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二十余年中,中國的藝術市場幾度浮沉。
根據(jù)artnet和中國拍賣行協(xié)會(CAA)的年度報告,2011年中國大陸拍賣的藝術品和古董的銷售額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51億美元,達到峰值。
但是,根據(jù)歐洲美術基金會(The European Fine Art Foundation)的最新報告顯示,?在未來五到十年中,市場可能并不會像長期大肆宣傳的那樣美好?;?反而會是更像2018年——在中國28年來最嚴重的經濟放緩期中,中國市場暴跌超過16%。
但其實與歐美那些所謂的“藝術品收藏大國”相比,其實中國的藝術品收藏傳統(tǒng)要悠久得多。
皇家藝術品收藏到了東晉和南朝已經相當成規(guī)模,如距今約1500年前,南朝的梁武帝已經建立了卓有成效的王羲之書法收藏體系。
從唐朝到清朝,每個朝代都會有數(shù)個皇帝癡迷于藝術品收藏。而從北宋開始,民間的藝術品收藏開始繁榮,到了明清甚至出現(xiàn)了如項元汴、孫承澤、安岐、龐元濟這樣擁有大量國寶的收藏家。
藝術品可否成為一個投資工具?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對于藝術品投資的基本概念,卻是有固定答案的。
在此,“鳳凰藝術”為大家分享藝術市場專家梅蘭妮·格莉絲(Melanie Gerlis)所撰寫的——《灰色游戲》中的部分觀點,或許能給不太看得懂藝術市場的你我,一些啟發(fā)。
藝術品算資產嗎?
藝術品算不算資產是一個受到廣泛爭議的話題,這個問題本身其實也包含了藝術界許多隱藏的議題。
對這個話題的看法,近年來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對立的陣營:一邊是那些具有金融頭腦的專業(yè)人士,他們用復雜的數(shù)據(jù)模型和技術層面的雄心支持了“藝術品是一種有效的投資”這一觀點。
另一邊大多數(shù)是藝術品交易從業(yè)人員,他們對用縝密的分析方法看待藝術品的觀點公開表示不贊同。對此他們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理由,重點就是藝術品那些獨特的、審美意義上的、無形的屬性是不能直接映射到股價走勢圖上的。如果一定要這么做,就會毀掉它所有的優(yōu)點。
在這兩極分化的極端意見之間,當然也存在著大片灰色地帶。
交易商和拍賣行這個群體中很多人能接受的一個觀點是,?雖然涉及藝術品的時候習慣上是絕口不談錢的,但也正是藝術品價值的變化才使得這個行業(yè)能夠存在下去。
一個比較容易被接受的說法可能是,“所有擺在市場上的藝術品都可以算作資產”。
人們愿意花錢購買藝術品并預期將來是可以再次出售的,不管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或者是否真的有意愿這么做。
不考慮藝術家本人,藝術品交易還是許多中間商賴以為生的手段。
據(jù)估計,全球大大小小各種級別的拍賣行有2.3萬家左右(這些公司貢獻了藝術品市場大約50%的交易額),而藝術品經銷商更是有37.5萬家之多,這還不包括直接參與交易的藝術家本身。
圍繞藝術品還衍生出了相關的產業(yè)鏈?:人們會花錢去博物館看展覽、買書、買藝術類刊物,以及為與藝術相關的顧問服務埋單。
不管人們承認還是不承認,藝術品確實是有價值的。
這種觀點對那些有投資觀念的人產生了影響。一些“超高凈值人士”(擁有至少3 000萬美元可供投資資產的人)和“高凈值人士”(擁有至少100萬美元可供投資資產的人)被吸引到了藝術品市場。他們直接推動了“投資藝術品作為資產”這個市場的高速發(fā)展,并使之在2007年達到了一個爆發(fā)的階段。
同時,有錢人的數(shù)量和財富來源也在增長。即使在動蕩的全球經濟危機時期,“有錢人容易變得更有錢”這個勢頭也是有據(jù)可查的普遍現(xiàn)象。
看上去“高凈值人士”這個群體更愿意把他們財產的很大一部分投在自己的嗜好方面,而不是投在股票和地產上,不管這些資產是否能產生令人滿意的回報。
藝術品算優(yōu)質資產嗎?
