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古典式的當代藝術

來源:當代藝術 作者:楊韻 2012-05-19

古典式的當代藝術

 

《臺灣當代-玩古喻今》為臺北市立美術館所策畫大型臺灣當代藝術主題展,展覽呈現(xiàn)自1990年代以來,臺灣當代藝術家從在地的歷史文化脈絡及個人的生命經(jīng)驗,挪用經(jīng)典作品或文化傳統(tǒng)典故的視覺風格、主題或象徵的圖像符號等,所創(chuàng)作的多元面貌,以表達他們對個人生活、藝術本質,或是對外在世界的現(xiàn)況看法。

 

展覽自02月18日延續(xù)至06月10日,共邀請了于彭、林明宏、林晉毓、董陽孜、鄭在東、蘇孟鴻等在內(nèi)的23位關心各類型藝術創(chuàng)作主題與媒材運用的臺灣當代藝術家參展,共展出150件含書畫、油彩、版畫、動畫、數(shù)位輸出與複合媒材等作品,其中有一些作品為最新的創(chuàng)作。展覽依據(jù)藝術家作品中所挪用的主題,以回歸古代分門的方式,共分為山水、道釋、人物、留影、神怪小說、筆勢與花鳥畜獸等7類,藉此觀察臺灣當代藝術這些經(jīng)典之作的“意圖”以及如何“再造往昔”。

 

自古以來,中國繪畫即有“臨摹”的傳統(tǒng),后世的藝術家透過臨摹前代大師的作品,加入屬于他自己時代的流行元素與個人偏好,不僅反映出個人的觀念及趣味,在“更新原作”的同時,也表現(xiàn)個人對其時代的想法與欲改變的“意圖”。在《臺灣當代。玩古喻今》展覽中,觀眾將藉由欣賞當代作品的展出,觀察藝術家將過去已存在的視覺藝術,經(jīng)過解構、聚合、重組、異化等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后,從創(chuàng)作中發(fā)現(xiàn)個人特質,并思考“過去”在“當代”的意義與多元的可能性,藉以表達個人生活感懷、對藝術本質的反思、對在地歷史文化與社會現(xiàn)況的批判,以及對大眾流行文化等諸多看法。

 

展出作品中,當代藝術家所挪用過去的經(jīng)典作品,如北宋范寬的《谿山行旅》,臺灣藝術家陳浚豪以數(shù)十萬支工業(yè)用蚊釘再現(xiàn)其山水畫中的水墨渾染與氣勢;而林晉毓則以電腦動畫呈現(xiàn)《谿山行旅》圖中的空間,并以故事腳本生動地賦予古畫新意涵。展件中所挪用者還包括元朝四家中的黃公望、明四家中的沉周及唐寅、清代中西合璧的宮廷畫家郎世寧之畫作,以及臺灣前輩藝術家顏水龍為太陽堂所設計的商品包裝等。此外尚有如早期的手搖式木製投影機、歷史照片、宗教民俗以及古代典籍“搜神記”、“鏡花緣”、“紅樓夢”與詩詞等挪用對象。

 

展件中多項契合主題之新作,如藝術家楊世芝的《靜觀群山》、潘信華《溪畔: 一河兩岸》,擅長水印木刻版畫、2010年臺北美術奬得主之一的張婷雅,依據(jù)中國古典名著《鏡花緣》特別為本展提桉創(chuàng)作的《吾緣五景》、《吾游園》系列版畫作品。而藝術家梅丁衍1996年創(chuàng)作的《旋藏法》則是睽違多年后于本展展出。此外陳浚豪新作《臨摹北宋李唐萬壑松風圖》的蚊釘山水,將與其兩件同為蚊釘作品《臨摹北宋郭熙早春圖》與《臨摹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共同展出。

 

此外,當代書法家董陽孜的創(chuàng)作計畫《無聲的樂章》,董陽孜書寫下的“無聲之樂”無意于比附任何流派的音樂創(chuàng)作,而在回歸天地自然之根本虛實關係的行為中,讓筆墨與空白的表現(xiàn)作主角,獨立地作節(jié)奏與韻律的演出。一紙紙?zhí)搶嵉谋硌?,或長或短的組列,都在邀請觀者變成聽眾,共同體悟可與天籟相通的心弦樂音。樂音雖無聲,音響卻在各處揚起。在展覽期間將由董陽孜、歌手陳綺貞與建筑師姚仁祿三位不同領域的創(chuàng)作者接力展出。他們將從董陽孜的100件點墨系列,依其各自的音樂性感覺選出其中24件以內(nèi)的作品重新組合,在展期間接續(xù)拼合出三個人的《無聲的樂章》。姚仁祿說:“我的生命,或者說,是我的藝術,在快速的變化里,矛盾的,追求著,慢動作……希望同時瞥見,“模糊的遙遠”與“看不見的當下”。陳綺貞同時也希望來看展覽的人不只看到“知其白,守其黑”的書法世界,也能聽到“狂其曲,縱其詞”的無聲樂章。

 

 


【編輯:陳耀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