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皇家風范之乾隆皇帝的收藏與鑒賞

來源:中國藝術(shù)報 作者:鄭欣淼 2014-02-27

《是一是二圖》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掌權(quán)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一位雄圖大略、頗有作為的皇帝,對于清朝統(tǒng)治全盛局面的形成和中國疆域版圖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同時又是一位有著深厚漢文化傳統(tǒng)素養(yǎng)的帝王,重視文化事業(yè),畢生致力于文物的收藏。這種收藏又與他對文物的鑒賞、整理、弘傳及自己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結(jié)合在一起,顯現(xiàn)了他儒雅的生活情趣。

《是一是二圖》:收藏熱中的宮廷與社會

對于源遠流長的皇室收藏來說,它不僅是一筆“宜子孫”的寶貴財富,也不只是供皇帝個人賞玩的珍稀藝術(shù)品,更重要的是這些藏品所具有的政治與文化的象征意義。中國歷代宮廷都有收藏文物的傳統(tǒng),清代此風尤盛,特別是乾隆時期,閎富的宮廷收藏達到封建時代的頂峰,成為中華歷史文化的實物見證與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考察乾隆時期宮中收藏的盛況,應(yīng)注意到清代前期、中期文化建設(shè)與學術(shù)發(fā)展的一些特征。王國維在談到清代學術(shù)時說:“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而道咸以來之學新。”這種“大”與“精”的結(jié)合,使清代文化藝術(shù)發(fā)展具有總結(jié)性,即集傳統(tǒng)之大成的潮流。所謂“集大成”,從本質(zhì)上講是對傳統(tǒng)的全面整理和總結(jié)。如在文化學術(shù)方面,《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的編修;在美術(shù)方面,如《清工部工程做法》集歷代建筑之大成,苑囿離宮集公私、南北園林之大成,景德鎮(zhèn)官窯集歷代制瓷之大成,造辦處諸作集歷代特種工藝之大成等;內(nèi)府庋藏,至乾隆朝而極盛大備。

這種總結(jié)又與清代文化的復(fù)古潮流相關(guān)聯(lián)。清政府高度認同漢民族的封建文化,一切“仿古制行之”。在這種以古雅為美的審美風潮中,對古代文物的收集和珍藏是一個突出的表現(xiàn)。《清稗類鈔》中有《鑒賞類》,收錄了無數(shù)清人喜好古董的故事。這種好古之風,更充分體現(xiàn)在清代的仿古瓷器中。

《是一是二圖》為故宮藏畫。圖繪乾隆皇帝身著漢人服飾,正坐榻上,觀賞皇家收藏的各種器物。其身后點綴室內(nèi)環(huán)境的山水畫屏風上,懸掛一幅與榻上所坐乾隆皇帝容顏一樣的畫像。上有乾隆皇帝御題:“是一是二,不即不離。儒可墨可,何慮何思。長春書屋偶筆。”

圖中乾隆皇帝的畫像具有肖像畫特點,約40余歲,面部刻畫細致傳神,表現(xiàn)出他睿智而自信的神態(tài)。書房中有一組古物,左上角的古銅器“新莽嘉量”,為王莽在創(chuàng)立新朝時所頒的度量衡標準。高置方幾之上的是明宣德青花藍查體出戟梵文蓋罐,侍童手執(zhí)明永樂青花纏枝文藏草瓶,圓桌上置有明永樂青花雙耳扁瓶及明宣德青花鳳穿花紋罐等。通過這幅圖畫,可見乾隆皇帝對古物的癡迷,也可見那個朝代互動于宮廷與民間的復(fù)古之風。

“三希堂”與“四美具”:收藏的巔峰

故宮文物的來源渠道主要有:承襲前朝皇室的收藏、清宮制作、新的收藏與征集、查抄沒收物品。訪書與刻書、抄書,也是重要來源渠道之一。清宮藏書是以明代皇室遺存為基礎(chǔ),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訪求、編刻、繕寫,收藏了大量的珍貴圖籍,超越以前各代。

在清宮收藏中,“三希堂”與“四美具”有著標志性的意義。王羲之的名跡《快雪時晴帖》原放在乾清宮,王獻之的《中秋帖》則置于御書房,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得到王珣的《伯遠帖》后,遂在養(yǎng)心殿辟專室存放這3件晉人名跡,并名之為“三希堂”。他為此寫有《三希堂記》,認為這3件書跡不僅是中國書法的稀世之珍,而且是分別經(jīng)過宋、金、元諸代的皇室收藏的內(nèi)府秘笈,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著非凡的意義:“今其墨跡經(jīng)數(shù)千逾年治亂興衰、存亡離合之余,適然薈萃于一堂,雖豐城之劍、合浦之珠無以逾此。子墨有靈,能不暢然蹈抃而愉快也。”

“四美具”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所謂“四美”,即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和傳為宋李公麟的《瀟湘臥游圖》《蜀川勝概圖》《九歌圖》。這4件畫作,明代為上海人顧從義所收藏,他能書善畫、好古精鑒,嘉靖年間以善畫選直文華殿,后授中書舍人。這4件國之瑰寶,在明代即被董其昌稱為“四名卷”,并對此4件巨跡散佚后自己只能得其一而感慨不已。乾隆年間,這4件名品相繼進入清宮,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夏,“四美”重新團聚。

