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觀隸書《夏承碑》墨盒:百年刻銅千秋碑文

來源:收藏界 作者:王立群 2013-07-30

墨盒

拓片1

拓片2

百年刻銅  千秋碑文

——觀隸書《夏承碑》墨盒

此方隸書刻銅墨盒,內容名為《夏承碑》。盒長方形,15厘米x  10厘米,高4厘米,黃銅質。盒面從右到左依次刻有59字碑文(節(jié)選),左下兩行小字為:庚申、仲夏,右淳于長夏承碑。下角兩方印,上方為“太白同宗”、下方為“端勖”。

夏承字仲兗,東漢時人,生于公元105年,卒于170年。曾任縣主簿、督郵、功曹、冀州從事、官至淳于長(淳于縣故址在今山東安丘)。史載《夏承碑》建寧三年立,碑字隸書。14行,行27字,原碑久毀。《夏承碑》碑文載,夏承任職期間,“彈繩糾枉,忠潔清肅,進退以禮,允道篤愛,流恩褒善,糾奸示惡。”去世時,“百姓號啕,臣隸辟踴,悲慟左右,如喪考妣”?!断某斜肥菫橄某屑o事頌德之碑。

宋趙明誠《金石錄》云:碑在洺州(故址在今河北省永年縣),元祐年間,因治河堤得于土埋中。明成化十五年,廣平知府秦民悅,發(fā)現(xiàn)此碑倒于府址后堂,遂于堂之東隅建“愛古軒”復之,但碑下半截一百一十字已為人剜剔掉。明嘉靖二十二年,因筑城為工匠所毀。二年后,知府唐曜于漳川書院,取舊拓重刻一碑置于亭中。存世拓本多系重刻本。

《夏承碑》為著名漢碑之一,其結字奇特,隸篆夾雜,且存篆籀筆意,骨氣洞達,神采飛揚,自元王惲始定為東漢書法家蔡邕所書,后諸家多沿其說,然無確據。元王惲,明王世貞,清王澍、翁方綱、康有為等文人對《夏承碑》隸書多有頌詞。

觀隸書《夏承碑》刻銅墨盒,59字碑文,一筆一異,一字一奇,舒展奔放,方整遒勁,筆筆奪目,字字吸人。左下角兩方印,“太白同宗”應為李姓,“端勖”應為字名。《中國美術家補遺詞典》載:李克正(1736-1806年),字端勖,號梅村,山西洪洞縣人。善篆刻,其隸書不在錢大昕、金農、翁方綱、錢泳、奚綱之下,晚年拓碑八十有余,黃易曰:“梅村善書、嗜碑”。李克正選此碑文為拓,除喜隸書外,是否還有對夏承欽佩之情呢?文人之情,盡在意中。

《夏承碑》原碑早已黃鶴不歸,宋前碑拓難得一見?!断某斜房蹄~墨盒字體,與明拓《夏承碑》字體對照,視出一模。此碑文書已不易,神形兼?zhèn)?,刻其更難,此刻銅者功力絕非常人,惜不知名姓也。觀此《夏承碑》刻銅墨盒,百年刻銅,千秋碑文,一幸事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