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藝術品的價格問題始終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發(fā)展過程中最為核心而又頗受爭議的問題。一方面,中國藝術品市場在近幾十年的繁榮發(fā)展推動了藝術品價格的不斷攀升,這既代表名家、名作受到了更多人的贊許與認可,也代表大眾藝術消費能力的不斷增強,同時更助長了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與熱情。但另一方面,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繁榮發(fā)展與藝術品價格的攀升很快被投機者所利用,于是,市場炒作應運而生。在炒作者操縱價格的游戲中,藝術品的價格不再是藝術品價值的真實再現(xiàn),而是摻雜了越來越多的水分與隱性因素。在這種態(tài)勢下,中國藝術品的價格不斷地受到人們的質(zhì)疑,“慎出手、多觀望”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中投資收藏者們的流行警戒語。事實上,過多的泡沫與過鬧的浮躁已經(jīng)導致了中國藝術品價格的扭曲,進而在很大程度上誤導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fā)展進程。此時,在資本條件下,構建中國藝術品市場新的價格機制就成為刻不容緩重大課題。
一、當下的價格機制正在扭曲中國藝術品市場
在剛結束的《中國民間藝術品市場及其案例研究:紫砂藝術研究》顯示,在龐雜的紫砂陶消費群體中,以收藏和投資為目的的層次,因經(jīng)濟實力、審美情趣以及鑒賞能力的各不相同,對不同價位、不同風格的紫砂陶的需求均有所不同,特別是對價格頗為敏感。從多年的紫砂陶市場運行情況看,決定其價位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1)由政府主導的職稱與稱號決定。這是其最主要的因素。榮譽稱號從國家級大師到省級大師或工藝美術名人,再到高級工藝美術師、工藝美術師、助理工藝美術師直至工藝美術員,其價格呈金字塔狀,越往上就越高,人數(shù)也越少。也就是說,一件紫砂陶的價格是與其制作者的專業(yè)技術職稱相吻合的。作者的職稱越高,其作品的價格就越高。所以,在巨大利益的驅(qū)動下,宜興陶瓷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對評定職稱與稱號一事歷來趨之若鶩、熾熱不衰。
(2)由社會認可度決定。社會認可度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各類媒體宣傳效應;二是各類商業(yè)性會展活動為藝人們推介自己的作品添加了砝碼。
(3)由制作工藝及造型等決定。具體可用“泥、形、工、款、功”五字來概括。一是“泥”,即首先要看紫砂泥質(zhì)的好壞,紫砂泥有紫泥、綠泥及紅泥之分,也有老泥和新泥之分,不光是其色澤不同,其結構也不盡相同。由于原材料的不同,帶給人的功能效用及感官感覺也就不盡相同。二是“形”,紫砂壺之形是存世的各種器皿中最豐富的,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之贊譽。如何評價這些造型,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紫砂陶的造型全憑感覺,有古拙、清秀和大度之分。三是“工”,即紫砂陶的做工十分嚴謹,如點、線、面是構成紫砂壺形體的基本元素。在成型過程中,點、線、面的起承轉(zhuǎn)合、抑揚頓挫都必須交代清楚。面或毛或光,線或直或曲,點或方或圓,都不能有半點含糊。壺嘴與壺把要絕對在一直線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壺口與壺蓋結合要嚴謹?shù)?,都有嚴格的工藝要求。四?ldquo;款”,款即壺的款識。根據(jù)款識了解制作者和題詞鐫銘者的身份,由此鑒別壺的優(yōu)劣。五是“功”,這是指紫砂陶的使用功能,即是否因講究造型美而忽視了功能美。
(4)由文物價值決定。紫砂陶的收藏對象除了當代名人的作品外,還有1912年以前制作的“古壺”,1912~1954年制造的“民國壺”,1954~1982年制作的“早期壺”,這類壺雖屬粗器,由于具有時代特征和斷代標準,同樣具有收藏價值。這些紫砂壺因其年代久遠,所以帶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因素。由此可見,在技術職稱職務、社會認可度、制作工藝及造型和文物價值,再加上購買偏好就構成了紫砂藝術品的價格構成要素,而這種要素一旦在禮品市場的推動下,成為一種市場定價的認知,那么建立在這種認知基礎上的定價機制就會約定成俗地建立起來了。從紫砂藝術品我們就會看到中國藝術品的價格的構成與形成的機制的基本路徑。
客觀上講,藝術品市場價格形成本身就是一個大而難的問題,并且是一個難以進行理性分析的題目。它不僅受理性的價值取向驅(qū)動,還受到不理性的購買偏好取向驅(qū)動,有好多非控因素存在,具有較大的隨機性。但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中,人們更多地看重技術職稱及官方地位與名號,是一種客觀地存在。這可能是由我國藝術品市場發(fā)展的基本水平與狀況所決定的。當下中國藝術品市場構成中,禮品市場的份額還占據(jù)一個主導性的地位,再加上市場體系發(fā)育還不健全,相關的審美標準及價值評價體系都尚處于缺失階段,對于一個普通的收藏者,對一件藝術品的審美及價值評判,是很難做到科學、系統(tǒng)與公正的評價。當然,這不能遷罪于收藏市場,因為,這個問題是一個大的世紀性課題,即使在藝術界、學術界也處于研究階段,不少時候為此還爭論得狼煙四起,遠未達成一種共識,更不用說建立相應的標準與體系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能就更加依賴由公權力給予藝術及其藝術家的一種認可與認定,于是,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代表一個人學術水平的職稱,其次是彰顯學術地位與社會影響力的官位及由公權力部門授予的各種名號。
