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
這幅畫作是藝術家描繪其年輕情婦瑪麗·特蕾絲·瓦爾特(Marie-Thérèse Walter)的肖像畫系列中的一幅,創(chuàng)作于1932年,那時他們正打得火熱。這樣的作品也是畢加索最吸引人的畫作,本來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可能再創(chuàng)新高,但卻因破相而受累,原先的買家——對沖基金大鱷史蒂夫·科恩(Steve Cohen)叫停了這樁交易。
經過一番巧妙的修復后,這筆買賣最終成交,但這次的價格卻是更令人咋舌的1.5億美元,不僅創(chuàng)下畢加索作品的新高,而且成為美國收藏家有史以來為一件藝術品付出的最高價格。這是一次私下交易,而公開拍賣也往往創(chuàng)下新的紀錄。去年,在紐約的一次拍賣中,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的《尖叫》(The Scream)以近1.2億美元成交。
在全球大部分地區(qū)深陷經濟泥沼之時,藝術品市場恍若世外桃源,為畫作或是雕塑作品豪擲數(shù)重金的交易時有發(fā)生。在財富新貴、新興經濟體、投機和追逐藝術時尚等因素的推動下,加上生活方式的選擇和奢侈品行業(yè)的發(fā)展,藝術品價值急劇攀升,對此,從畢加索名畫《夢》的命運就能可見一斑。
《尖叫》
退一步講,即使你有能力再造一艘游艇,也無法讓馬奈、塞尚、或是拉斐爾專門為你畫上一幅畫了。你不得不等待他們的畫作現(xiàn)身藝術品市場,才會有機會和其他收藏家競爭一番。
千變萬化的市場
過去25年來,藝術品市場規(guī)模大幅增加。據(jù)藝術經濟學家克萊爾·麥克安德魯(Clare McAndrew)統(tǒng)計,1990年,約有價值高達272億美元的藝術品通過交易商和拍賣行成交。2007年,在最近一次市場熱潮的尖峰時刻,這一數(shù)字幾乎翻了三番,達到658億美元。據(jù)克萊爾調查,與上一年度相比,2012年藝術品市場規(guī)模雖然略有萎縮,但仍然達到令人驚艷的560億美元。
除規(guī)模不斷擴張外,藝術品銷售行業(yè)也由于新興經濟體的崛起而發(fā)生了深遠的變化。藝術品市場不再由歐美市場和歐美藝術家所主導,而已然成為一個全球化市場。就在兩年前,中國內地藝術品市場就不時有出手闊綽之舉,或許在一些樂觀其成的媒體報道的推波助瀾之下,中國儼然一躍坐上藝術品市場的頭把交椅。雖然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經回落,屈居次席,但在藝術品交易總額中,中國內地和香港仍然占到25%,僅次于美國的33%。
很多被賣到中國的藝術品以往都為西方收藏大家所收藏。例如,11世紀一幅黃庭堅的書法作品近期就以令人瞠目的6380萬美元高價在北京售出。
《玩紙牌者》
冰火兩重天
對今天許多財富新貴而言,購買藝術品也讓其得以擁有令人艷羨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各地一輪又一輪無休止的藝術展、雙年展、拍賣會和各種活動中,藝術品畫廊和拍賣行是其中最為耀眼的明星。時尚雜志、奢侈品和腕表廠商乃至銀行也競相躋身其中,藝術品越來越被其視為一種新興的資產類別。在諸如中國和印度這樣的一些國家,購買藝術品首先是為了投資,而不是藝術熱情或愛好所致。
藝術品市場的另一面卻是兩極分化,一方面,一小撮巨富推動市場行情,推高少量“藍籌”藝術家作品的價格,也讓少數(shù)大型藝術畫廊和拍賣行的荷包鼓鼓。但另一方面,從規(guī)模上看,中低端市場卻遠非景氣。因此,在藝術品市場整體繁榮的表象之下,實際上卻掩蓋了投資走向的嚴重失衡。
特別是中端市場,有些藝術畫廊面臨倒閉,還有許多也處境艱難。倫敦的畫廊Hotel盡管以其前衛(wèi)設計風格而享有盛名,去年也進入破產清算。就在最近,紐約的尼科爾·克拉格斯布倫畫廊(Nicole Klagsbrun)和杰羅姆·德·努瓦蒙畫廊(Jérôme medeNoirmont)也關閉了展室,開始謀求改變經營方式。
令人悲哀的是,藝術品似乎已越發(fā)淪為富人的游戲。目前,市場對畢加索等藝術大家以及《夢》等名作的追逐熱情似乎難以遏制,對于年輕而不知名的藝術家而言,藝術品市場并非夢想般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