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良 《鐘馗圖》
在近日上海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關良的一幅《鐘馗圖》估價40萬至60萬元,成交價為115萬元。雖然在關良作品的拍賣中,這并不算什么高價,但是因為其買家是劉益謙而備受市場的關注。
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關良作品迎來了最為風光的一年。特別是在上海明軒的拍賣會上,關良在1978年創(chuàng)作的《東郭先生受教圖》,估價350萬至500萬元,成交價為1552.5萬元。而在今年的1月13日,關良從上世紀40年代到1986年逝世前的作品100余件,涵蓋戲劇人物油畫等等。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關良的作品并不受到市場熱捧,像1994年他的《金玉奴》在朵云軒拍賣會上以1.32萬元成交;1997年《孫悟空大鬧天宮》手卷在上海拍賣行秋拍會上以7.9萬元成交,這已經(jīng)是當時關良中國畫作品的最高價。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關良從一位拍賣市場上的二線畫家,一下子成為了頂級藏家追捧的對象。這個過程,無疑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梅蘭芳寫過一篇《漫談戲曲畫》,其中有一段話專論關良:“他(關良)的畫在表現(xiàn)方法上繼承了國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自成一派,重神似而不求形似。”“南派武生泰斗”蓋叫天對關良的水墨戲曲人物畫更加贊不絕口。在他看來,畫戲的還沒有一個人像關良這么“懂行”的,他常說,“關先生的畫是活的,看上去很神。”然而,對于許多的收藏者來說,卻在很長的時間內(nèi)缺乏對于關良作品的研究,這其實并不是一種個案,像林風眠、吳冠中等名家的作品,也是經(jīng)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特別是在拍賣市場上拍出天價之后,才逐漸被人們所關注的。
在2014年上海天衡的秋拍中,關良的《戲劇人物卷》手卷,以408.25萬元成交。此卷中每個人物都是先生斟酌再三,沉著落筆而成。全畫包含著畫家一貫的筆墨特性和筆情墨趣,關良的戲曲人物畫因其風格鮮明,獨具特色,成為中國畫壇極具創(chuàng)意與審美意味的經(jīng)典。他把西畫表現(xiàn)主義與國畫寫意精神結合得天衣無縫,因此在二十世紀的國畫創(chuàng)新領域獨樹一幟。
有人曾說,關良的戲劇人物,與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李可染的牛、陳大羽的雞,都是一個“符號性”的標志,但我們不要忘記了,這些大家并不是以形取勝,更多的還是在于意。正所謂“得意忘形”,而關良作品的受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