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歸國展:海外藝術家圓夢的方式

來源:人民網 2011-10-02

蔡國強作品

 

陳丹青作品

李迪作品

 

蔡國強

 

蔡國強1994年參加廣島市當代美術館舉辦的《亞洲之創(chuàng)造力》展覽,以《地球也有黑洞》為題,在廣島市中央公園制作了大規(guī)模的爆破計劃,使用900米長的導火線和火藥彈,點爆了漂浮于空中的大氣球上的裝置,獲得了日本文化大獎——“廣島獎”,成為該獎1989年設立以來第一個獲獎的中國藝術家。2008年奧運會期間,“蔡國強回顧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這是他第一次在國內舉辦個人大型展覽。2010年世博會期間,蔡國強“農民達芬奇”展在上海外灘美術館舉辦,展品是他5年來的的私人收藏——他行程9000余公里、繞了半個中國,從湖北、安徽等8個省的12位農民手里收集來的60多件“藝術品”。2011年9月20日在浙江美術館創(chuàng)作“火藥畫”《雷峰塔》。9月22日,在浙江美術館創(chuàng)作高3米、寬36米的長卷“火藥畫”《觀潮圖》,再現“錢江潮”。蔡國強的主要成就在于他在90年代藝術的背景下提出的一條獨特的思路:深入東西方文化的對話。這對于開拓當代藝術的觀念,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陳丹青

 

1982年,陳丹青以自由畫家身份移居紐約,2000年回國后,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主持“陳丹青工作室”的工作。 2004年末辭去清華美院教授職務。2010年,“歸國十年”陳丹青個展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開幕。這是陳丹青歸國后首次個展, 陳丹青於80年代初曾被國中同仁認為是當時最具才華的油畫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畫圈仍存在著“陳丹青情結”。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是陳丹青藝術中主要的藝術底蘊,這是他本人情感品格的自然體現,侵透了他的自身經歷,包含著他對底層人民的深切理解、憐憫和尊重。這種人道情感個人格力量賦予他的作品以輝煌和崇高的意義。

 

“說來真是有趣、有幸、有緣:我出身文革一代【知識青年】,在大時代輪番上演的荒誕劇悲喜劇劇情中,我興致勃勃畫油畫,不曉得日后能夠上學深造,更沒夢見有一天會遠去彼岸,在那里省悟并體驗了三代留洋藝術家之間深刻的斷層、差異和持續(xù)的掙扎。張掛在這里的上百幅涂抹,不出傳統(tǒng)寫實的范圍,若以作畫的大背景、大環(huán)境看,則可依次劃分為國內的【文革】與文革之后,西方的【后現代】與【后冷戰(zhàn)】這么4個階段;作品的數量,要算70年代偏多,80年代的作品大抵四散,90年代雖然作畫最頻,尺幅也最大,而這回能給諸位過目的僅止近兩三年內的極少數小篇幅,所以算不得【回顧展】,但展廳還是給了我默然回顧的片刻。”

 

李迪

 

李迪1986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后赴德國布倫瑞克美術學院留學,其80年代的代表作《多思的年華》成為當時那個時代青年人心理和精神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2011年,李迪首次回國個展《“在內心中奔跑”李迪二十年歸國匯報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李迪是一位直覺、機敏、靈動、睿智的藝術家。他對繪畫懷有一如既往的執(zhí)著和堅信。在以《在內心中奔跑》為名的個展中,李迪最近的繪畫語言又發(fā)生了新的轉變。雖有對德國新表現繪畫的糅合和簡化,但他更多通過重新發(fā)現傳統(tǒng)繪畫中的美學能量,力求使自己從流行繪畫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尤其是對中國水墨畫意象的參照與吸納,使他能從中有了創(chuàng)造新的繪畫的可能性,歸國展讓李迪的創(chuàng)作能夠活得更多人的共鳴,也同時給李迪下一步的創(chuàng)作提供靈感。

 

個案:王健的藝術經歷與心路歷程

 

背井離鄉(xiāng)二十多年后,藝術家王健也得以回歸,成為歸國大潮中的一員。這一次王健應大連中山美術館邀請回到家鄉(xiāng)舉辦“夢歸——王健藝術回顧展”,展出自己歷年來自創(chuàng)作的油畫、雕塑和素描作品,這個展覽是一個藝術家獻給家鄉(xiāng)的厚禮,是一個海外游子對故土摯愛的表達。但在美國已是頗具影響力的王健,在西方風生水起之時,卻錯過了中國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浪潮。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歸國的王健該如何確立自己在國內藝術界的位置?曾經學工科的王健到底在美國經歷了怎樣的艱辛?國內的專家對王健的繪畫持怎樣的看法?

