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他的“時間”會說話——陳獻輝

來源:99藝術網 作者:孫毅 2015-03-27

陳獻輝

時間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無可避免的存在,它使身體成長再衰老,讓花開了再謝,讓月陰了晴再圓缺;看似無法物化的時間,卻見證著一切事物的生老病死。物理上,科學家用盡一切辦法去讓時間量化,但始終未能如愿;而在藝術上,藝術家陳獻輝卻用自身獨特的藝術觸角去視覺化、去捕捉時間在世上留下的痕跡….


陳獻輝2012年作品《家園》 紙本丙烯  53X48cm2
 
在陳獻輝近幾年(12—2015年)以時間為主題的作品中,充滿了作者對時間的焦慮和困惑;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都模糊得不安穩(wěn),畫中流動的痕跡仿佛是時間對萬物的洗刷,一切都顯得如此憂傷。他將這一系列有關時間的作品,總稱為“時語集”。
 
“時語集”即是時間的語言。陳獻輝是一個對時間特別敏感的藝術家,由時間帶來的人情事故的變化、城市的變化、家鄉(xiāng)的變化都會對他有所觸動,在經歷過太多由時間帶來的變化后,他感悟到時間雖然只是一種概念化的物質,是人們發(fā)明來衡量生命長度的刻尺,但在漫長的經歷中,時間也能在此留下自己的語言:墻上的斑痕、發(fā)黃的照片、使用期已到的物件…...在他看來:“時間本應給人溫暖,是美好痕跡的集存,但在當代生活文化形態(tài)中,時間卻有著極強的殺傷力;在每天的忙碌于奔跑中,人們對于時間有種極強的焦慮,都想在短時間、快速地去獲得什么,時間已被高度壓縮;而這種焦慮如果沒有一顆靜下來去體會時間痕跡的心,就會不停得在其間循環(huán),最后只能在激蕩的生活中匆忙的浩劫一生”。在思想上不斷對時間進行感嘆和反思后,陳獻輝將這種精神層面的思考通過藝術手法漸漸融入到了其作品中,他嘗試著繪畫、裝置、攝影等去留住時間,并通過多元化的手法去錘煉和拓展自己對時間語言的表達深度;即使材料如何改變,他的精神指向性始終只有一個,就是對時間的感知。經過長時間的嘗試和探索后,只屬于他的時間表達方式在其作品慢慢生長出來:樸實、粗糙、歲月、滄桑漸漸成為了其作品最最要的組成部分。


陳獻輝作品 《后窗》 布面油畫 1.9x1.5m
 
為什么陳獻輝一直捕捉于時間?如果試著去了解他整個創(chuàng)作歷程的話,你不難發(fā)現,作品中對于時間語言的展現只是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演變過程。
 
作為一個成都本土的藝術家,早期的陳獻輝很自然地將自己的眼光放到了成都這個熟悉的城市。06——2011年期間,成都整個城市面貌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造和重建。當70后的陳獻輝,在外闖蕩多年后回到這個本應熟悉的城市時,發(fā)現小時候記憶的場景都已變遷:一座座高樓、一條條街景、一片片中心規(guī)劃,都和北上廣如同一致,已然成為又一個“國際大都市”;已喪失了露天喝著蓋碗茶,安逸、悠閑的沐浴在陽光下,只屬于天府之國的氣息。作為畫家的陳獻輝對于城市這種視覺外觀上的變化甚是敏感,因此06時便從這個主題出發(fā)進行創(chuàng)造:穿梭在舊廠房、老街道、舊的社區(qū)間,用寫實的手法畫去記錄這一時代城市時代的變遷,也去書寫城市變化給自己的沖擊。


陳獻輝 時間故事裝置作品 《棄之物語-光》
 
逐漸地,城市化的規(guī)模蔓延到了陳獻輝的身邊:“小學旁邊的國營廠房由于私有化的改制面臨著最后的拆遷”。對于小學集體記憶物象的即將消失,從11年到12年4月份陳獻輝為此做了一系列裝置作品“時間故事”,以此作為謝幕禮去記憶美好少年時代的同學和朋友,將那些美好的記憶保存在其作品中。
 
當整個城市大規(guī)模翻新進入尾聲時,老廠房和老社區(qū)都已消失時,其創(chuàng)造主題的材料已經難以再尋到,陳獻輝覺得對于這一主題的創(chuàng)作是時候告一段落了。當他靜下來梳理這兩次的創(chuàng)作歷程時,無意發(fā)現自己內心有一個東西消無聲息的生長了出來,這就是對于時間的感觸。兩次主題中,自己都不自覺的在作品中去傾訴對于時間的感悟,無論是時間所帶出的傷痕還是懷念,其實都屬于對時間痕跡的感嘆,至此想闡述、留住時間的“時語集”油然而生。


陳獻輝 《紅色年代》 紙本丙烯  53X48cm  
 
“時語集”大部分作品都帶有一絲絲凄涼,有著傳統(tǒng)東方美學的無奈和嘆息。這是由于陳獻輝從小更加著迷于凄美之物;這種凄美之感只是他自身的一個美學選擇,并沒有刻意的去追求古代文人的高度。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寫道的:“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這些都是朱自清面對時間帶來的自然常規(guī)現象的感嘆,沒有絲毫的矯情;陳獻輝也正如此,面對當今繁雜的藝術形態(tài),不管門外吹著怎樣的風雨,他只是做好了自己微觀的一面——“用自身的感知去體會時間的變遷”,也正是這種態(tài)度成為他作品轉向成熟的重要基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