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政府與倫敦佳士得拍賣行經過長達三年的談判,日前最終達成協(xié)議,宣布廢除備受爭議的85幅米羅作品拍賣合同,葡萄牙財政部長馬里奧·森特羅稱不會向佳士得拍賣行支付任何賠償。至此,一場無關藝術的法律與政治拉鋸戰(zhàn)終于畫上了句號。
參觀者欣賞曾經的熱門拍品《女人與鳥》(1935) 圖片來源:RAIN_EFE
右翼“殺雞取卵”,左翼“借雞生蛋”
2014年初,葡萄牙上一屆社會民主黨(中右翼)政府為了償還國債,將國有的85件胡安·米羅的作品委托佳士得出售,左翼社會黨屢次在議會上提出強烈反對,稱此舉是在“賤賣國寶”。而當時的文化部國務秘書豪爾赫·巴雷托·澤維爾則辯稱:“葡萄牙的當務之急,不應該是強留一個20世紀西班牙畫家的這么一大批作品。”
曾經的熱門拍品米羅《 幻象》(1935) 圖片來源:Coutesy of Christie's
曾經的熱門拍品米羅《秋日鳥鳴 》(1937) 圖片來源:Coutesy of Christie's
為了避免法律糾紛,佳士得從2014年2月的倫敦首拍會中剔除了這批讓藏家們摩拳擦掌的拍品。同年6月,佳士得第二次策劃拍賣會仍遭遇延期。這批米羅的作品當時估值至少為3000萬英鎊(3640萬歐元),原本收藏在葡萄牙商業(yè)銀行(BPN)的庫存中,在該銀行因涉嫌洗錢等非法交易而倒閉之后,被一并收歸國有。銀行的國有化整改給葡萄牙財政帶來了近4億歐元的虧空,出售這批畫作就是為了抑制因此而產生的公債兌付危機。
曾經的熱門拍品米羅《作畫中》(1953) 圖片來源: Courtesy of Christie's
在多次試圖重啟拍賣又再度延遲之后,佳士得最終決定取消拍賣,作品被歸還給葡萄牙,儲存在葡萄牙通用儲蓄銀行(CGD)。2015年11月,安東尼奧·科斯塔在葡萄牙左翼政黨支持下就任總理,并于次年初宣布:“葡萄牙政府已作出決定,要在葡萄牙波爾圖永久收藏這批著名的米羅作品”。
曾經的熱門拍品米羅《女人與鳥 》(1935) 圖片來源:Coutesy of Christie's
米羅《女人與鳥》(1959) 圖片來源:賽拉維斯博物館
這一批85件米羅的繪畫、雕塑和拼貼作品,涵蓋了這位西班牙藝術家從1924年至1981年間的各個創(chuàng)作階段。2016年10月1日至2017年1月28日,葡萄牙波爾圖塞拉維斯博物館選用其中的80件,策劃了一個題為《胡安·米羅:物之質與形之變》的展覽。展覽自開幕以來大受歡迎,盡管成人票收費11歐元的價格不算親民,截至1月底參觀人數(shù)已超過10萬人次,博物館決定將展覽延期至6月4日。
葡萄牙波爾圖賽拉維斯博物館工作人員為米羅作品展布展。
葡萄牙波爾圖賽拉維斯博物館工作人員為米羅作品展布展。
這場米羅大展不僅是長年塵封在銀行保險庫里的這批米羅作品首次面向公眾展示,更成為了鼓勵葡萄牙在經濟崩潰的困局中勉力前行的一劑強心針。葡萄牙總理安東尼奧·科斯塔在2016年9月30日為展覽揭幕時發(fā)表講話說:“最近圍繞這一批藏品所發(fā)生的故事告訴我們,銀行有可能會消失,而另一些東西卻是永恒的:那就是文藝創(chuàng)作不容觸犯的價值,還有米羅的這些珍貴的作品能給我們和后代帶來的快樂。”
原屬馬蒂斯家族,銀行國有化促成“好生意”
有趣的是,這場展覽的策展人——來自馬德里紐約大學的藝術史專家羅伯特·魯巴·梅塞利,曾經也是佳士得在2014年為那場流產的拍賣所邀請的拍品預展設計師。“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些作品時,想到它們即將被賣掉,我感到非常難過”,梅塞利回憶說:“我不能理解葡萄牙為什么要放棄這么美的一批收藏,要知道出賣自家的遺產就等于是在拿自己的未來做賭注。”
葡萄牙波爾圖米羅大展的策展人羅伯特·魯巴·梅塞利。 圖片來源:法新社