由此可見,人們對藝術品價格的評判不是依靠于對藝術品價值的公正體認,而是主要看重藝術品背后的創(chuàng)作者——藝術家的官位等級、職稱高低及社會的認可度。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藝術品價格的論定就更加依賴于公權力。一旦這種價值評判取向形成,人們就可能更多地用這些符號的稱謂當作了藝術本身,這時,根據(jù)稱謂的高低來劃分藝術水平,來代替藝術的價值發(fā)現(xiàn),這種導向一旦形成,就立即會通過市場機制傳遞并影響到藝術家及收藏家的行為,于是就出現(xiàn)了藝術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藝術創(chuàng)造上,而是更多地去結合公權力并力求獲得相應的蔭護,藏家也不用發(fā)現(xiàn)的目光去收藏,而是逐名,于是“名”越來越成為當下藝術界與藝術市場中的戰(zhàn)略性資源,而藝術創(chuàng)造所應有的價值被邊緣化。問題的關鍵可能并不止于此,而是這種趨勢,當下愈演愈烈,并呈現(xiàn)出擴大化的趨勢,著實值得人們反思。
二、新的價格機制建構需要市場的力量
面對眼下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價格機制的扭曲、價格游戲的荒謬及價值鏈條的瀕臨斷裂,我們急需建立一種新的價格機制來維持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常的發(fā)展,即要最終形成一種價格賴以生成的價值建構體系與標準,而打開此扇大門的唯一的金鑰匙就是不斷地發(fā)現(xiàn)與壯大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
在論及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之前,我們先來分別解析一下藝術資本、藝術資本化、藝術品資本市場的概念。藝術資本是在藝術生產(chǎn)與消費過程中的一種追求價值增值與提升的運動過程與存在狀態(tài),是特定的歷史時空下藝術生產(chǎn)與藝術生產(chǎn)關系的集中表現(xiàn),是整合資源與拓展影響范圍、實現(xiàn)藝術價值與市場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手段。藝術資本化是指把藝術資本應用到市場與消費的過程中,讓藝術作為一種資本,產(chǎn)生相應的增值與財務收益,主要包括藝術價值的構建與評估、整合其他資源過程中藝術資本化的策略,以及藝術資本使用過程中的策略等。藝術品資本市場就是通過藝術資本所進行的資本運作,將藝術品(或是作品)當作金融資本的衍生產(chǎn)品(類似于是股票、期貨、銀票或者抵押品),構建出一個可以融入更多地金融資本的市場,從而獲取高額利潤的過程與體系。
可以說,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的興起與發(fā)展既是一種資本行為,更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藝術資本是藝術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價值呈現(xiàn)形式。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將成為中國藝術品價格機制建構及市場價值體系培育的重要平臺,也就是說,中國藝術品市場要想建立新的價格機制,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fā)育及發(fā)展就可能不是要與不要的問題,而更多的是如何盡快做大、盡快發(fā)展的問題,因為就目前情況來看,只有藝術品資本市場才能有效地推動與化解當今中國藝術品市場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具體說來:一是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fā)展與壯大是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轉(zhuǎn)型的重要推動力,在轉(zhuǎn)型的過程中,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fā)展結構將發(fā)生重要變化,走向一個新的范式,即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可以不斷地減少與降低禮品市場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份額與影響力,消解其主導地位,在市場基礎的深處瓦解這種唯名是金的價值判斷取向,逐步回歸藝術價值的本位作用。二是資本能夠通過市場過程參與到藝術品價值建構的過程中,其前提理論基礎便是藝術價值與市場價值的融合與統(tǒng)一。
