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刀光劍影里的“收藏江湖” 七星寶劍只作為佩飾出現(xiàn)

來源:東南商報 作者:鮑云潔 2014-01-15

七星寶劍只是佩飾,并無作戰(zhàn)功能

來到宣和古美術館,從戰(zhàn)國到明清,從中國到外國,50多件冷兵器靜靜地躺在玻璃櫥窗后面。

“刀劍收藏和武俠里的刀劍江湖完全不一樣。例如武俠小說中的七星劍被傳得很神。其實七星劍在東漢以后主要作為輿服制度中的佩飾出現(xiàn),還被作為道士手中避邪除魔的法器,并無實際作戰(zhàn)的功用。”賀濤指著一柄明代海棠鐺七星佩劍告訴記者,這柄寶劍劍身上有錯位相間的七顆星,蛇皮劍鞘斑駁脫落,卻也掩飾不住當年的風采。“對于劍身上的七顆星,有一種說法是,這只是鑄劍工匠鍛打時標記的節(jié)點。如若此,七星寶劍更是被刻意神話了的物什了!”

“你再看這把宋代旋焊長劍,非常樸實。”賀濤笑言,“古代寶劍基本上是無法削鐵如泥的,因為古代的鑄劍工藝非常隨意,早期刀劍硬度高、韌度低,兩把兵器在一起互相砍過幾次,早就報廢了。”

缺少參考書成收藏冷門一大原因

“收藏的樂趣就在于你可以通過藏品和古人對話。比如這兩把青銅劍,秦國的明顯比越國的長很多。青銅劍是很難造得長的,但秦人鑄造的青銅劍可以長達100厘米,這也是他們能夠統(tǒng)一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吧。”賀濤說,“這把明代雁翎戰(zhàn)刀,刀條短不利于砍殺,所以后來戚家軍發(fā)明了著名的戚家刀,刀型更長更有弧度,可以雙手握柄,在作戰(zhàn)中就占了優(yōu)勢。”

賀濤告訴記者,古代刀劍收藏一直是個冷門,除了數(shù)量少,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專業(yè)的參考書籍。“皇甫江的這本《中國刀劍》,就是整理并系統(tǒng)研究他自己的刀劍藏品,在2007年才出版。其他藏家有了參照,才會知道自己藏品的價值。”

“收藏熱市”中應有“找冷門”的能力

因為缺少參考書籍,以往藏家購買刀劍都是“跟著感覺走”,有眼光的藏家也因此撿了漏。賀濤介紹,展品中有一件清乾隆時期親王郡主高階佩刀,是一位河北藏家20世紀90年代花了1000元左右在寧波古玩市場一個地攤上買來的,如今市價在12萬元左右。

刀劍收藏雖屬冷門,卻也隨著整個市場的收藏熱潮而升溫。在紐約、倫敦、巴黎、中國香港等地的拍賣市場上,古兵器的價格一路飆升,從1995年,一把勾踐劍在香港被國人以120萬元回購開始,2010年法國藝術品拍賣會上也拍出了481萬歐元、高出底價3倍多的拿破侖鍍金寶劍。

賀濤認為,“找冷門”應該是藏家處于“收藏熱市”當中必須具備的能力。古代刀劍這類頗具史料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冷門藏品,反而會有更多的升值空間,建議成系列收藏。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