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8日上午十點,張郎郎首次個人畫展"一個文人的從心童畫"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由北京秋醒樓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主辦,北京地大國際會議中心協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李兆忠擔任學術主持,馬冰策劃。
張郎郎,一九四三年十一月生于延安,作家、畫家、教師。張郎郎一九六八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美術理論系。曾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員、院刊編輯;《中國國際貿易》雜志編輯、《中國美術報》副董事長、《九十年代》雜志專欄作家;康乃爾大學東亞系駐校作家、海德堡大學漢學系駐校作家。并在華盛頓美國國務院外交學院教授漢語及中國文化。張郎郎繪畫代表作品:《心中的蓮花》、《紅與黑》等;代表著作有《從故鄉(xiāng)到天涯》、《大雅寶舊事》、《寧靜的地平線》等。
張郎郎的父親張仃是我國著名美術家,藝術教育家,著名畫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者。他把中國水墨畫的形式以"焦墨"的技法展現得淋漓盡致。母親陳布文,曾是周恩來總理的機要秘書和著名作家,也曾是國內重要媒體的撰稿人。
張郎郎繼承了他父親的藝術和美術天賦,也遺傳了他母親的文學才能。所以他的作品既有藝術色彩的形象表現力,又有文學故事的內涵,他給自己的繪畫定義為"文人畫"。
動靜相宜
張郎郎的作品具有刺激觀者的敘事感觀和當代具象藝術的獨特魅力。簡樸的表現方式,展示了文人對生命的虔誠和敬畏。他用色彩與流暢的筆觸,融合了中國的表現主義畫法和西方抽象藝術之精華,用心靈的自由和人格象征,創(chuàng)作出了滲透著文人情懷畫作。他的畫作光感、質感、色彩以及結構的表現形式,是經過長期對生活的觀察與實踐,甚至是需要付出面對生與死的慘痛代價得出的。他通過變化現實的傾斜與對稱、寧靜與張力的技法,展現他的繪畫的視覺效果。
紅與黑
張郎郎以七十多歲的熱情,亮麗的色彩,簡簡筆意間流露出的天真與妙趣,展示出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充分體現出他繼承父親對畢加索繪畫風格的熱愛,并通過他的手給予展現。他充分享受著繪畫給他帶來的無限樂趣。
張郎郎再握畫筆抒寫著一個文人的心情和希望,他不曾賣過一張畫作,他是真正的畫家。他有信心為惜他畫的人、懂他畫的人作畫。
鏗鏘玫瑰
張郎郎有很強的文學表達力,他的繪畫更能表現出他在這方面的才華。所以他自豪地說:"文人畫家,首先他們非常有文化"。他形容繪畫藝術是能夠打動自己的一種藝術形式,每一位藝術家都在尋覓適合自己的藝術語言,他也在尋找并享受這個尋找的過程,繪畫讓他變年輕了。
當日下午,"一個文人的從心童畫"張郎郎個展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現場專家、學者、著名藝術家和藝術評論家就張郎郎的繪畫進行了深入研討。
向日葵
這次畫展展出張郎郎從六十年代至今的不同系列的油畫作品。主要分為三部分:一類是靜物;一類以人像為主,是藝術家想象中的人像,也有綜合自己的印象來畫的;還有一類是用單線勾的畫,更像兒童的方式。但是這些畫都是用丙烯在畫布上畫的,看著像墨似的。畫的純粹是風景,是自己想象的風景。
心中的蓮花
對于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張郎郎笑稱,自己是沿著"畢加索+城隍廟"的路子,但不是說生硬地把西方的藝術手段加上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而是找到他們的契合點。創(chuàng)作方式和創(chuàng)作材料的多樣化,使張郎郎的作品富于新的生命力。接下來,張郎郎也將回歸用毛筆和宣紙進行創(chuàng)作。
自然與營造
張郎郎的《大雅寶舊事》記錄了當年中央美院宿舍的一批著名畫家與藝術家"亦師亦友"的關系,包括陳丹青、徐冰等。這些珍貴的史料,張郎郎的工作室也將搜集整理,相信不久將呈現給觀眾。而張郎郎也會抽時間回歸美院以講座等形式,把這段鮮為人知的美術史料分享給美院學生及藝術愛好者。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xù)至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