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游走于各大衛(wèi)視的收藏節(jié)目,標榜自己是國內(nèi)資深鑒定收藏專家,但他們也曾制造出“金縷玉衣”、“漢代玉凳”等收藏界的笑話,這就是被業(yè)內(nèi)戲稱為“國寶幫”的成員。從衛(wèi)夢強到寧玉新,曾被一度熱捧的收藏鑒定“磚家”一個個被拉下神壇,因文物詐騙案而被警方控制。那么,他們到底是如何設局欺騙收藏新手的?
不懂行的人聚成一個“國寶幫”
曾被《國寶檔案》報道過、號稱身家?guī)资畠|的著名收藏家衛(wèi)夢強,涉嫌合同詐騙500萬元被上海奉賢區(qū)公安機關刑拘的事件近日又開始在網(wǎng)絡發(fā)酵。其實,不只衛(wèi)夢強,今年6月,曾忽悠明代熱水瓶為文物的“文物磚家”寧玉新也因牽涉詐騙被警方控制。
文物專家造假以及文物造假事件屢見不鮮,“金縷玉衣”、“漢代玉凳”,以及后來的河北衡水冀寶齋博物館雷人的“國寶”藏品,這些不斷被發(fā)酵的贗品背后的共同點就是,都有一個或一群如衛(wèi)夢強、寧玉新一樣的“國寶幫”成員。
實際上,最底層的“國寶幫”是沒有任何文物方面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在沒有分辨能力的情況下,就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把贗品當國寶的情況。相比較初級“國寶幫”成員,在省級以上文玩鑒定節(jié)目中露過臉的資深“國寶幫”是知假玩假。“很多所謂‘大師’在媒體上往往‘語不驚人誓不休’,但實際上在真正行家看來,這類‘大師’顛倒黑白、指鹿為馬的笑話并不少見。”一位古玩行家表示。
很多真正的專家出于種種原因,對于“磚家”的鑒定水平并不愿意實話實說,大多裝聾作啞,用“不錯”、“還好”、“好看”、“少見”等模棱兩可的詞語應付,但在“磚家”看來,這些都不是看假的意思,反而更肆無忌憚起來。
“磚家”搖身一變成專家
很多被戲稱為“磚家”的“國寶幫”成員都是憑借小聰明來獲得一席之地的。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李宗揚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全民收藏熱的情況下,收藏欄目也很受歡迎。一般而言,“這些‘磚家’會通過做鑒定節(jié)目、自我包裝,包括制作一些民間收藏文物鑒定委員會、國際文物鑒定協(xié)會等看似名頭很響亮、很正規(guī)的頭銜”。
資深收藏家劉嘉透露,所謂的“磚家”根本沒有負責任的態(tài)度,電視臺為了提高收視率,請這類“磚家”出鏡,“磚家”也為提高名氣而爭搶上鏡率,等有五六次上鏡曝光后,自然找他們來鑒定、收藏的人就會多起來。
而且,很多“磚家”會巧妙地偷換概念,有些在博物館擔任過非文物專業(yè)性職務如保管員、保衛(wèi)員等,盡管從業(yè)經(jīng)歷與收藏沒有任何關系,但是他們會將自己包裝成“在博物館工作多年的資深專家”之類。
不同于過去的收藏界,老師收徒還要面試,合格后三年內(nèi)都不許碰古玩,只能做雜項,要經(jīng)過漫長的歷練才能出徒。而現(xiàn)在,很多沒接觸幾年收藏的人都看到了這個圈內(nèi)的利益。劉嘉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琉璃廠烤白薯的、存車的都開古玩店了,這些人手里不可能有真貨,無論是收藏還是經(jīng)營,不是聽幾次課、看幾本書就能學到真正知識的,還得找個真正的領路人”。
而正是這類自我吹捧、包裝的“磚家”憑借頭上的“金字招牌”早就開始利用藏家想獲益的心理。
團隊設局向新藏家下手
不僅能夠得到收藏者的認可,連文物販子、造假、制假機構也會去找這類“磚家”。2012年就曾有過一起震驚收藏界的“劉巖”事件。原藏家朱先生和夏先生兩兄弟狀告鑒定專家劉巖,指控他涉嫌欺詐,劉巖曾為原藏家家傳的題款為“乾隆御筆畫松并題”的《嵩陽漢柏圖》做出贗品的鑒定。因此,原藏家以17萬元賣出該畫,而該畫卻在2010年保利拍賣會上以8736萬元的天價成交。
這就屬于典型被“國寶幫”忽悠了,李宗揚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劉巖”事件的背后就是“國寶幫”成員的一次暗箱操作。“在‘國寶幫’眼中,根本沒有真假一說,為了利益坑蒙拐騙無所不用。”
類似的案例并不少見,一位剛入行的收藏者曾經(jīng)找到一位“國寶幫”成員,希望借該“磚家”的眼力買件真品,最終花60萬元購買了一件康熙官窯尊,但后來,這位藏家想將買來的瓷器上拍,找了十幾家拍賣公司,但都遭到拒絕。至此,藏家才知道被“磚家”騙了。
為了掩人耳目,“很多局都不是‘磚家’親自設局,他們與文物販子之類的利益群體合作,出售給藏家的東西也不是‘磚家’的,更多情況下,他們只是配合群體忽悠藏家,最后‘磚家’會得到分成。尤其常見于收藏品展覽中,主辦方會請‘磚家’來對藏品進行包裝,走個過場。最終,藏品真假出了問題,‘磚家’是絕對不承認真假,也不會負責任的”。劉嘉指出。
藏家自救還需擦亮眼
目前典型的現(xiàn)象是,很多人認為被媒體承認,有名氣的專家肯定是真專家,熟不知其中有很多渾水摸魚的人。
“在古玩行業(yè),很多鑒定結論的語言都是形容詞,如瓷器會用畫工精致淡雅、開片自然等;玉器則用溫潤、包漿很足很自然、質樸古拙等;金石、雕塑會用技法嫻熟、形制逼真等詞語,甚至在說不明白的情況下會用‘古玩不能言傳、只可意會’之類的言語企圖蒙混過關”,劉嘉認為,其實這種鑒定根本不懂真品到底是怎樣。
專家不專業(yè),就給了造假者可趁之機。“造假者了解老套的鑒定能力,鑒定水平也比‘磚家’高出一大截,可以說造假者的能力完全覆蓋‘磚家’的理論”,劉嘉指出,這也是導致文物市場上假貨橫行的原因之一。
“對于買到贗品的藏友而言,很多都不愿聽真話,也就不認可真正的專家意見,反而認為‘國寶幫’所說的真,這種自我安慰的方式也導致了‘國寶幫’的泛濫。”李宗揚解釋道。而且,真正的專家也不會去傷害“國寶幫”或者是藏友的感情,孰真孰假也就不重要了。
此外,通常情況下,很多鑒定大師造的頭銜,會有香港、全球、聯(lián)合會等稱謂,對于普通人具有蒙蔽作用,但這也需要藏家仔細辨別,多留個心眼,多問問為什么,不要被利益綁架才發(fā)現(xiàn)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