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三件爭議作品被撤,中國藝術家回應得很好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陳詩悅 2017-10-10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日前被迫撤下“世界劇場”展覽中三件中國藝術家作品。這三件作品因有虐待動物傾向而飽受動物保護主義者抗議。展覽開幕當日,“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約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那三件作品并未完全匿跡。黃永砅的作品成了一個沒有活物的“空籠子”,他就此回應:“這件作品產(chǎn)生于西方,并被禁查于西方,這就是我今天所面臨的全球化語境。”


開展之前,幾件作品受到動物保護者的抗議,抗議者在網(wǎng)上征集到超過70萬人的聯(lián)合簽名

在持續(xù)近兩周的撤銷展品風波后,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的“世界劇場”特展于當?shù)貢r間10月6日如期開幕。這場展覽本應展出71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150件作品,但由于展覽中的幾件作品受到動物保護者的抗議,抗議者在網(wǎng)上征集到超過70萬人的聯(lián)合簽名。重重壓力下,古根海姆博物館在開展前10天被迫撤下了三件與動物相關的作品。這一舉措在當今博物館界十分罕見,立刻引起了大范圍的討論。

允許藝術家打著藝術的旗幟無視動物權益,還是任由動物保護者干涉藝術表達自由?展覽的初衷是要將一個特定年代的藝術家放回歷史語境中去,但展覽在西方世界的遭遇卻讓這種“語境”得到了另一種全新的詮釋。

被撤中國藝術家的回應

這個展覽早在今年年初就得到了廣泛關注。9月20日,也就是展覽開幕前的半個多月,《紐約時報》作者Jane Perlez發(fā)表了一篇題為《狂野所在:中國藝術夢想家在古根海姆》的長文,介紹了展覽涉及的時代背景,并細數(shù)了其中八位重要的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之后遭遇撤展的四位藝術家和三件作品,均赫然在列。

其中,黃永砅創(chuàng)作于1993年的裝置作品《世界劇場》就是此次展覽的標題來源。作品由成百上千只昆蟲和爬行動物組成——壁虎、蝗蟲、蟋蟀、蜈蚣、螳螂等被放置在一個精心設計的籠子里,在展覽的過程中,這些動物將不斷斗爭、撕咬、吞噬。

藝術家試圖通過動物隱喻人類社會的巨大沖突,并提出關于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觀念的再思考。這件作品此前曾在多地展出,在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和加拿大溫哥華美術館展出時也曾引發(fā)爭議并遭到移除。


展覽現(xiàn)場,黃永砅的《世界劇場》僅??栈\子

引起最大爭議的作品是孫原彭禹夫婦的《犬勿近》。在這段長達7分鐘的錄像里,8只美國比特犬被兩兩分組,面對面站在傳送帶上奔跑,它們怒氣沖沖地奔向彼此,卻永遠無法接觸到對方,直到顯露疲態(tài),直到筋疲力竭。

徐冰創(chuàng)作于1994年的《文化動物》也遭到撤展。這件作品原本是以影像形式呈現(xiàn)的,屏幕上是兩只豬的交配過程,它們?nèi)肀挥∩狭撕翢o意義的羅馬字母和徐冰自己創(chuàng)造的天書。

這些作品披露后不久,古根海姆博物館就收到了來自動物保護人士的抗議。善待動物組織(PETA)的主席Ingrid Newkirk評論說:“那些為了博取眼球而虐待動物的作品在這個時代是不被容許的。一個藝術家分明可以用其他手段表明一個簡單的觀點,卻偏要讓動物經(jīng)受刺激或折磨,沒有人想看這樣的作品。”抗議者敦促古根海姆將相關作品撤下。

9月21日,古根海姆博物館在其官方網(wǎng)站上發(fā)表聲明:“作品《犬勿近》只是影像,并非現(xiàn)場表演。我們意識到這件作品可能會令人不愉快,策展人希望觀眾能夠體會藝術家想要表達內(nèi)涵,即全球化下的社會變遷以及我們所處時代的復雜性。這些作品肯定會被保留在展覽中。”

僅僅四天之后,9月25日,古根海姆博物館就改變口徑,再發(fā)聲明:“出于對博物館工作人員、參觀者和參展藝術家的安全考慮,我們決定撤下即將于10月6日開幕的中國大展中的三件作品。”導致這一轉(zhuǎn)變的直接原因,是周末有一群抗議者來到博物館門口進行示威,還有人在網(wǎng)上發(fā)起了一項請愿活動,呼吁人們簽名支持將這些作品移出古根海姆的大展。僅僅一個周末,參與請愿簽名的人數(shù)就超過了70萬。


