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世博空間變身當代藝術館

來源:一財網 2012-09-03

 兩座世博場館在沉寂兩年之后,終于找到了它的新歸宿:中國館將成為上海美術館新館,改稱“中華藝術宮”;城市未來館則將被改造成為中國第一座公辦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10月1日以后,兩館將擁抱上海自清末以降保存的藝術珍品,成為海內外近現(xiàn)代藝術品收藏陳列和藝術家交流的平臺,并成為集展示、收藏、交流、體驗為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

 

由此,原來藏有3萬余件藝術精品的兩家市級美術單位將從蝸居于6800平方米的建筑一躍舒展到逾20萬平方米的兩座世博建筑。在上海,一條自古代至近現(xiàn)代再蔓延到當代的博物館體系即將成形:由上海博物館展示古代藝術、中華藝術宮展示近現(xiàn)代藝術以及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示當代藝術。

 

中華藝術宮:

 

亞洲最大美術館之一

 

站在中國館中央大廳,四周空曠。抬眼望去,超高的挑高讓房頂竟顯得遙不可及。眼前的廳堂讓人回想起兩年前的情形:那個夏天,與氣溫一樣居高不下的是世博會的人氣。每天,數以萬計的人潮涌動于中國館的中央大廳,前來參觀的人們席地而坐,觀看那部頗受好評的電影《歷程》,隨后便是多媒體版《清明上河圖》帶來的奇妙感受和與秦始皇陵銅車馬相逢時的震撼。10月1日開始,這里將舉辦一場名為《海上生明月——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的起源》的藝術展覽。

 

這座曾經向人們展示中國“歷程”的大型建筑,兩年后又一次被開啟。10月1日,更名為“中華藝術宮”的中國館將有27個展廳以及影視報告廳、公共藝術圖書館等功能設施。據上海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藝術總監(jiān)滕俊杰介紹,16.7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和6.4萬平方米的展廳面積,將使中華藝術宮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美術館之一。

 

在上海市政府的規(guī)劃中,這里將是一座具有收藏保管、學術研究、陳列展示、普及教育和對外交流基本職能的藝術博物館。在規(guī)模及配置上將接近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奧賽博物館等國際知名藝術博物館。“學術高度、事業(yè)寬度、觀眾觀展的舒適度是我們確立的三個方面。”上海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局長胡勁軍在提及兩館建設當中的考慮時說道。同時,他亦強調了關于中華藝術宮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公益性原則:“堅持公益性,不租借商業(yè)場地、不收費。”

 

8月30日,曾經參與世博會中國館建設的中華藝術宮改建項目負責人譚正浩領著一班記者參觀中國館時,動情回憶起兩年前中國館的景象,亦介紹著不久之后這里將有的變動。 “這是原來人們坐著等待乘坐小火車的地方,以后將有一排排長椅讓人們坐著歇腳。”他坐在長凳上說,“我相信,剛開幕時,有一半的人會因為想看看曾經的中國館而來到這里。”

 

“展廳中的27個廳都是后來建造的,就像是在大房子里搭建小房子。”譚正浩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為了保存好上海美術館中搬到此處的藝術精品,中國館中還配備了恒溫恒濕的條件,以利于保存藝術品。

 

現(xiàn)在,中國館依然空曠寂寥。除底層的“名家館”已經展出了滑田友、程十發(fā)、吳冠中等已故藝術名家的作品之外,絕大多數藝術品還沒有被擺放陳列出來。

 

一個月后的開館大展將由《海上生明月——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的起源》、《來自世界的祝賀——行進中的新世紀中國美術》、《錦繡中華——行進中的新世紀中國美術》、《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作品展》以及“名家館”等陳列構成。

 

中華藝術宮的開幕展覽將延伸為開幕季,11月開始,《米勒、庫爾貝與法國自然主義——法國奧賽博物館館藏珍品展》、《不息的變動——上海美專一百周年紀念展》將陸續(xù)推出。

 

除了臨時展覽之外,中華藝術宮的常設展覽與館藏藝術品將以原來上海美術館的藏品為基礎。據悉,中華藝術宮將在目前1.4萬件館藏品的基礎上,不斷完善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系列等藏品體系。

 

關于未來館藏來源與未來展品可能出現(xiàn)的樣貌,上海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中華藝術宮籌備辦常務副主任李磊在接受本報采訪時給出了更為具體的說法:“中華藝術宮的展品除上海美術館之外,還將有來自上海中國畫院、上海油畫雕塑院、劉海粟美術館等,這些藏品將共同展示于這一個平臺。”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由雙年展出發(fā)

 

1985年之前,與中國館一水之隔的城市未來館所在區(qū)域是南市發(fā)電廠,城市未來館即由該廠主廠房改建而來。而一個月以后,這里將改名“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中國畫院院長施大畏在介紹情況時表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公辦的當代藝術博物館。”

 

10月1日,這座博物館將迎來第一批陳列:今年,作為上海當代藝術館的開館大展,2012上海雙年展以“重新發(fā)電”為主題,從“能量”的角度進行解析,對生存方式的資源性因素進行反思。此主題也恰好暗合上海當代藝術館從南市發(fā)電廠變遷至今的歷史。

 

在每兩年一次交替舉辦“上海雙年展”、“設計與時尚類雙年展”等周期性大展的基礎上,這里還將有主題性的長期藝術作品陳列,以主題群展或個案研究的形式舉辦臨時特展。

 

與中華藝術宮不同,當代藝術博物館目前的館藏沒有藏品基礎。依照施大畏的說法:“現(xiàn)在的當代美術館館藏為零。”

 

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當代藝術博物館籌建辦主任李向陽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館藏藝術品的展覽面積將不會超過全部展覽面積的30%。現(xiàn)在館藏藝術品大概有幾個方向,一為政府資源整合,其二為征集購買,其三為接受捐贈。”

 

然而,作為當代藝術博物館,其入藏標準的特殊性在于: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時間距離當下較近,其創(chuàng)作者大都還在藝術界產生影響。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判定可能受諸多因素干擾,一時難以厘清。所以,博物館的收藏標準無疑將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受到業(yè)界關注。對此,李向陽給出的答案是:“博物館將有一個學術委員會,匯集業(yè)內專家學者,以界定創(chuàng)作者與作品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

 

目前,展品與各項設施尚未完全到位,9月20日之后,將有更為具體的信息公布。

 


【編輯:劉建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