乾隆皇帝認為“千古法寶,不期而會”實為不可思議,御題《蜀川概勝》有“乃今四美具一室,賞心樂事無倫比”詩句。特在建福宮花園靜怡軒辟出專室存放“四美”,并命名曰“四美具”。又命董邦達繪《四美具合幅》,并御題《“四美具”贊》:“虎頭三絕,妙極丹青,桓元巧偷,自詫通靈。有宋公麟,名冠士夫,海岳避舍,顧陸為徒。瀟湘澹遠,蜀江清峻,九歌瑰奇,奕奕神雋。中舍鑒藏,名跡歸重,劍合珠還,雅置清供。”與“三希”重聚的感慨一樣,也將“四美”重聚比作春秋時期的干將、莫邪雌雄雙劍在西晉永平年間重現(xiàn),以及東漢順帝時期合浦珍珠在吏治腐敗時避遷交趾、吏治清明時重到合浦的傳說,足見乾隆皇帝的志得意滿及其收藏的千古之盛。

《御制玉杯記》與《富春山居圖》:鑒賞的功力

乾隆皇帝不僅致力于收藏,而且重視文物的鑒賞,常在文學侍從、內(nèi)廷畫家陪侍下閱賞品鑒,作為政務(wù)之暇的消遣。乾隆皇帝藝術(shù)修養(yǎng)甚高,精于古物鑒賞,對于收藏的書畫及工藝珍品進行過認真的鑒評。閱賞鈐印是乾隆帝的喜好,故宮藏的很多傳世書畫精品上都鈐有乾隆的璽印。乾隆一生擁有過的璽印遠遠超過他曾鈐用過的璽印,據(jù)統(tǒng)計,乾隆一生共治璽印1800余方,鈐用過的也有千余方,是歷史上留下印跡最多的一位皇帝。

乾隆皇帝對古玉的鑒別水平很高,對玉器的沁色和俏色很有研究。他寫有《御制玉杯記》,記載玉工姚宗仁祖制玉杯的經(jīng)過及做舊方法。這種方法給乾隆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積累了很多經(jīng)驗,能夠準確鑒別古玉的真贗。

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82歲的黃公望畫成生平最重要的名作——《富春山居圖》卷。這幅畫卷為紙本水墨畫,在清順治年間不幸遭遇火厄,分成《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兩卷,360余年間各自流傳。流傳的《富春山居圖》有構(gòu)圖完全相同的兩卷,一為題贈鄭無用師的《無用師卷》,另一為落款“子明”的《子明卷》。兩卷于乾隆時期先后進入內(nèi)府。乾隆帝誤辨《子明卷》為真,《無用師卷》為仿本,引發(fā)后世諸多討論。

鑒與賞是分不開的。乾隆皇帝的閱賞活動在他的詩文中也有充分的反映。除詩歌之外,乾隆皇帝在書畫上題跋更多,僅《快雪時晴帖》就在49年中題跋達73處。對于許多工藝珍品,他也常有題跋和題詩刻在其上,例如御題官窯葵瓣口碗、御題剔紅《百花圖》長方盤、御題尤侃雕犀仙槎杯等,或記敘文物的收藏經(jīng)過,或抒寫感想,反映了他的藝術(shù)趣味和審美觀念。

《天祿琳瑯書目》與《三希堂法帖》:藏品的整理

乾隆皇帝不僅重視收藏,還對宮中藏品進行了整理、登記,例如《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就是兩部大型書畫著錄?!睹氐钪榱帧穼S泴m藏宗教題材的書畫;《石渠寶笈》則專記宮藏一般題材的書畫及其他,全書的編纂過程,前后長達74年之久,共收錄書畫作品一萬多件,包括《西清古鑒》《西清續(xù)鑒》《寧壽鑒古》在內(nèi)的《西清三編》,收錄了清宮所藏的數(shù)千件古代銅器;《四庫全書》則共收書3503種79337卷,約9.97億字。乾隆年間,于昭仁殿庋藏宋江元明之精善藏書,編有《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前編)十卷,嘉慶二年(1797年)昭仁殿失火,前編書盡毀,乾隆又令再輯宮中珍藏《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后編》二十卷。《天祿琳瑯書目》為我國第一部官修善本目錄,沿襲漢代以來書目解題傳統(tǒng),在版本著錄體例方面多有創(chuàng)見,如記載收藏家印記即為其中一大創(chuàng)舉,于清代藏書家講究版本鑒定、注重善本著錄之風影響深遠。

乾隆皇帝對于收集的許多珍貴法書名作,不僅自己摹寫欣賞,還熱衷于書法藝術(shù)的普及推廣,命令于敏中、梁國治等大臣組織刊刻了《淳化閣帖》、《三希堂法帖》等供給普通士人臨摹之用。

宮廷的收藏,自然是作為君主法統(tǒng)的象征和僅供皇帝觀賞享用。但是,這些文物畢竟是中華文明的載體和記錄,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結(jié)晶和瑰寶。辛亥革命后,故宮博物院成立,這些文物成為全國人民共享的文化財產(chǎn)。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