中國藝術家徐冰在解讀他已被撤下的作品

媒體預覽的當天,“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約記者發(fā)現(xiàn),三件藝術作品事實上并沒有被完全“撤下”。徐冰和孫原彭禹夫婦的兩件影像作品依然在原來的位置,只是電視機屏幕沒有播放內(nèi)容,一旁的墻壁上是博物館和藝術家的聲明。

展覽開始部分的“世界劇場”,黃永砅的作品成了一個沒有活物的“空籠子”,旁邊陳列著藝術家最早構(gòu)想這件作品時的文獻資料,以及他在一個法國航空公司的垃圾紙袋上親筆寫下的關于此事件的思考和回應:“這件作品產(chǎn)生于西方,并被禁查于西方,此作品受益于諸多完全不同的文化源泉,這就是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全球化語境。‘世界劇場’未揭幕就落下帷幕,未開始就已經(jīng)結(jié)束,這種不圓滿不恰好代表了一種圓滿?”


被撤展的藝術家黃永砅對于此次事件的回應

在展覽現(xiàn)場,徐冰也告訴澎湃新聞特約記者:“這個世界的變異給我們提供了太多過去認知范疇之外的東西,我覺得這次事件代表的是當下整體人類思維被動的反應和結(jié)果,當代藝術有個任務就是以它特殊的形式和敏感對人類有可能遭遇的問題做出提示和警覺。”

“古根海姆忘本了”

盡管古根海姆也許的確收到了一些實質(zhì)性的威脅,但人們?nèi)匀唤蛔?,他們是不是屈服得太快了些?藝術家堅持認為,當代藝術的職責就是挑戰(zhàn)人們既有認知的范疇、敏感于現(xiàn)有時代的問題并走在時代之前,因此勢必會給人帶來一些不愉悅的感官體驗。那么作為古根海姆這樣的藝術機構(gòu),是否有責任去保護藝術家自由表達的權利呢?

來自英國的評論就十分犀利,《衛(wèi)報》作者Rupert Myers在其評論文章的標題中將這次事件定義為“向網(wǎng)絡暴力的屈從”,并稱“古根海姆忘本了”。

他這樣寫道:“你或許能夠理解,這些機構(gòu)會出于觀眾的利益和員工的安全來進行選擇,但是此類妥協(xié)不斷發(fā)生。每當有機構(gòu)在驚恐中迅速投降,一系列不好的影響接踵而至:他們放棄了為作品價值進行爭辯的機會;他們將網(wǎng)絡暴力合理化;他們還讓人們相信隨意卷起一場風暴就能得到確實的效果。”

2015年7月,波士頓美術館也曾經(jīng)歷一役“快速投降”。館藏的一幅著名油畫——克勞德·莫奈的《一個日本女人》描繪了他的妻子身著色彩艷麗的日本和服擺出撩人姿勢的模樣,這件作品在日本巡展后回到波士頓美術館,美術館遂為其回歸舉辦了一個觀眾參與活動。

館方從NHK(日本廣播協(xié)會)借來一套類似的和服,邀請參觀者穿上并在畫作前擺出相同的姿勢合影。沒想到這一活動引來許多網(wǎng)友的抗議,抗議者認為這是對“東方主義的延續(xù)”,“在不提供任何歷史語境的前提下,博物館只是說‘來,穿上它吧’,這是將亞洲群體的再次異域化和貶損,他們關心的只是一件衣服。”博物館很快就宣布放棄這一推廣計劃,改為人們可以觸摸和服,并將增加一系列教育活動提供畫作的時代背景。


波士頓美術館對莫奈畫作《一個日本女人》的推廣活動

在兩個案例中,博物館都被指責沒有提供作品應有的背景資料和語境。盡管古根海姆面臨著這樣一個窘境,即展覽本身仍未開幕,策展團隊所做的工作,包括展廳中展簽文字、圖錄里的研究性文章、現(xiàn)場同其他作品互為說明的效果,還來不及傳遞到觀眾的眼前。

但是當古根海姆決定將三件作品撤下的時候,卻未能在其聲明中為作品做更多的闡釋,錯失了最好的機會,這時候他們只是喊了一句“言論自由一直是古根海姆所崇尚的最高價值”,就顯得虛弱無力了。

從另一方面來說,古根海姆此次大展展出的都是多年前的作品,人們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獲取一些基本的資料??墒钱斚?,通過社交網(wǎng)絡接觸到藝術作品的方式,是不是讓人們更傾向于做出快速、直覺、情緒化的回應,而不是費力去探尋作品的價值與所要傳遞的情緒?事實上,很多作品,都值得觀眾站在其面前多看一看、想一想,而非只是在屏幕前看到圖片,點擊一下鼠標。博物館應該怎樣面對這樣的變化呢?