 

王健十歲跟隨當時大連第五中學的美術老師張福來學畫,本是一心一意地想考美院。但那時候下鄉(xiāng),想回城,錯過了魯迅美院的專業(yè)報考,父母鼓勵他早點考大學,結果就考上了大連鐵道學院了,學的焊接工程。畢業(yè)后給校長當秘書,學校對王健很重視的,22歲,定科級干部。只是王健一心一意想再做自己喜歡的繪畫。當時王健練書法,學國畫,還發(fā)起大連大學生書畫學會并任第一任會長。王健在學生會做宣傳干事,辦板報、做宣傳畫、畫電影海報,從沒耽誤過喜愛的繪畫。但一定記得王健那張掛在食堂里面的臨摹羅中立的《父親》。后來聽說電大需要美術的知識,王健就跑到電大去了。時間很短,當時電大編節(jié)目、編教育片,王健做教育片的美工。不久學校把王健調去籌備外事辦,在這里王健遇到了學校請的外教馬喬里,這個老太太決定了王健的藝術人生。她是從美國舊金山來學校教英文的一位退休的藝術老師,王健我當時是大連書畫界最年輕的協(xié)會理事,王健經常帶她參加一些書畫活動。1985年末,她在回國之前說:“王健,你有這么頻繁的藝術活動,努力了這么多年,為什么不想當藝術家?”后來她說要資助王健去美國學藝術,問王健有沒有勇氣?就這樣,86年,她幫王健辦好了出國手續(xù)。

 

這樣王健就開始了他的藝術之路。王健是學工程的,去美國想學藝術的話,第一大難關就是學分沒有,所以王健實際上要比其他的出國的學生要辛苦很多,王健是從本科在美國開始讀的,讀了四年的藝術本科,又讀了三年的藝術研究生。

 

當時王健認識的第一個老師是一個非常平和的老師,自己有能力,但與世無爭,畫得非常好,然后對王健支持也很大。再后來到加州大學來維斯分校的時候,碰到了幾個當今應該是美國屈指可數的大師,其中一個搞繪畫的,溫恩?提伯,在美國幾個波普的藝術家中,繪畫語言上最有貢獻的就是他,今年91歲。然后在雕塑上,王健遇到了在美國非常有影響的一個畫派,這個畫派應該是跟抽象表現主義是同一時期的,抽象表現主義是美國東北部的,西邊海岸就是以叫灣區(qū)具象畫派,因為受這幾個老師的影響吧,所以王健的畫還是在繪畫和雕塑的基本語言上努力了這么多年,而沒有像其他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那樣經歷了改革開放的浪潮,然后吸收了社會的文化和題材,王健仍然是在繪畫和雕塑自身的表現語言上下了這么多年的工夫。

 

大概在十六七年以前,王健就擺脫了調色板,只有一個顏料箱,用非常少的幾種顏色,從白到黑,之間一個黃,一個橙,一個紅,一個紫色,一藍一綠,就這么簡單的顏色,畫面所有的顏色,都是靠畫的過程中調出來的。王健覺得如果顏色多了,就容易思維懶惰找現成的顏色,這就逼著王健必須調出自己想要的顏色。在畫布上直接調顏色與調色板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沒有辦法把顏色調的均勻,所以每一個筆觸里面就帶了很多不同的顏色。

 

“我畫畫的時候,真的不知道哪一筆是對的,但哪一筆是錯的我知道,在不斷地改錯的過程當中,實現了畫的完成。我有愚蠢的理想,就是將來讓西方人用我這種方法來畫畫,能夠實現不能實現是另回事。”

 

王健的整個繪畫創(chuàng)作存在著從復雜到簡單、從整體到局部的簡化傾向,他的人物畫也經過了從人體到胸像,再到頭像的演變過程。從2002年起,王健開始創(chuàng)作“女人頭像系列”,先是描繪美國女人,最近開始傾心于中國姑娘。他讓女人的頭部占滿整個畫面,并將人物的面部作為刻畫的重點,但寫實不是這些作品的目的,表現仍然是他的最終追求。在王健看來,放大的頭像可以更自由地表現人物內在的激情,而人物的面部則成了他馳騁畫筆、揮灑色彩的疆場。像他所有的人物作品一樣,王健這里使用的并不是再現性的色彩,人像的頭發(fā)、皮膚和眼睛的顏色都與自然的狀態(tài)相去甚遠,看局部,人像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色彩的森林,站在遠處,我們才能看到一個生動的面影。令人驚奇的是,即使是最狂放的涂抹,王健仍然能給我們呈現一個相貌真實、性格獨具的人物形象。

