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展售會推薦|蘇富比棕櫚灘藝廊
「從畢加索到羅斯科:歐美藝術大師」現(xiàn)正于蘇富比棕櫚灘藝廊舉行,呈獻來自五湖四海、橫跨不同年代的名家巨作,展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在歷史題材及創(chuàng)作風格上的碰撞交流,巧思處處,并發(fā)無限火花。展出作品包括巴布羅?畢加索(1881-1973年)、費爾南?雷捷(1881-1955年)、胡安?米羅(1893-1983年)、亞歷山大?考爾德(1898-1976年)、讓?杜布菲(1901-1985年)、馬克?羅斯科(1903-1970年)與尚?米榭?巴斯基亞(1960-1988年)的精彩手筆。
(左)馬克?羅斯科《第7號(黑暗在光明之上)》(右)亞歷山大?考爾德《十四個黑點》
亞歷山大?考爾德?《小型動態(tài)支架》
讓?杜布菲?《剪刀?I》
讓?杜布菲 《常見鄰居》
(左)讓?杜布菲《人物(半身像)》(右)胡安?米羅《歡慶黎明的鳥兒》
讓?杜布菲?《不明地點與兩名人物》
費爾南?雷捷?《三個側(cè)面像的構圖》
展覽借著一眾名家杰作回顧藝術史上的重要時刻,探索這批遍布大西洋地區(qū)的戰(zhàn)后藝術巨擘共同灌溉的藝術泉流。米羅、杜布菲與畢加索的創(chuàng)作對許多二十世紀中期的前衛(wèi)美國畫家留下了深遠影響,羅斯科的早期作品正是取材自米羅筆下的原始圖像與神秘景觀。
米羅曾于1947年到訪美國,在當?shù)劐忮思~約畫派的作品,從此對之心馳神往。談及他對美國繪畫的觀察,米羅如此形容:「它們令我體會到創(chuàng)作的自由,探索超越極限能走多遠。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解放了我。」
胡安?米羅 《歡慶黎明的鳥兒》
畢加索亦對此身同感受,并將這種情感融入創(chuàng)作之中。數(shù)十年后,畢加索與杜布菲的原始標記創(chuàng)作手法與不拘一格的藝術風格令巴斯基亞留下鮮明印象,隨后,他多次踏入畫廊及藝術館,專門研究杜布菲的作品。
(中)巴布羅?畢加索 《留胡須男子的肖像》(右)亞歷山大?考爾德?《無題》
巴布羅?畢加索?《畫家》
「從畢加索到羅斯科:歐美藝術大師」深入探討這批藝術家對彼此的創(chuàng)作影響,追溯他們的經(jīng)典名作的靈感源流:
- 米羅與考爾德因同樣喜愛書法線條與生物形態(tài)圖案而結緣,二人的友誼可謂藝壇佳話。
- 雷捷亦常常為考爾德在巴黎的馬戲團表演捧場,兩人不時同游紐約,發(fā)掘視覺靈感。
- 畢加索與杜布菲的美學語言同樣在抽象和具象領域之間游走,彼此共鳴。
- 畢加索、考爾德與二人的共同好友米羅對前衛(wèi)藝術抱持相同社會政治理念,因而結盟。三位藝術家皆參與了1937年世界博覽會,憑借藝術創(chuàng)作反映當時歐洲世界的大事,向全世界展示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的殘暴不仁。
本場展覽云集二十世紀藝術先鋒的繪畫與雕塑杰作,探討每位藝術家的個人經(jīng)歷與藝術觸覺如何互相影響,成就各自的創(chuàng)作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