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報與市博物館學會主辦的首屆沈陽私人博物館評選結束,記者結合評選歷程,及近幾年對國內部分私人博物館的采訪總結,再一次——為“私博”發(fā)展探尋“良鑰”
鑰,即鑰匙,開鎖的東西。對于私人博物館這把新生“鎖”來說,“良鑰”是至關重要的。與北京、西安、上海,乃至中原一帶私人博物館相比,沈陽私人博物館發(fā)展仍屬“初級階段”,且行進速度緩慢。沈陽部分收藏家們表示,場地問題如果解決后,“私博”發(fā)展最大問題當屬運營和走向問題。如何發(fā)展?未來會怎樣?成為本次私人博物館評選顯現(xiàn)的重點問題。
別讓門票成為“私博”發(fā)展的門檻
經常會聽見市民這樣說:“免費的博物館還看不過來呢,誰還去花錢看收費的博物館?”
縱觀全國的私人博物館,多數(shù)均收費。著名的馬未都觀復博物館臨近北京郊區(qū),記者去年8月先乘地鐵,再乘公交車,下車后還要往回走一二百米,歷時3個小時,門票竟70元,中午時分參觀的游客不足10人。如此“跋涉”前往的只有專業(yè)人士。而從票價上看,也確實高,北京故宮才60元。
“國家對國有博物館是提供各種資金保障的,‘私博’一分錢也沒有,房租、水電費、衛(wèi)生、雇工等等支出,有的藏品是不能落灰的,需要特殊的保潔,不收費就很難維持。我贊同收費,但絕不能太高,10元、8元的,老人、兒童等特殊群體還要免費。”沈陽年輪藝術品博物館館長李軍表示,“私博”門票如果定價太高,將失去博物館的社會意義,勢必會成為發(fā)展的門檻,“建立博物館就是普及,好的東西讓大家欣賞、分享。”
“嵌入式”成為“私博”發(fā)展妙招
據(jù)統(tǒng)計,目前全國共有私人博物館400家左右,多數(shù)云集在北京、上海等地。上海私博在全國發(fā)展得最早,1983年,首家“私博”——鐘表博物館出現(xiàn)。其后,算盤博物館和蝴蝶博物館也風云一時,四海壺具博物館更是無人不知,而如今卻相繼倒閉。專家分析,原因是缺乏資金、不善經營等,最主要是在于地理位置。目前,上海“私博”也紛紛尋求“嵌入式”的發(fā)展方式,即與景區(qū)結合,一票到底。讓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把握地方文化發(fā)展的脈搏,將品味文化與欣賞景觀融合在一起,成為一項愜意的休閑活動。
縱觀省內的私人博物館,置于旅游區(qū)的不在少數(shù)。如位于葫蘆島的東北民俗博物館、沈陽棋盤山的中華飲食文化博物館等等。沈陽古舊鐘表博物館坐落于新民市三農文化博覽園內,這里共有三十幾處博物館、紀念館和展覽館。館長李韜表示,還會在省內另一座城市風景區(qū)再建一處“私博”??磥砭皡^(qū)與“私博”結合的雙贏效果已經體現(xiàn)。
“私博”可以走入國有博物館
在首屆沈陽“私博”評選座談會上,年輪藝術品博物館館長李軍表示,未來會考慮將自己的博物館捐贈給國家。一言既出,讓與會者驚嘆。“收藏的最終目的,還是讓藏品回歸社會,更好地被研究、利用。”詹氏史料博物館館長詹洪閣表示。
去年9月,記者在廣州現(xiàn)代藝術品博物館參觀時發(fā)現(xiàn),這雖是個國有博物館,但里邊卻有不少來自個人的收藏品。同樣,今年4月,記者在上海市博物館看到,這里雖然免費開放,但里面也收納了眾多“私博”珍品,比較受寵的當屬香港實業(yè)家邵逸夫的書畫館,和倪克漢的中國外銷瓷器館。從館門外排起的觀展長隊,以及上海市博物館自身的影響力可以看出,“私博”在這里一定會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
“這是‘私博’發(fā)展的終極目標,但對普通收藏家來說還很難做到”,詹洪閣表示,“北方目前還鮮有哪家國有博物館將‘私博’納入,但我想將來肯定會有,因為這既是個新趨勢,又是個大趨勢,國外也有先例。”
【編輯:徐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