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dāng)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Under Destruction III”群展紐約開幕

來源:artspy藝術(shù)眼 作者:陳穎編譯 2011-07-26

Jonathan Schipper, To Dust, 2009

 

“Under Destruction”系列群展共有20多位當(dāng)代藝術(shù)家參加,他們試圖借助這一群展來檢驗“毀滅”在當(dāng)今藝術(shù)里的使用以及扮演的角色。該群展最早于2010年巴塞爾坦格利美術(shù)館展出,被分為了三個連續(xù)的章節(jié)。展覽由那些裝置機構(gòu)能夠向觀眾實時地展現(xiàn)了自己的作品組成。有些作品突出的特征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特征通常由一種意料之外的敏銳感以及其它作品中的平靜做補充,兩者的結(jié)合很好地表現(xiàn)了“毀滅”在當(dāng)代藝術(shù)中的豐富多樣。

 

“Under Destruction”群展的第三場近日在紐約Swiss Institute Contemporary Art開幕,第三部分將展出藝術(shù)家亞歷山大(Alexander Gutke)、克里斯-馬?。↘ris Martin)、喬納森(Jonathan Schipper)、阿里埃爾-施萊辛格(Ariel Schlesinger)以及羅曼-塞納(Roman Signer)的作品。第三章節(jié)——也是最后一個章節(jié),可以被解讀為整個展覽的結(jié)尾。雖然第三章節(jié)被削弱到一個相對受抑制的狀態(tài),但在作品的選擇上仍然強力,強調(diào)了三個部分中都有所表現(xiàn)的“死的象征”這個主題。

Jonathan Schipper, To Dust, 2009

Kris Martin, 100 Years, 2004

Alexander Gutke, The White Light of The Void, 2002

Roman Signer, Rampe, 2008

Ariel Schlesinger, Untitled(Bubble Machine), 2006

Ariel Schlesinger, Untitled(Bubble Machine), 2006

Ariel Schlesinger, Untitled(Bubble Machine), 2006

Ariel Schlesinger, Untitled(Bubble Machine), 2006

Ariel Schlesinger, Untitled(Bubble Machine), 2006

 

 


【編輯:馮漫雨】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