 

王健近幾年在北京創(chuàng)作的“新都市女孩”組畫,它們描繪的是那些“雖然已經穿上制服,但尚未退卻鄉(xiāng)村質樸的女孩”,他喜歡那些姑娘臉上純真與膽怯、樂觀與焦慮、溫順與渴望相交織的表情。至此,王健的具象表現主義繪畫最終簡化成了一張張表情生動、令人過目難忘的臉。

 

王健在美國學畫的過程就是一個吐故納新、拋棄不正確的中國“民族化”油畫創(chuàng)作觀念、掌握西方純正油畫語言的過程。長期的美國學習和創(chuàng)作生活,使王健不僅學到了地道的西方油畫語言,甚至掌握了美國西部的方言。在他的油畫作品中,我們看不到經過“感性主義”思維方式過濾的中國本土油畫慣有的“意象性”特征。強烈的光影對比、鮮艷的色彩搭配和明晰的透視空間,使王健的作品具有純正地道的油畫品質。

 

一開始王健用水彩紙,畫一些國畫,小的一塊錢,大的五塊錢,在跳蚤市場賣,很辛酸的。但也只賣了三次 ,有一個臺灣的小老板就請王健出去吃午飯,跟王健說“你在這里邊賣,是糟蹋你自己的藝術。”我86年去美國,在國內不是藝術家,也沒有 國內先驅的藝術家的指導,只是自己摸索。87年,我在美國第一次做個人展覽,那次展覽真的是弗瑞德?道爾可老師的恩愛和關懷造就了王健。當時生活很艱苦,一家三口一個月只有六十塊錢的生活費,87年,王健跟弗瑞德·道爾可老師學粉筆畫,假期的時候,送王健一套粉筆,一箱子有兩三百種顏色,那是他太太送給他的圣誕禮物,他知道王健沒有錢買好的材料,就留給王健用。那個夏天,王健在一個美國老頭家照顧他,晚上會把第二天早晨上學要帶的午飯準備好,把它放在茶幾的一角,然后拿出老師給我的粉筆箱、小紙,王健畫明天要帶去的午餐,這套作品也被王健叫做《學生的午餐》。秋天開學以后,王健拿著這些畫給老師看,他特感動。他當時是加州首府當代藝術家畫廊的藝術總監(jiān),就跟老板商量,11月份,為我的這些粉筆畫做了一個展覽。展覽很輝煌,所有的作品全賣完了,但賣的也便宜,只賣125美金一個。

 

從幾美元就,幾百美元,到幾十萬美元。王健的藝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

 

王健從86年出國以后,每三兩年也會回來探親,2007年,加州大學為我舉辦“王健美國二十年回顧展”,印了一本非常精美的畫冊,我拿著這本畫冊到北京來見杜大凱老師,經過杜大凱老師和朋友的周旋,這畫冊也送到了范迪安的手里,后來他就邀請我在中國美術館做展覽。2007年,那是第一次想回來做事業(yè),在北京建了工作室準備了展覽作品,這個展覽在2008年8月舉辦,奧運期間在中國美術館。在這個過程當中,接觸到幾個當代藝術家,又因為那個展覽,跟蔡國強檔期相同,看了蔡國強的布展狀況,我非常有感觸。展覽結束回到美國后,心就沒有靜過。親身經歷國家變化,對于我未來創(chuàng)作上,與在美國太不一樣,這是我回來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第二個原因,在國內會讓我覺得身上的每個細胞都是活著的,在美國好像一半是活著,生活太安逸.

