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軟硬件皆優(yōu)的藝術品才具有收藏價值

來源:中國證券網 作者:邱家和 2012-12-26

這是著名藏家仇炎之的珍藏,成為保利在香港首拍力推的重磅拍品

藝術品拍賣市場正在深刻地改變收藏,不僅用交易場上的喧囂改變收藏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用大起大落的行情沖擊收藏的理念與價值標準。今天的收藏家,如果對拍賣市場毫不關注,已經是無法想象的了。

市場行情波動對收藏的影響,最突出的例子,是藏家專題(或專輯甚至專場)對市場的影響:在藝術市場行情爆發(fā)的2009年,藏家專題的范例如尤倫斯珍藏,曾經成為市場啟動的導火索;而在行情進入調整階段的2012年,藏家專題則因其極具抗跌性,而受到市場格外的垂青。尤其在行情調整沖擊最大的書畫板塊,私人珍藏更因其在市場難得一見,備受買家的追捧。當然,在萎靡的市場中,藏家惜售,私人珍藏專場已經難得一見,于是拍賣公司盡可能組織類似的藏家專輯、專題,以此來支撐其大拍的場面,由此,更凸顯傳承有序的私人珍藏在藝術市場的難能可貴。而藝術市場也因此從哄抬價格回歸收藏。

藝術品的可貴之處,除了藝術家賦予其藝術價值外,人們通常會自然而然地關注其歷史價值,因為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讓我們懂得,歷史的淘汰使古代文物成為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然而,在歷史的淘汰過程中,收藏也被賦予重要的價值:不僅因收藏搶在時間之前保存了那些珍貴的文物,更因其有意識地選擇與梳理而超越了歷史。在確定藝術品的價值時,藝術品的收藏歷史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那些珍貴的藝術品,無不伴隨著傳奇般的收藏故事。藏家珍藏,尤其是著名藏家的珍藏因此而身價百倍。

在城市化的當代中國,人們常常把城市建設分為硬件和軟件兩部分,藝術品的收藏價值也可以作如是觀:比如一幅繪畫,其自身的畫面造型、色彩乃至其材質、尺幅與品相等可謂其“硬件”,而文化涵義、創(chuàng)作、收藏、傳播的故事則可謂“軟件”,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一定是軟硬件都十分優(yōu)異的。藏家專題所選擇的,往往是這樣的藏品,也難怪會受到市場的青睞。

 


【編輯:宋林林】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