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何世良:嶺南磚雕藝術品漸成收藏新寵

來源:新快報 作者:何裕華 2013-05-21

圖片資料

民國前燒制的青磚原料稀缺,從藝者寥寥

在廣州番禺沙灣鎮(zhèn)一個不起眼的廠房內,本土磚雕藝術家何世良正忙著準備新一批參展作品。作為世界吉尼斯紀錄最大磚雕——寶墨園《吐艷和鳴壁》、粵暉園《百福暉春圖》等驚世之作的創(chuàng)作者,何世良名氣已經不小。然而,如何能更好地傳承精湛的傳統手工藝術?他在苦苦思索后嘗試轉型:從作為建筑“配件”的大型裝飾墻壁往小規(guī)格、系列式參展作品發(fā)展。這意味著草根藝術將走進大雅之堂。同時,磚雕憑借其存世不多的老青磚、為數不多的工藝師以及繁復耗時的工藝等因素,正成為收藏界的新星。

鐘情磚雕放棄家具廠高薪

年過四旬的何世良面對記者依舊靦腆,走進工作室后,他指著兩幅作品介紹,“這就是近期做的小型磚雕,一幅是《嶺南佳果》,另一幅是《瓦崗寨》。而這《嶺南佳果》主題的,我還打算再做三幅,組成一個系列,系列中,各以荔枝、香蕉、龍眼、菠蘿等作為主角,再配其他果品。”

在一幅即將完成的荔枝磚雕前,何世良忍不住又拿起了工具完善作品,“這里芭蕉葉的線條很重要,要磨出翻翹的線條才能呈現嶺南植物的鮮活感。而這配荔枝的小蕉,本來想做香蕉的,但后來覺得太‘瘦’,也想過雕大蕉,但大蕉線條不夠好看。最后就雕了皇帝蕉,短小而飽滿,讓整個構圖顯得生動可愛。”

何世良話不多,但語言和作品中,都透露出濃濃的嶺南情懷。據了解,1970年生在番禺沙灣的何世良從小就“流竄”在村中大大小小的老祠堂,滿眼的磚雕、木雕和灰塑讓他樂而忘返。閑暇,他更拿著磚頭瓦片磨成各種形狀?;趯ㄖ牧系臐夂衽d趣,何世良16歲初中畢業(yè)就選擇學做木家具雕刻。

可在那個機械工人吃香的年代,手工雕刻行業(yè)并不興旺,家人認為木雕沒前途,但何世良向他們保證“能養(yǎng)活自己”。因為勤奮,1980年代在按件計錢的木雕工廠,他已能拿到200多元的高薪。但得悉廣州白云區(qū)一家木雕廠招學徒后,何世良又為了“見識更高層次的雕刻工藝”而不顧家人反對放棄了高薪工作。“是一種興趣,也是一種緣分,當時沒想太多,就是強烈希望到廣州學師,也幸好當時堅持了自己的想法。”他說。

經歷后不同家具廠的磨練后,何世良打下了扎實的雕刻基礎。以致轉型雕青磚時,能在摸索中無師自通,并最終于在2000年前后,以制作耗時三年多、長達22.38米,高5.83米,厚1.08米的《吐艷和鳴壁》一舉成名。

圖片資料

組建磚雕工作組挽救瀕臨失傳工藝

不過,何世良告訴記者,目前他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并非《吐艷和鳴壁》,而是位于粵暉園內的《百福暉春圖》。“福祿壽自古并稱,渾然一體,因而在《百福暉春圖》中也是按這三部分來創(chuàng)作:居中為金壁主全,以‘福’為旨;左右分別以‘碌、壽’為旨,篇幅略短,為主體之輔。三部分內容上既有一定獨立性,又以‘福’統率意趣,整體十分渾成。”

雖然,目前國內的專注磚雕的工藝人并不多,但不同地域的磚雕也呈現著不同特色。嶺南磚雕以細致入微,變化多姿著稱。“‘掛絲磚雕’在《百福暉春圖》中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線條規(guī)整而文流暢自如,仔細如絲,而且,工藝難度的增加也讓其價值更高。因雕幅面積甚大,為克服平板之弊,該壁將把雕刻深度大大增加,以讓雕體‘突’出來,以達到前所未有的立體視覺效果。”何世良說。

雕制巨型作品時,何世良往往一站就是十多小時,雖然他樂在其中,但也深感以一人之力為嶺南建筑錦上添花實難真正做到工藝傳承。于是,他于數年前組建了磚雕工作組,每周定期授課,毫無保留地把磚雕技藝傳授給徒弟們。經過培訓,組員的磚雕技巧不斷提高,隊伍不斷壯大,人數最多時曾有50多人,個別弟子的技術水平已經很純熟。

