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施蟄存的“北窗”:碑帖收藏與研究

來源:人民政協(xié)報 作者:- 2010-03-26

  施蟄存“北窗”藏帖

 

  著名文學家、學者施蟄存(1905-2003),曾將自己一生中治學的四個方面形象地比喻為四扇窗戶,其東窗是文學創(chuàng)作,南窗是古典文學研究,西窗是外國文學翻譯,而北窗則是碑帖的收藏與研究。

 

  作為一位二十世紀滄桑風雨的見證人,施蟄存身上同樣烙印著時代的印痕。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他運用心理分析方法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從而成為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奠基人??箲?zhàn)爆發(fā)至建國之初,他執(zhí)教于云南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和光華大學。1952年以后,他任教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因為早年曾經和魯迅有過論戰(zhàn),50年代到70年代受到迫害,從教學一線發(fā)配到圖書館資料室,只能告別創(chuàng)作和翻譯,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碑帖的收藏和研究一直是他的業(yè)余愛好。曾有人說,施蟄存的姓名中隱藏著一位智者的密碼,那就“蟄”而“存”之,從被打成右派開始,他蟄伏斗室,與金石為伍,將主攻方向轉到碑帖研究,在“文革”歲月中,只能蝸居在曬臺上自己搭建的一間小板房中,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也沒有間斷研究,如《杭州名勝碑帖考》一書,就是在“文革”時期完成的。那段時間,他白天對批斗會上的聲音充耳不聞,卻在思考書的寫作,晚上把白天的思考記錄下來,這樣的內心定力和毅力,終于使他成為壽比金石的大家,以99歲的高齡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歷程。

 

  “北窗”藏帖體系完備,種類齊全。從年代上講,它們上至秦漢,下至元明,碑刻名跡無所不包,如刻成于東漢年間的《張遷碑》、《西狹頌》,都是書法史上的瑰寶。而他收藏的刻石、碑、刻經、造像碑、墓志、塔銘、經幢、造像記、畫像石、經版、買地券及鎮(zhèn)墓券、建筑附屬零散刻石及其他雜刻等等,無所不備,一些碑刻集中地的名品,如鴛鴦七志齋、千唐志齋等,他都集中收藏。特別是一些經名家題跋的名品,如經端方、于右任等人收藏題跋的也為數(shù)不少。

 

  施蟄存集收藏和研究于一體,在碑帖的研究上,更是碩果累累。他先后寫出了《后漢書征碑錄》、《魏書征碑錄》、《北山樓碑跋》《金石叢話》等著作,特別是《金石叢話》,追源溯流,深入淺出,是碑帖收藏與研究的必讀書。

 

  通過《金石從話》中的只鱗片爪,可見施蟄存在碑帖收藏研究上獲得的快樂。詞學家夏承燾編寫《詞人溫飛卿年譜》,卻不能考證出溫的卒年,為此大傷腦筋,施蟄存通過《寶刻從編》中的記錄發(fā)現(xiàn)溫飛卿卒于咸通七年,寫信告訴夏承燾,解決了夏的難題。這也正是他評價收藏家:“南北舟車,上下求索,力圖用藏品卻印證、詮釋一段歷史、一個方國、一樁疑案。”的具體表現(xiàn)。他說徐乃昌收藏的唐墓志中,“其最有關歷史文獻的一塊是《高霞寓墓志》,我收碑二十年,從未見其拓本?,F(xiàn)在原石已歸華東師大圖書館,我還是沒有得到拓本。”對這方墓志拓片的系念,溢于言表。

 

  施蟄存謝世后,其家人與拍賣公司多方聯(lián)絡,終于找到“整體收藏、繼續(xù)研究,且日后能向公眾展示”的買家,以198萬元的價格,使1800多件漢魏晉唐宋元碑版拓片,有了一個新家。

 

 

【編輯:張輝】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