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師致敬】噩夢、死亡與癲狂——達利的神秘主義哲學
開展時間:2015-01-22
結束時間:2015-01-22
策展人:展覽頻道
參展藝術家:達利
主辦單位:展覽頻道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1904年5月11日生于西班牙菲格拉斯,1989年1月23日逝世。他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畫家。把夢境的主觀世界變成客觀而令人激動的形象方面,他對超現(xiàn)實主義、對20世紀的藝術做出了嚴肅認真的貢獻。達利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除了他的繪畫,他的文章、口才、動作、相貌以及胡須均給欣賞他的人們留下了撲朔迷離的印象。達利年輕時在馬德里和巴塞羅那學習美術,曾兼收并蓄多種藝術風格,顯示出作為畫家的非凡技能。但是,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期,才由兩件事情促使其畫風日臻成熟。一是他發(fā)現(xiàn)了弗洛伊德的關于性愛對于潛意識意象的重要著作;二是他結交了一群才華橫溢的巴黎超現(xiàn)實主義者,這群藝術家和作家努力證明人的潛意識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為重大的現(xiàn)實”。
弗洛伊德理論對文學與藝術批評影響非常巨大,文藝批評的精神分析學派就是其直接產物。但還沒有一位藝術家像達利這樣,自覺得有些偏執(zhí)地運用弗洛伊德理論而從事創(chuàng)作。也沒有一位藝術家像達利這樣,把弗洛伊德理論表現(xiàn)得如此觸目驚心。
至今,達利的作品,從繪畫到雕塑,從歌劇布景到電影設計,仍然是進入弗洛伊德理論的一個最直觀的門徑。原因很簡單,他使用的是最具沖擊力的視覺藝術。從古希臘的悲劇到莎士比亞的悲劇,對古典文學進行原型分析,是弗洛伊德進行理論思辨時的最重要工具。達利以直觀的繪畫甚至以自己的生存,解剖弗洛伊德夢的世界——他為弗洛伊德著作制作的插圖,堪稱一項壯舉。
當我們說起弗洛伊德這個名字時,大多數人會聯(lián)想到其性本能理論。即強調被壓抑的童年時期性本能對成年人格的影響。弗洛伊德直奔數千年來被視為禁忌的話題,引申出戀母情結、弒父情結等,可以說冒天下之大不韙。當時的歐洲,沒有一位紳士不被冒犯,沒有一個淑女不被驚嚇,沒有一對父母不被激怒。我們將看到,這也正是達利繪畫引起的反應。
然而,正如弗洛伊德強調的,其理論核心應當說并不是性本能,而是被壓抑的人類無意識——在歐洲理性主義傳統(tǒng)中,意識分析是哲學傳統(tǒng)的支柱,而弗洛伊德從根本上撼動了它。他認為,人類意識只不過是人類存在的最末端,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人類無意識才是水面下龐大的冰山。自弗洛伊德之后,夢境、囈語、筆誤、譫妄等等無意識行為,成為心理學甚至哲學研究的新大陸。從一定意義上說,從康德到胡塞爾進行的“意識分析”從此“落伍”了。
從弗洛伊德以降,任何關于人的分析離不開“無意識分析”。精神病人、瘋子、歇斯底里患者、白癡第一次有機會大顯身手,有了比所謂正常人更加迷人(或者說迷惑人)的吸引力。這一脈絡發(fā)展到當代法國思想家??拢d狂與正常已經完全倒了個兒。
沒有弗洛伊德將人類意識與無意識地位顛倒,絕不可能有《飛越瘋人院》、《雨人》、《阿甘正傳》及《沉默的羔羊》等今人耳熟能詳的“好萊塢瘋子系列”。這一系列現(xiàn)代電影藝術經典,理論鼻祖是弗洛伊德,但最早的實踐者就是達利。這位怪誕天才,將噩夢一般的驢子尸體擺上電影中的床榻,把弗洛伊德理論直接與法國電影以及后來的懸疑大師希區(qū)柯克合作,成為讓觀眾驚聲尖叫甚至嘔吐的電影作品之濫觴。
貝那多·貝托魯齊說:“自從我熟悉精神分析以來,我就有種感覺,在我的攝影機里多了一枚透鏡,不是柯達,也不是蔡司,而是弗洛伊德。那是一枚通往夢境近處的透鏡。即使在我知道弗洛伊德之前,電影對于我來說,也總是跟夢最近的東西。”
達利是瘋子與天才的混合——其作品的革命性就在于以嚴格的學院派技巧表現(xiàn)了噩夢、死亡與癲狂,扭轉了傳統(tǒng)西方繪畫的內容。這看似繪畫內容的轉變,實則可以說是歷史內容或者說集體無意識的心理內容的置換。以夢為工具,達利賦予弗洛伊德理論以感官的直觀性,把過去被西方文明視為病態(tài)、不正常的東西反轉成正常、不應排斥的事物。隨恐懼而來的歇斯底里或精神錯亂,隨壓抑而來的變態(tài)或癲狂,這些傳統(tǒng)被認為醫(yī)學上的“疾病”,這些被習俗和道德觀念、社會準則定義為不正常的諸現(xiàn)象,被弗洛伊德視為人類的常態(tài),被達利表現(xiàn)為繪畫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