 

批評家及策展人對王健作品的評論

 

杜大愷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健跟很多去國外學習的藝術家不同的是很多從國外回來的藝術家都有一種油畫民族化的情結,王健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美國繪畫的感覺,他是美國的灣區(qū)藝術家,是中國藝術家所不熟悉的,大家比較熟知的是抽象表現主義。上個世紀40年代之后的世界藝術潮流基本上是由美國引領。但是我們從王健的繪畫上能夠看出來美國繪畫的另外一面,認識王健這個藝術家也使我們能夠認識到美國藝術的潮流,當然還包括其他的藝術類型構成一個整體的藝術環(huán)境,王健在美國學習藝術是非常艱辛的,這次回國也引起一些關注和思考。希望大連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能喜歡王健的藝術,也希望王健的藝術有更大的發(fā)展。

 

包林: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王健這次展覽展現了20多年中國和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實際上王健的繪畫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就是他的色彩,他的油畫畫得比較當代,比較前衛(wèi),比較有力,某種程度上有點兒瘋狂,而我們看到他的素描呢,王健的油畫喜歡短跑沖刺,因為他的繪畫不需要在調色板上調顏料,而是直接在畫布上就開始畫了,這種直接畫法速度特別快,把他的那種激情直接就傾瀉在畫布上了。我認為這種沖擊力個個人情感的表達恰恰是當代藝術非常重要的一點。第二,她的素描畫的溫文爾雅,這個是她在西方,在美國學習西方傳統(tǒng)的一種方式,如果說我們形象的比喻,她的素描更像是在散步,不是沖刺,不是百米短跑,所以素描這塊我們認為他很有詩性,很儒雅。雖然王健一直在國外學習,但我認為他的作品整體上講,為中國當代藝術帶來一種清新的畫風,他自己說他錯過了中國告訴發(fā)展的20年,但實際上我認為這種錯過不是壞事兒,他能夠保持自身,介乎與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之間的很獨立的位置。中國當代藝術是概念先行的東西,更多的是在設計繪畫而不是在創(chuàng)作繪畫,我們缺乏一種從生命本身,從內在本身所生發(fā)出來的一種生命力,一種自我的表現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的繪畫雖然說沒有進入到中國二十年當代藝術的發(fā)展的軌道,但是他是獨立的,這種獨立跟國內的很多藝術家是不一樣的,我希望他能保持這個特點。

 

王端廷:策展人 當代中國藝術評論家 著名學者

 

我更多的是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待他的繪畫,王健是1987年到美國學畫的,100年前的1887年中國第一個進入美國學習油畫的是李鐵夫,從李鐵夫到王健整整一百年,這一百年間西方油畫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中國的歷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油畫這一百年,走過的路是非常崎嶇和曲折的,因為種種原因,中國油畫這100年跟西方是有很大的落差的,從王健展覽和這次所呈現的面貌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油畫100年的進步,我們都知道過去很多年的口號是油畫民族化,油畫民族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們要畫油畫要有中國畫的趣味,但話又說回來,油畫的本質就變了,所以我們的油畫家,要畫出地道純正的跟西方一樣的油畫,那么這種理想,在一百年以后,在王健這批油畫家身上,這種理想得到了實現,我們中國油畫很大的缺陷,受中國畫的影響,缺乏色彩和空間,這樣的油畫,西方人不認可,王健的油畫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畫的讓西方人認可,讓西方人服氣的油畫家,這是非常難得的,王健在美國生活學習了20年,在美國舉辦了50多次畫展,銷售了近2000幅作品,他的作品被美國的政府機構博物館和私人藏家收藏,一個中國人能夠進入到美國的油畫界做一個職業(yè)的畫家,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就像我們中國人學英語,如果能把英語說得跟美國人一樣好事非常不容易的。王健是美國西部灣區(qū)具象畫派的第三代代表畫家,灣區(qū)就是指舊金山海灣這一帶區(qū)域,灣區(qū)具象畫派是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的,相對于美國東部的抽象表現主義而言的,具象表現主義是相對于抽象表現主義的,具象表現主義是夠看出來形象的,整體形象看起來事具象的,但局部的細節(jié)看起來是抽象的,是具象的,但側重于表現,表現畫家內在的主管的激情,他的畫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斷的簡化,比如他畫人體,他畫全身像,半身像,我們最后看到的人像就是他的臉,因為所謂的人的表情,主要是局限在臉部,所以他舍棄所有的細節(jié)。這也是西方當代油畫的總的趨勢和特點。他是實現了中國人把油畫畫得像油畫這樣一個愿望。

 

邁克·所羅門 美國人 收藏家

 

