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瓷器上的端午圖像

來源: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張雪菲 2014-05-19

元代影青透雕《白蛇傳》枕

元代影青透雕《白蛇傳》枕,通高15厘米,長22厘米,瓷胎堅致。施青白釉,呈色灰暗。瓷枕造型仿戲臺彩棚式檐,綴如意、連球、仰蓮花飾。分四個不同場景來表現(xiàn)了《白蛇傳》中白娘子借傘、還傘、水漫金山及拜塔救母的故事。場面布景道具齊全,不同人物的情態(tài)惟妙惟肖,是元代瓷器難得一見的珍品。有關端午節(jié)的由來,民間說法甚多,紀念白娘子便是其中之一。

明萬歷五彩人物五毒紋盤

明萬歷五彩人物五毒紋盤,高1.9厘米,口徑10.6厘米,足徑6.6厘米。盤口微撇,線弧壁,圈足,通體以青花五彩為飾,盤心繪張?zhí)鞄煍匚宥緢D,張?zhí)鞄熓殖謱殑α⒂谡校車畜蛤?、蝎子、蛇,背景繪松樹花草。內壁繪折枝花卉一周,外壁繪朵花紋六組,間以蛇、蝎子、蟾蜍、蜈蚣、壁虎等。吃五毒餅是過端午節(jié)常見的習俗之一。

清康熙粉彩鐘馗醉酒像

清康熙粉彩鐘馗醉酒像,底長29厘米。鐘馗也是端午節(jié)常出現(xiàn)的題材。此像頭戴官帽,身著紅彩描金海水云龍紋袍,腰系黃絲帶,足登白底朝靴。他依山石而坐,右手執(zhí)酒杯,左手垂落于腿部,腿左緊靠一仿宋官釉的酒壇,身后的山石上放置了一只白釉紅蝠紋酒瓶。鐘馗雙目微閉,面含醉意,神情放松,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山石一側刻著“康熙年制”款。清代每遇皇帝與家眷們慶賀端午時,為使端午節(jié)日增添喜慶氣氛,特令官窯燒造了一批瓷器。

清道光粉彩紫地嬰戲龍舟圖瓶

清道光粉彩紫地嬰戲龍舟圖瓶,高26.3厘米,口徑7.5厘米,足徑8厘米。瓷瓶撇口、細頸、溜肩、橢圓腹、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口沿下飾一周如意云頭紋。頸、肩部紫色地上繪纏枝蓮花。腹部繪百子龍舟競技圖,遠方層巒疊嶂,近處堤岸樓閣,水中龍舟競技,岸上兒童搖旗吶喊,場面熱烈緊張。近底處、足外墻分別飾以如意花卉與回紋。底松石英鐘綠釉紅彩“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書款。

清道光紅彩鐘馗迎蝠圖鼻煙壺

清道光紅彩鐘馗迎蝠圖鼻煙壺,高5.5厘米,腹徑5厘米。鼻煙壺扁瓶形,直口,橢圓形圈足。壺體兩面以紅彩描金為主,黑、白、綠彩為輔,均繪《鐘馗迎蝠圖》。一面繪鐘馗手執(zhí)折扇,腰懸佩劍,笑看身旁兩只蝙蝠飛舞;另一面繪鐘馗拔劍舉足,怒視身旁的蝙蝠。底署紅彩“道光年制”篆書款。

從以上所列舉的古代瓷器上,我們可以看出,端午習俗作為我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已融會于我們民族的審美習慣中。端午節(jié)讓一代又一代勞作的人們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浸染,激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國富民安的祈求。對于端午節(jié)的文化內涵,我們應該積極的保護和傳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