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shù)館,只見一堆興致盎然的人在圍繞著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聲音:“唐三彩的馬很有名,但是回過頭來看一看漢代馬,發(fā)現(xiàn)它們更有風采。唐三彩的馬都比較嚴肅,不會像這樣大喘氣。這馬仿佛剛剛奔跑完,鼻孔是張開的,嘴巴是張開的,它在呼吸呢,它在喘氣呢,把這種動感和生命力表現(xiàn)出來了。另外我欣賞它那些帶棱帶角的非常有氣勢的線條。李澤厚先生在他的《美的歷程》一書里對我國的漢代藝術(shù)稱贊有加。”博物館志愿者講解員周婭站在人群中央,形成一個場,那些遙不可及、虛無縹緲、符號般的傳統(tǒng)文化就被她講活了。
周婭喜歡國學,于是從金融工作崗位上退休之后就來到博物館系統(tǒng)做起志愿者。憑借著這股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愛,周婭以研究者的姿態(tài)為每一次展覽備課:“我講展覽從來不是先去看作品,而是先了解這一時期的文明史,然后把作品放到文明史的背景中,就會生動起來。我們最初當志愿者的時候?qū)ξ奈镆膊皇侵篮芏?,只是一種喜愛。這種喜愛會讓你注意到很多細節(jié),你會注意到一件青銅器鳥尊的后面居然是一只小老虎,而有趣的是鳥做得很大,虎做得卻很小。這種東西我們在別的地方也見過,一頭老虎的背上驕傲地立著一只鳥。這就激起了你的興趣,這個鳥和老虎為什么是這種關(guān)系,它們會不會是圖騰,會不會是兩個部落的聯(lián)合?帶著這種好奇心,你學起來就跟你去應(yīng)付考試的學習完全兩樣了,枯燥的學習變成主動的學習,尤其是當你在書里面找到一些答案的時候,會覺得學習是多么開心的一件事,這一切就不會再是一件有壓力的事情。”
多年與藝術(shù)品打交道使得周婭在藝術(shù)品收藏方面也有很多見解,她認為:“收藏更多時候是一種私人情感,必須從喜歡開始。”2008年是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shù)館的收藏年,期間舉辦了兩大展覽,其中“古典與唯美”展覽的作品全部來自一位叫西蒙的墨西哥人。“當這些藝術(shù)品一一在他家落戶的時候,他覺得很得意,覺得是他占有了它們。而跟這些藝術(shù)品在一起的時候他很快就意識到是這些藝術(shù)品占有了他。他對它們產(chǎn)生了一種感情,覺得它們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西蒙最初收藏的是當時并不受社會推崇的古典主義作品。在周婭看來,正是這種不以贏利為目的的收藏才可能“無心插柳柳成蔭”?,F(xiàn)在很多人只關(guān)注藝術(shù)品的價格,而周婭認為:“心里充滿了對金錢追求的人是做不好收藏的,因為這樣會使你失衡。收藏古玩在我們國家最開始是源于士大夫的一種雅興,絕對不是以贏利為目的,而是對古代文化的一種敬重。像李清照趙明城夫婦,把自己的衣服當?shù)羧Q一件古物來,這是緣于對藝術(shù)品的真正理解和喜愛。”
周婭常常遇到一些海外歸來的人,在講解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他們感動得兩眼都是淚花,激動地說著:“每次回國,每次看到中國的這些文物,就為我是中國人感到驕傲。從某種意義上,這就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它是綿延不斷的,不是虛的,所以你在感官得到享受的同時,一種很自然的非說教式的愛國主義從心田油然而生。”
就在這種品玩鑒賞的過程中,通過收藏去觸摸我們自己的文化。周老師認為搞收藏的人必須在收藏過程中自己去研究與它有關(guān)的文化:“我最近尤其欣賞一位文人畫的墨蘭和墨竹。寫過毛筆字大家就知道了,往右的線條好畫,往左的線條特別難,而你看那個葉片,整個空間只有一片蘭葉蕩過來,感覺摁它一下它就會彈起來。這一筆完全是書法的內(nèi)功。因為我練過字,我知道寫字往左推是多么困難,所以我能看出這是深厚的書法功底用在了書畫上,這樣才能感受到文人畫的意趣。如果我不去寫字的話就根本無法體會筆墨。收藏也是一樣的,走到這個行里,你才知道別有一番洞天,你會饒有興致地鉆進去。”繪聲繪色講解展覽的周婭分明是被藝術(shù)占有了,全身心的投入使她成為半個學者。而與職業(yè)講解員相比,周婭拿它當事業(yè)來做,因而她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