藝術品是一種越來越時髦的資產這一事實,并不能說明藝術品是一個特別好的投資品種。
藝術品投資是否是一個特別有利可圖的項目? 一些專家努力了十來年,試圖評估和預測藝術品投資的回報率。
評估藝術品是否是一種優(yōu)質資產,這就需要把它和其他現(xiàn)有的投資工具做個對比。
進一步說,不能只看藝術品投資相關的回報,也必須考慮其相關的風險。
迄今為止大多數(shù)對藝術品市場的分析都著眼于回報,而幾乎忽略了潛在的風險。所有對大范圍藝術品市場的研究都表明,持有全部類型的投資級別的藝術品5~10年的時間,總的來說其年復合回報率大約是4%。
這個數(shù)字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明顯低于黃金、葡萄酒、公募或私募股權基金。
然而,在年景好的時候,或者對于某些特定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品投資的回報遠遠高于諸如投資美國股票市場的收益。
2012年10月12日,音樂家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通過蘇富比以2130萬英鎊(相當于3 240萬美元)售出了一幅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1994年的作品《抽象畫作》。
當時幾乎所有市場反應都聚焦在一個事實上:這件作品是他2001年花340萬美元購買的三幅畫中的一幅。其年化內部收益率(IRR)高達23%(IRR考慮了初始花費,其作為衡量投資效率的指標之一被廣泛使用)股票市場的歷史平均IRR在10%左右。
流動性
持有藝術品最顯著的風險之一就是這個市場缺乏流動性。
流動性指的是出售資產以獲取現(xiàn)金的能力(即變現(xiàn)),現(xiàn)金是流動性最高的資產。
資產變現(xiàn)的能力越強,當它需要快速出售甚至被迫出售時,不得不減價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流動性差的資產要么需要較長時間出手,要么因為急著賣掉而導致價格大跌。
在金融術語中,“非流動性折扣”說的就是那些流動性較差的投資通常會比流動性好的投資以更低價格成交。
在藝術品市場中,想得知一件拍品的真正價格就像趕赴一場移動的盛宴。
藝術品市場是由少數(shù)幾個強勢的中間商控制的,他們往往通過諸如制造一個不鼓勵出售的氛圍、囤積精品以等待更適合的機會再出手這類方法,有意識地去限制市場的流動性。
正如藝術品市場開創(chuàng)性的經濟學家威廉·格蘭普(William Grampp)在1989年觀察到的,?“藝術品市場完全不像證券(股票)市場那樣有效率,而且我們沒理由相信它會變得更有效率,因為為此付出的代價很可能比收獲要高”。
事實上,對供給的控制才讓中間商得以立足于這個市場。
藝術品市場另外一個和低流動性相關的特征,就是它小得驚人。
原則上說市場越大,流動性就越好,因為每筆交易所能產生的影響會相對被減弱。?根據(jù)《斯凱特藝術品投資手冊》估計,?大概只有不到1%的藝術品在市場上流通,其余的都由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收藏?。
據(jù)《斯凱特藝術品投資手冊》估計,每年新增加的50萬件作品中絕大多 數(shù)都在市場上自由交易,因為在藝術品“初級市場”上交易的新作品不太可能馬上就被博物館直接收藏。?藝術品每年的市場交易額樂觀估計大概是600億美元,而倫敦市場的黃金交易額僅2013年3月這一個月就達到了347億美元。
藝術品市場看上去似乎很脆弱,但是所有資產都有風險和古怪的特性。
最好的方式大概是謹慎地購買藝術品當做投資,同時要理解這個市場清晰的價值屬性和獨立的運行系統(tǒng)。
對藝術品投資或者收藏有什么疑問,可以在本篇文章后留言,“鳳凰藝術”會根據(jù)大家的疑問,為大家?guī)砀嚓P于藝術市場的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