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 “收藏尋城記——中國收藏地理發(fā)現之旅”文化論壇第二季首站廈門告捷后,8月30日下午,“收藏尋城記”于廣州再次拉開帷幕。
嶺南文化務實、開放、兼容、創(chuàng)新。廣州,自秦漢以來就是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第三個GDP過萬億的城市,廣州又與深圳、香港、澳門形成了有前景的城市群合作關系。作為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廣州的藝術收藏市場發(fā)展狀態(tài),牽動南方區(qū)域的藝術市場情勢。
圍繞“潮流與傳統(tǒng)”的主題,中山大學教授馮原、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廣東省博物館研究館員朱萬章、廣州市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連登、廣東美術館副館長事蔣悅、華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皮道堅、明清家具藏家蔣念慈、廣州畫院院長方土、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文化所研究員雷鐸、書畫家收藏家石金柱、收藏家羅立火等當地文化藝術界和收藏的知名人士,共聚一堂深入探討嶺南地區(qū)的收藏文化和廣州等城市的收藏傳統(tǒng)。
北京匡時董事長董國強在論壇上發(fā)表致辭:每一個地方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每一個地方人的性格不同、文化特點不同。廣東的收藏氣氛有著非常悠久的傳統(tǒng),今天在全國也是舉輕若重的。
廣東省博物館研究館員朱萬章等嘉賓都認為廣東文化多元包容,廣東的收藏也具有同樣特征。民國時期,廣東出現了大量的書畫收藏家,像何瑗玉、譚敬,他們努力挖掘廣東的一些不為人所知的書畫家,民國時期他們特別注重收藏一些清代名家的作品,像康有為的一些弟子的作品,在廣東書畫收藏家中都很受追捧。
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皮道堅認為嶺南文化的特點是開放,引進和輸出都非常容易,所以這個地方信息和能量的交換就非?;钴S。廣東這個地方集聚人才,同時也發(fā)現人才,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革命家、政治家、藝術家,很多都是從廣東出去的,康有為、孫中山、林風眠、關良等風頭人物都出現在廣東。
書畫家收藏家石金柱總結了廣州收藏史上的三大高峰分別為清末明初、新中國成立后由朱光擔任市長期間以及改革開放后,從歷史層面讓論壇在有史可循的基礎上討論;社會科學院哲學文化所研究員雷鐸分了廣州人在收藏的三個動因:“第一個,把收藏作為一件好玩的事情,甚至很入迷的事情;第二個,家族的傳承與榮耀;第三個,為了中國文化。但他認為文化不是口頭上的,更多時候是感覺,收藏的原因主要還是出于個人的純粹喜好。
從收藏現狀上講,石金柱認為廣州的收藏市場正處于調整的時期,需要外來力量激活。相比之下,香港與廣州雖然兩地是共享同一種廣東文化,但香港卻成為了中國收藏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馮原認為廣州有兩千年的歷史香,港的歷史其實很短,就只有150年,但所有被中斷的傳統(tǒng)都被香港人繼承著。
董國強在論壇最后總結提到:美國只有200年歷史,但好萊塢、米老鼠、唐老鴨都是他們的文化,反觀自身,我們的大鬧天宮跟孫悟空同樣是文化,卻沒有更好的創(chuàng)新。我們最大的優(yōu)勢是五千年文化的庫存,把庫存盤活才是我們未來藝術市場和經濟發(fā)展的最大動力。
據悉,論壇之后,北京匡時將在廣州展開兩日的公開征集。隨后“收藏尋成記”將于9月3日奔赴下一站——杭州, 解讀江浙文化與藝術品收藏的內在基因。
“收藏尋城記”廣州站
北京匡時2012秋拍公開征集
時間:8月31日—9月1日
地址:廣州東方賓館 2號樓一層 2——4廳
“收藏尋城記”專用郵箱:gkzj@council.com.cn
【編輯: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