盡管佳士得在拍賣設計中將這批作品全部打散,分置在三場不同主題的拍賣會中,但參與拍賣的買家都清楚,它們來自同一批銀行“儲藏”資產,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品”。這些來自西班牙藝術家的作品在進入銀行保險庫之前,也曾環(huán)游過世界:最初收藏在皮埃爾·馬蒂斯紐約的畫廊里,皮埃爾·馬蒂斯是畫家亨利·馬蒂斯的兒子,他是戰(zhàn)后有名的畫商,曾大力資助杜布菲、賈科梅蒂、夏加爾和米羅等藝術家。馬蒂斯在1981年關閉了畫廊,他的大量珍貴藏品被阿奎維拉畫廊在蘇富比的協(xié)助下購得。另一部分則經法國畫商克羅德·凱奇先之手被賣到了日本,曾出現(xiàn)在1992年橫濱美術館舉辦的米羅藝術展中。 而BPN則是在2000年到2006年間從日本購得了這批作品,預備用于當時計劃修建的一座米羅美術館。
胡安·米羅 (1893 - 1983), 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版畫家、陶藝家。 圖片來源:Rue des Archives_RDA
曾經的葡萄牙第一大銀行究竟花費了多少資金來購置這些作品,我們不得而知。美術館計劃的擱淺最終讓這批美麗的收藏品被擱置蒙塵。2011年,來自歐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歐洲央行的一系列援助,讓葡萄牙政府暫且免于破產的國家危機,但政府所面臨的經濟形勢依然嚴峻。伴隨BPN國有化整改而重見天日這批藝術品,在這樣的局勢下無異于一堆從自家后院意外掘出的寶藏。銀行前執(zhí)行長何塞·奧利維拉·科斯塔在銀行破產的聽證會上直言不諱地稱它們“是一樁好生意”,“別忘了這些作品就是錢”。
葡萄牙米羅大展現(xiàn)場 圖片來源:Suzanne Plunkett(路透社)
所幸佳士得在2014年開出的極具誘惑力的估價,在葡萄牙反對黨與文化界人士的不懈阻撓下最終未能兌現(xiàn),這些作品才能在今天以展覽的形式,呈現(xiàn)在葡萄牙塞拉維斯基金會的這座裝飾藝術風格的博物館里。
佳士得錯失“米羅”,焉知非福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糾紛中,佳士得看上去是最大的輸家。不過在不少藝術品交易市場的專家看來,放棄這批拍品卻未必是一件壞事。事實上,早在2014年佳士得向米羅迷們拋出這份大大地“意外之喜”時,就有業(yè)內人士指出“一舉傾銷數(shù)量如此巨大、并且分屬不同創(chuàng)作時期的米羅作品,是一件極其瘋狂的事。”
米羅《燃燒的畫布 》(1973) 圖片來源:Coutesy of Christie's
自從2012年米羅的《藍星》(1927)在倫敦蘇富比拍賣中創(chuàng)下3290萬美元的最高紀錄之后,交易行情一直呈現(xiàn)頹勢。在這85件米羅的作品中有,有不少是藝術家的晚期作品,市場價值并不高。除去少數(shù)幾幅1924年的設色鉛筆素描有一些超現(xiàn)實主義的意韻之外,其余作品并不符合資深的米羅愛好者們的品味。對于真正的行家而言,若是這樣一大批并不算最出色的米羅作品真的進入藝術品市場,很可能會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3000萬英鎊的估價也許原本就無法成為現(xiàn)實。
米羅的《畫室魅影》在2016年的拍賣中估價7800至10400歐元。 圖片來源:Justin Tallis(法新社)
就在2016年5月19日,米羅的孫子胡安·龐耶·米羅同樣委托倫敦佳士得拍賣行售出了28件祖父的作品。這批作品包含了10幅《山中人》系列的油畫、一些銅版畫與木刻版畫,以及一些他在過世前創(chuàng)作的作品,最熱門的拍品是一幅名為《畫室魅影》的油畫。佳士得為這批拍品總體估價是頗為理性的5萬歐元,拍賣最終成交總額為61600歐元。米羅先生將拍賣所得全部捐給了國際紅十字會,用以資助流落在歐洲的敘利亞難民。
米羅生前在工作室。
葡萄牙政府在收回85幅米羅的作品之后,并未謝絕這些作品重返交易市場,但條件是“無論是私人買家還是公共機構購得了這些作品,藏家都必須保證它們不能離開葡萄牙波爾圖市境內”。這些作品是否還會重返佳士得的拍賣場?不管結果如何,要找到像米羅的孫子這樣慷慨無私的藏家終究不會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