此外,為了加強磚雕的影響力,讓更多人認識和喜愛磚雕,他更受禺山高級中學邀請進行了關于磚雕藝術的演講。然而,何世良表示,磚雕是一項體力與腦力均需高強度勞作的活,讓人遺憾的是很多年輕學徒都怕悶怕辛苦而半途而廢。何世良表示,興趣、毅力、勤奮、天分、悟性,甚至緣分等因素缺一不可才能成就一個真正的磚雕藝術家。

目前所見的嶺南磚雕,不但是藝術品也是文物

記者:為什么磚雕能成為藝術收藏品?

何世良:在雕塑中,最具中國民俗藝術特點的就是磚雕。用磚作為雕塑的材料,在中國源于漢代,漢代的畫像磚不僅富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內容,而且是中國文化現象中所特有的,是最具中國特色的雕塑藝術作品。這在世界文化藝術領域中,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文化現象,但研究中國文化藝術史的學者們,對這一現象并沒引起足夠的重視。

記者:是因為不重視以致磚雕藝術傳承人稀少?

何世良:這是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相比起牙雕、玉雕等,磚雕是一項苦力活。要在松脆的磚坯上把諸如“八仙過海”、“包公斷案”、“太白醉酒”等,或是“水滸”、“三國”的故事雕出來,并非一件易事。雕刻起來粉塵很大,而且材料極難把握,稍不留神,就會將磚塊損壞,因為每塊磚的制成泥土和燒制溫度不同,它們的硬度、脆性也極不好把握,經驗在磚雕這一行中很重要,要有手感,這個手感需要時間的積累。

記者:磚雕的收藏價值在哪里?

何世良:雖然,從材質上判斷,磚屬于雕塑界里的草根,價值遠不如玉等。但有一點很多人都忽略了,就是磚雕的磚,是以年代久遠的、經過精煉燒制的青磚為材。此類青磚多為民國之前燒制,每塊磚都有近百年的歷史,而隨著此類磚的用盡,嶺南磚雕則無材可用,如若要保護和傳承嶺南這一藝術,就必須以古法、柴燒、選上好磚泥制磚,這樣的要求照今天的條件來看似不可能。首先再用柴燒磚已十分困難,所以,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每一件嶺南磚雕作品,不僅僅是一件藝術作品,而且還是古物。那么,每一件嶺南磚雕不僅極具藝術價值,同樣也有收藏價值和文物價值。

記者:那么嶺南磚雕在磚雕藝術中又處于怎樣的角色?

何世良:嶺南磚雕,多為精細雕刻,有玲瓏剔透的藝術感,屬磚雕中寫實性最強烈的作品,故制作難度很大。存世的如廣州《陳家祠》磚雕一類的并不多。因此,嶺南地域內的磚雕作品,價值比較其它地區(qū)更高。與此同時,嶺南磚雕的技法最為全面,不僅有線刻、深浮雕、圓雕,而且更有獨具嶺南特色的掛線雕法,所以嶺南磚雕由于它包含的雕塑技法不僅全面而且具有獨創(chuàng)性。在一件作品中,甚至可以做到通空如蟻穴的高鏤空的效果,要在一塊很脆的磚上,作出這樣的效果,也只有在嶺南的磚雕上可以見到。

觀點

何世良:磚雕不是賺快錢的活

我從事磚雕、木雕工作已二十多年了,雖不敢說對磚雕藝術了如指掌,但對此亦有一定的認識及自己的見解。作為草根的民俗藝術,它不是可以賺快錢的活,而是需要時間、技術的不斷浸淫。

當下,珠三角一帶已有人開始重視與收藏磚雕這種充滿中國民俗味的藝術品。但由于民國之前的嶺南磚雕作品,因城市建設的發(fā)展,一些大宅、舊屋凡有磚雕裝飾的,大多已被有的人拿下收藏起來,很少交流,同時,磚雕這一類藝術品保存不易,故我們很少見到民國以前保存較好、比較大的作品在市場上流通。

當然,除了挖掘與傳承傳統技法外,現當代磚雕的時代感可以更強一點,磚雕藝術家應該在專注工藝的基礎上加入更多個人特色,在整體構圖創(chuàng)作中融入美術元素,營造意蘊。其實,磚雕的藝術性在其既實也虛,可遠觀也可近看,耐人尋味。

人物簡介

何世良

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磚雕)傳承人、2010年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

【編輯:田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