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括號:國際紅色幽默——吳山專的藝術世界1
“給所有的現(xiàn)成物重新加上‘括號’。
給所有括號以最簡單的自由的概念。
給所有的現(xiàn)成物以最簡單的權利的概念。
……
開放我們的思想意識<-加括號
開放我們的所有權<-乘零”
——吳山?!缎碌膶W習法則》
吳山專紅色幽默-剪刀
莊子的蝴蝶是一把剪刀 200X300cm
布面丙烯作品 1985-2005
吳山專是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國藝術界相當重要的觀念藝術家,也是當代中國前衛(wèi)藝術運動中影響深遠的藝術家之一。吳山專1960年生于福建舟山,在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和德國漢堡藝術學院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在冰島、德國生活工作了十年,并于2005年回到中國。
1986年當“八五美術運動”興起之際,吳山專開始了文革系列的波普創(chuàng)作,如栗憲庭所說,“非常有創(chuàng)造性的把握了中國文化情境。”在藝術界,他最早運用文革宣傳畫形象進行創(chuàng)作,并采用波普語言(如廣告、日常語言)、偽造漢字、反諷語言符號等實驗藝術形式,形成了一種幽默、嬉笑怒罵的藝術風格。這個時期他所創(chuàng)作的《紅色幽默》系列(包括《大字報》、《紅印》、《紅旗飄飄》和《大生意》)可以說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政治波普”藝術大潮的先聲。1989年吳山專因選擇出國而在國內(nèi)藝壇短暫消失。在德國期間,他參加了1992年柏林世界文化館的“中國當代藝術展”。1993年,他被推薦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成為第一批參加這種國際頂級展覽的中國藝術家之一。此后,他的作品先后在“北歐雙展”、“柏林-柏林”、“蛻變與突破-中國新藝術”、“全球觀念藝術1950—1980”等國際展會中展出,吳山專成為最早能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觀念藝術家。吳山專抵達西方后不久即以“國際紅色幽默”之名,將之前的一套原創(chuàng)想法進一步發(fā)展,并與冰島藝術家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爾(Inga Svala Thorsdottir)成為生活和藝術上的伙伴。因其八十年代藝術創(chuàng)作影響之深遠,吳山專在不少國內(nèi)評論者眼中往往囿于“后八九中國新藝術”大潮中躥紅的“政治波普”的藝術標簽下。事實上,雖然吳山專是中國“政治波普”的先行者,其文化目光卻遠不止于此。
自八十年代以來,吳山專以其藝術創(chuàng)作廣泛思考和探討了中西當代社會的諸話題:紅色、大字報、黑體字、錯別字、糧票、公章、開會、熊貓等一切關于文化大革命的記憶;超市、買賣、生意、打工、二手等關涉消費主義的眾多對象;對簽證、國旗、護照等身份相關問題的思考;果蔬、垃圾、在杜尚的便盆里撒尿、桌上的吳的東西等關于日常生活與藝術的界限與關系問題的探討,等等。
受西方哲學家波柏爾(Karl Popper)的“世界三分說”思想啟發(fā),吳山專于1986年作《世界3理論對繪畫領域的開拓》一文,1994年又對其重新修訂。該文可以說是理解吳山專藝術世界的關鍵性文獻。他認為,相對“世界1”的純物質(zhì)/物理世界,“世界2”的主觀性世界,“世界3”可被視為人類思想產(chǎn)物的世界,不過它一旦被“發(fā)現(xiàn)”就脫離人類主體而成為客體化觀念(ideas in an objective sense),達到一種“超然”(逍遙自然/at large)的位格。這樣的理論構架使吳山專成為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本體論藝術家之一。
漢字是吳山專藝術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他將漢字字象作為“世界3”的產(chǎn)物,以既可作“紅色”又可作“虧空”解的“赤”字來闡釋自己的藝術理念,著力突顯字意的“虧空”及其產(chǎn)生的“赤字”現(xiàn)象。這種字意“虧空”因時間和語境的轉變而讓人產(chǎn)生茫然失措的荒誕感,“赤字”的荒誕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反諷。如他在《錯別字旗幟前的宣誓》、《今天下午停水》中就表現(xiàn)了這種符號與意義間的落差及其荒誕。在一個普遍認為意識形態(tài)走向終結而市場取得全面勝利的時代,重提“紅色國際”無疑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幽默。
“物權”同樣是吳山專藝術世界構建的核心概念。吳山專認為“我們自以為我們對物的了解(知識),使我們有理由對物進行泛用,而忘卻了我們自身也是物。”他所提倡的“物權”的獨到之處就在于所達到的這種“去-人類中心主義”的深意。從“吳的物”到“物的吳”,再到“別人就是上帝”,吳山專意欲鏟除諸如“我們就是世界”或“人類成為世界的所有主”的霸權意識形態(tài),重新賦“權”于“物”。
給所有現(xiàn)成物加上括號這一主張極其恰當?shù)捏w現(xiàn)了他這種“物權”思想。齊澤克說:“‘讓事實為自己說話’也許是意識形態(tài)的極端陳述……其重點在于事實從不‘為自己說話’,而永遠是被一個話語策略的網(wǎng)絡‘驅使著說話’。”吳山專的添加括號法就體現(xiàn)著這種“讓事實為自己說話”的意圖。按常規(guī)語法,句中某個字詞如加上括號,這個字詞在整句系列中便松動了,變成了說明性或補充性的,某種程度上變得可有可無或可退出。括號具有一種使某物自由的功能。當它加諸某物上,便取消了該物的原有功能,從而展現(xiàn)出豐富的可能性。例如將句子“開放我們的思想意識”加上括號可以變成(開放我們的)(思想意識),如果將中間的兩個反向括號繼續(xù)靠攏直到重疊,便成為“完美的括號”,產(chǎn)生了一個過剩的空間。吳山專認為,這個空間是“無”的所在,是極端意義上的對自由的論證,或者說也許它就是“世界3”的終極所在。
--------------------------------------------------------------------------------
1 出處:《FRIENDSHIP》,2008夏季號。
【編輯:霍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