從這種意義上講,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fā)展與壯大可以為新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價格機制的形成提供支撐與保障,從而切斷唯名是圖與價格間的市場傳導鏈,有利于藝術品價格機制的構建與整合過程的進行,催生藝術創(chuàng)造價值論與市場價格間的關系鏈。當然,文化對資本的打磨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三是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是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由小眾參與到大眾參與的一種有效形式,資本市場通過藝術品資產(chǎn)化過程,將藝術品產(chǎn)權進行標準化規(guī)范,將本來只能有少數(shù)人才能介入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資源的配置過程,通過機構化投資與份額離散化投資的操作,向大眾開啟了配置相關藝術資源的大門,從而找到并使大眾參與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大門。也正是由于這種藝術資源大眾化的過程成為一種可能,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便會依托其強大的購買能力與市場推進能力發(fā)揮其本來就有的價值建構能力,從而為建立與培育新的審美標準與價值判斷提供強大的推動力??傊?,藝術資本是新世紀以來我們所看到的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形成新的價格機制最為重要的一種戰(zhàn)略性力量。
三、中國藝術品市場價格機制建構的關鍵是體制與體系的建立
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fā)展與壯大只是中國藝術品市場新的價格機制形成的重要的外在依靠力量,而中國藝術品市場新的價格機制建構還需要內(nèi)在力量的支撐,這種內(nèi)在力量便是體制與體系的建立。體制與體系的建立主要表現(xiàn)在交易體制與評估體系的建立上。首先是交易體制主要包括管理體制與交易主體體系的建設,而管理體制則包括行政管理體制、價格管理體制。行政管理體制主要依賴政府的作用,應加強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運作活動的引導和調(diào)節(jié),不斷制定與完善藝術品價格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從而有效地調(diào)控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價格機制。價格管理體制主要依賴于中國藝術品市場自身的力量,即通過形成價格指數(shù),醞釀和形成中國藝術品市場新的價值體系,為市場的決策、分析提供依據(jù),使藝術品的價格與其藝術成就和市場價值相吻合,讓價格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占有率的重要杠桿,如中國畫領域里中畫指數(shù)的形成就為中國藝術品市場新的價格機制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指導作用。關于交易主體,主要指畫廊、拍賣行、藝術家及買家之間的交易,要建設規(guī)范、良好的交易平臺,尤其是藝術家、拍賣行與畫廊之間,應形成一套健全的規(guī)范的體系,畫廊與藝術家最好實行完整的代理制,回歸畫廊的主體地位,藝術家只管創(chuàng)作,而由畫廊和經(jīng)紀人來負責經(jīng)營,杜絕藝術家、拍賣行、藏家的相互勾結的私下交易。此外,還可以設立不同形式的交易中心、交易所,鼓勵市場交易體制的創(chuàng)新。
當前,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過程中保險、托管、確權、鑒定、評估定價問題會沒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多且亂。在這種狀況下,稍有不慎就會形成過程缺失。特別是在鑒定與評估問題上,這個問題尤其突出。
在評估體系的建立方面,首先要盡心研究,建立具有中國特色藝術品評估體系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既體現(xiàn)專業(yè)化與權威性,又便于監(jiān)管,且能方便服務市場的評估體系。在進行價值評估的過程中,價值評估是基礎,資產(chǎn)評估是重點,中國藝術品市場定價是關鍵與核心。當然,在定價與評估之前,對藝術品的保險、托管、確權等問題也要很好地進行解決,它們和定價、評估一起構成了一套科學規(guī)范的流程。因為藝術品價值具有多元化,其價值的發(fā)現(xiàn)過程也具有復雜性,這就決定了對其評估與定價具有復雜性與難度,特別是在我國藝術品市場尚未建立起新的價格機制之前,這個問題的難度是我們必須面對并給予充分預計的。
在鑒定科學體系建立方面,經(jīng)過長時間的研究與探索,目前,已基本上解決了相關的的架構體系與知識點,專家已經(jīng)建立起了“藝術鑒定(經(jīng)驗鑒定)+科學鑒定+科學規(guī)范流程”的鑒定方法架構,并已成型,重要的是進一步整合與系統(tǒng)化、實用化,所以鑒定問題在經(jīng)歷不斷的探索后,有望取得突破性進展。這為資本條件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評估定價,提供了一個好的條件與前景。
定價機制的建立,價值分析與評估是基礎,市場價格是重要的參考,核心是建立一種能整合價值評判標準與推動市場定價資源的市場機制。當然,這種市場機制的建立一方面依賴于市場體制及其體制的推動,另一方面更要依賴于政府及相關政策法規(guī)的引導。當然文化環(huán)境及相應的市場環(huán)境的培育也至關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建設以價值為基礎,以市場為主導并建立在市場機制基礎之上的價格形成機制。
漫長的調(diào)整在令中國藝術品市場深陷冰點期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等待破冰發(fā)展的新契機,痛苦而殘酷的調(diào)整實際上蘊涵著理性市場及精品時代的到來。所以,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這樣的時代,中國藝術品市場新的價格機制不僅會早日形成,而且會引領市場活動沿著更加健康的軌道發(fā)展。
【編輯:顏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