我愛王健的作品,我們是十五年的好朋友,我見證了他的油畫和雕塑的成長。尤其是他的雕塑,真的是好極了,過去他大部分的時間用來畫畫,但在早期,大約上個世紀90年代,我收藏了他的一些雕塑。我覺得他的作品在美國是非常獨立的,不僅在美國,在整個西方藝術界,都是非常獨特的,可能在中國和亞洲看他的作品你都覺得是非常獨特的。我收藏了他的五件雕塑,繪畫大約有十幾幅,我愛我的收藏,王健的作品是我收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朱剛: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王健的繪畫是完全個人化的一種經驗。王健的繪畫很難歸類,當然他也不希望被歸類,我個人覺得他準確的表達了自己內心獨特的對形,對題材的理解,他不需要有很多,很沉重的負擔,他的繪畫你知道,行筆之間很流暢,很自由,他不需要想太多,但他的創(chuàng)作實際上是有章法的,剛把眼鏡摘下來的時候,我突然發(fā)現,他的畫是及其完整的,實際上在畫面的整體性上,可能會有些破壞作用,因為畢竟是筆與筆之間不太鏈接,甚至他不太柔和,但是在摘下眼鏡的時候該有的都有,但國內的很多畫,近看很清晰,但遠看卻沒有那么突出了,王健正好相反。王健的畫挺狠的,筆法很狠,但又透著藝術家一種善良柔順的心。讓人覺得很舒服。王健心態(tài)很放松,完全是美國式教育下的中國藝術體現,是中西方藝術比較完整的結合點。

 

應該說,王健走了一條獨特的藝術之路,不像很多中國藝術家有了學院的訓練之后去了國外,直接進入到當代前衛(wèi)藝術的浪潮當中。王健一直追尋的仍然是傳統(tǒng)的技法、語言的探索。但是這種探索也同樣能夠傳達出一種感染力??赡苷驗楠毺?,正因為直接,正因為真誠吧,他的繪畫得到了很多國內藝術家和評論家的認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的歸國展就是成功的。小貼士

 

關于“灣區(qū)具象畫派”

 

“灣區(qū)具像畫派”在美國是非常有影響的。“灣區(qū)具象畫派”(Bay Area Figurative School)產生于20世紀40至60年代,由加利福尼亞美術學校(California School of Fine Arts)一批年輕教師發(fā)起創(chuàng)建,作為對風靡一時的紐約“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反叛,該畫派強調“回到現實和自然”,重新找回了被抽象表現主義者打碎并拋棄了的形象。直接對景寫生,色彩明亮厚重;雖然保留著形象的真實,但不注重細節(jié)的再現;盡管尊重客體的外形特征,但更強調主觀的情感表達。簡而言之,“灣區(qū)具象畫派”的藝術觀念和特征就是典型的“具象表現主義”(Figurative Expressionism)。曼努埃爾?內利是“灣區(qū)具象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其他人都是該畫派的第二代藝術家。韋恩?提博雖然被美國藝術史家劃入波普藝術家的行列,但他自己卻對“灣區(qū)具象畫派”有著更強的歸屬感。正是這些美國老師將美國當代油畫的“真經”傳授給了王健,王健則在吸收消化美國前輩藝術家的經驗的基礎上,獨出心裁,走出了自己的藝術之路。

 

王健是美國“灣區(qū)具象畫派”第三代代表人物,王健油畫有著“灣區(qū)具象畫派”的共同特征,又有著自己的獨特個性。他采用的是“直接畫法”(Premier coup),不打底色,也不用調色板,他把各種顏料分別擠在顏料箱中,用這些未經調和的顏料直接作畫。畫布既是他塑造形象的空間,又是他混合顏色的平面。通過顏料的堆塑涂抹,他的油畫有著浮雕般的厚重感,在中國油畫家中,很少有人像王健這樣奢侈鋪張地使用顏料。在王健的油畫作品中,不管是人體還是肖像,不管是靜物還是風景,所有的形象都化作了濃稠的色彩、奔放的筆觸和有力的塑造。“灣區(qū)具像畫派”除了寫生以外,大部分的創(chuàng)作是通過不斷地摸索出來的,王健的創(chuàng)作都是由模特直接寫生過來的。王健這種畫法跟“灣區(qū)具像畫派”還有一個區(qū)別,就是直接畫法。“我屬于急性子的人,比如說看運動,我喜歡看百米沖刺,不愿意看長跑,所以我畫畫也是體現了我這種性格,這種百米沖刺的性格。我的這種畫法大概表現了我心里的躁動,或者對生活的這種熱情。”

 


【編輯:顏媛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