那些直接委托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不時出現(xiàn),然而拍賣公司版圖擴張的觸角是否應該涉足藝術品從創(chuàng)作到銷售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還有待今后市場的檢驗。
求關注——新藏家?guī)有乱惠喯磁?/strong>
在過去的一年中,雖然內地藝術品交易并不樂觀,但國內收藏機構和藏家在香港及海外市場上卻亮點頻出。
2014年3月,湖南省博物館、中國藏家群體與相關企業(yè)合力促成青銅重器“皿方罍”的成功洽購,歷經世紀漂泊的皿方罍終于踏上回歸之路,由湖南省博物館永久收藏;4月,上海收藏家劉益謙在香港以2.8億港元拍得“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刷新了中國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11月,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中軍在紐約以3.77億元拍得梵高靜物油畫《雛菊與罌粟花》;11月,劉益謙再次出手,以3.48億港元競得史上最貴唐卡“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創(chuàng)下了中國文物藝術品在國際拍賣行拍賣的最高歷史紀錄。
可見,調整期并沒有阻擋藏家們的收藏欲望,相反,經過了市場的沉淀,國內收藏家其實更加理性了,明確自己需要什么。盡管伴隨著“有錢任性”的調侃、“炒作”的質疑,但從2014年的這幾次搶眼的競拍中,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藏家正在走向系統(tǒng)化收藏,建立美術館、收藏館,完善自身的收藏體系,這也是藝術品市場日趨成熟的表現(xiàn)。
從藏家角度,2014年的藝術品市場還值得關注的一點就是,在新藏家的帶領下,青年藝術家開始逐漸上位。新藏家介入當代藝術收藏,其收藏趣味和偏好與老藏家不同,新的藝術形式因此獲得追捧。有業(yè)內人士把這一變化稱為重新“洗牌”——億元時代結束,“寫實主義”油畫落幕,“70后”“80后”藝術家嶄露頭角。在2014年,賈藹力、王興偉、王光樂等“70后”青年藝術家紛紛進入人們視野。相較于以前關注明星、炒作歷史節(jié)點等,新藏家更關注學術價值,更加注重未來的價值,所以這批青年藝術家能脫穎而出也在情理之中;而新藏家群體對藝術品市場的影響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