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最后一個周五,早晨9點,上海市中心威海路一隅,一棟擁有百年歷史的優(yōu)秀老建筑——查公館的門前,已經聚集了不少慕名而來的“粉絲”。5月19日起,一場名為“濟世為民”的人文展覽在這里上演。這棟曾經走出過陳丹青、奧運冠軍樂靖宜等諸多名人的城市文化瑰寶,經過8年多的閉門修繕后再次對外開放,吸引了眾多上海市民、外地游客前來參觀,日均接待人流量達650人次,最高時甚至達到900余人次。
百年建筑掀起的回憶殺
紛至沓來的觀眾中,有不少是畢業(yè)于民立中學的學子。始建于1920年的查公館,在1940年至2004年的64年間,一直被作為民立中學校舍使用。查公館重新對外開放后,學子們重返母校參觀,還會主動向其他觀展者講述自己曾在這里度過了怎樣美好的學生時光。“記得讀書的時候,每每來這棟老樓都不敢肆無忌憚地奔跑,這棟連小心翼翼走路都會發(fā)出咯吱咯吱聲響的木頭大房子,竟然就這么一直屹立了一百年”,一位曾是民立中學學生的女士感嘆道,“時間有時候真的會改變很多,卻也能見證很多。”
除了民立中學的學子們會來查公館追憶青蔥歲月外,查公館也吸引了許多曾經的大中里居民前來尋找在石庫門的生活回憶。查公館所處的大中里,曾是上海規(guī)模最大的石庫門里弄之一。石庫門建筑融匯了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民居特點,是上海海派文化的精髓體現,承載了一代上海居民的生活情感和鄰里之情。
查公館二樓的互動展示區(qū)域中,主辦方香港興業(yè)國際添置了許多屬于老上海的物件,如“老坦克”、“三五牌”臺鐘、黑白電視機、老式五斗櫥等,此外,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大中里牌匾也被安置在二樓最為顯眼的地方。利用老上海常見又經典的生活用品營造出的“石庫門”氛圍,成功讓查公館二樓成為了一代上海人的“交通工具”,帶著他們穿越時空,回到了曾經的石庫門生活中。
一位曾在大中里居住了二十多年的阿姨,在聽說查公館重開的消息后,特意翻出了“壓箱底”的旗袍,淡妝盛裝前來,希望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復古情懷。前石庫門居民們在互動展示區(qū)域里拍照拍得不亦樂乎,有的上海爺叔在這里駐留近半小時,撫摸著“舊家具們”遲遲不肯離開。
查公館里上演的愛國尋根之旅
在查公館里上演的故事遠不止這些。主辦方香港興業(yè)國際選擇了“用老建筑講老故事”,讓查公館容納了査濟民這位愛國企業(yè)家的傳奇人生,許多觀展者不由停下腳步細細品讀。
一位到上海旅游的海寧老者看完展覽后格外激動:“査濟民是海寧人。我作為海寧人當然知道他是紡織大王,但沒想到在上海竟然有機會去深入了解他的生平。這次認真地看完了‘濟世為民’展,知道了他花費數千萬港元從外國資本家手里搶下香港愉景灣土地的歷史、還有為香港回歸祖國做出的貢獻,非常敬佩。我作為海寧人也感到十分驕傲。”
另一位帶著孩子前來參觀的女士則表示:“本來只是想帶兒子來看看百年老建筑,沒想到還有一場和愛國主義精神有關的展覽,剛好給兒子上了一課。”
香港興業(yè)國際創(chuàng)始人査濟民博士的一生中,貫穿了“守土”“濟民”兩大主題,向世人傳遞了愛國進取、創(chuàng)新拼搏的正能量。査濟民的兒子查懋成認為,父親査濟民對祖國的赤誠之心、對國家發(fā)展的傾心傾力,也讓自己從中獲益不少。
查公館即將閉館
可惜的是,為期六周的“濟世為民”展在六月底就要落下帷幕,承載了百年故事的查公館也將隨之閉館。
據香港興業(yè)國際相關工作人員透露,查公館這棟飽經風霜的老建筑雖已經過八年精心修繕,但自開館以來,每日承載的觀展群眾數已然超出了主辦方的預期。出于香港興業(yè)國際一貫“尊人重土”的企業(yè)理念,為了對查公館進行完善的保護,讓這棟百年老宅能夠煥發(fā)持久的生命力,必須要閉館對它進行定期維護。目前暫未對外開放的三樓也將在閉館后繼續(xù)進行修繕工作,查公館再次對外開放日期尚未確定。
時至今日,查公館新生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其本身,它不僅是幾代上海人的情懷寄托,更是城市更新的活化石。一位研究西方美學的大學教師曾在香港興業(yè)國際的微信公眾號后臺留言表示,“整幢建筑平移57米,這在優(yōu)秀歷史文化建筑遺產的保護上是一個卓越的案例,令人贊嘆不已。查公館今日呈現的美麗同時蘊含著時間的厚重和高科技的力量,這是它最獨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