古根海姆選擇用空置的展廳來進行訴說,并邀請藝術家對事件進行重新討論。黃永砅頗具幽默的回應和他最初創(chuàng)作時的文獻資料一起,構(gòu)成了《世界劇場》新的有機體。當展覽的初衷是要將一個特定年代的藝術家放回其歷史語境中去,此次在西方世界的展出和遭遇,卻讓這種“語境”得到了另一種詮釋,也讓藝術家再一次展現(xiàn)了他們的“敏感與警覺”。

博物館早已經(jīng)不是維護經(jīng)典的圣殿,也絕不該成為另一種僅僅保護藝術家自由表達的圣殿。如何在保有立場的同時提供開敞的討論空間?古根海姆中國大展的這次事件,也許可以為此提出一些問題和思考。

【附】策展人:沒有中國藝術的世界當代藝術圖景是不完整的

“世界劇場”是一場中國當代藝術20年的巡禮,卻又不僅如此。古根海姆博物館亞洲部三星資深策展人孟璐(Alexandra Munroe)在媒體發(fā)布會上表示:“這并不是一場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調(diào)研,那些企圖在這里看到中國當代藝術史的人可能會感到失望。我們想做的也不是挑選出有限的經(jīng)典作品,恰恰相反,我們同藝術家和批評家緊密地合作討論,提出一些問題,將它們置于更廣闊的全球化藝術背景之下。”

1989年開始,新的世界體系正在逐漸形成。這一年,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得到迅猛發(fā)展,為全球化的趨勢提供了技術的便利。在中國,這一年,中國現(xiàn)代藝術大展重新開幕。這一年,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了被譽為首個“全球化下的當代藝術展覽”——“大地魔術師”,中國藝術家黃永砯、楊詰蒼、顧德興參展。

這一年,不少藝術家開始走向海外,尋求新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與可能性。在隨后的20年,中國作為一股崛起的力量逐漸走向世界中心,中國的當代藝術家也以各自方式參與、記錄或者激發(fā)了這一過程。展覽集中展現(xiàn)了兩代藝術家的觀念藝術實踐,試圖呈現(xiàn)藝術家在中國作為全球崛起勢力中觀察者和參與者的雙重身份。


展覽現(xiàn)場,邱志杰與其作品《地圖》(2017)

“世界劇場”圍繞著中國及在世界范圍內(nèi)活動的主要藝術家、團體和運動,其目的是將現(xiàn)實從理想中解放出來,將個人從集體中解放出來,并且從世界的語境來定義當代中國藝術實踐。孟璐說:“我們將通過這群最富洞察力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視角來檢視我們自己近幾十年的歷史。我敢說,沒有中國藝術的世界當代藝術圖景是不完整的。”

此次展覽以時間和主題劃分為六個部分,分布在古根海姆博物館圓形大廳的六層坡道以及兩個塔樓。走進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廳上空巨大的猶如黑龍一般的巨大裝置,這是藝術家陳箴創(chuàng)作于1993年的作品《倉促的分娩》,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啟發(fā)了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他用數(shù)千個自行車和汽車零件構(gòu)成了這件作品。孟璐在接受“鳳凰藝術”采訪時提到這件作品,稱“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中國的隱喻,一條由自行車零件組成的、在經(jīng)歷巨變后的黑色巨龍——同時為一個新中國孕育生命”。


陳箴《倉促的分娩》,1993

順著坡道拾級而上,觀眾仿佛被引領進入一段時間的河流,隨著藝術家一起重新走過20年中國當代實驗藝術的歷程。展覽共呈現(xiàn)71位藝術家的147件(其中三件被撤銷)作品,包括繪畫、攝影、裝置、影像以及參與式藝術等多種形式。序廳部分是展覽的同名作品黃永砅的《世界劇場》以及邱志杰為此次展覽特別制作的《地圖》,后者以其擅長的方式為展覽做了一個詳盡的圖解。

展覽涉及杭州觀念主義、新刻度小組、大尾象、東村藝術家等各個時代活躍的藝術團體和運動。展品既有來自古根海姆自己的收藏,也有借展自亞洲、歐洲、中東和美國其他地區(qū)的。策展人十分強調(diào)文獻資料和歷史展覽在藝術史書寫中的地位,因此交織在展覽中的關于歷史上主要藝術展覽和運動的文獻,為作品之外提供了一些歷史語境和背景。

此次展覽將從2017年10月6日一直持續(xù)至2018年的1月7日。之后將巡回至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以及舊金山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展出。

【部分參展作品】


黃永砅《〈中國繪畫史〉和〈現(xiàn)代繪畫簡史〉在洗衣機里攪拌了兩分鐘》,1987


曾梵志 《肉》,1992


陳箴 《福倒福到:佛倒富到》,1997


劉小東《燒耗子》,1998


徐冰作品《何處惹塵埃》,2004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