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平說,烙畫展將展出新疆13個少數(shù)民族的肖像畫,目前已創(chuàng)作了6幅以新疆少數(shù)民族為原型的作品。
李慶平說自己是農(nóng)民,可是64歲的他在農(nóng)民眼里是一個畫家,在畫家眼里他算是一個農(nóng)民工藝術家。一個實例可以證明他與農(nóng)民、畫家、藝術家之間的距離——今年秋天,他的烙畫藝術展將在新疆雕塑藝術館開展。
勾、劃、點、染、皴、擦……和往常每個日子一樣,3月8日,在米東區(qū)園藝場一隊一間租住的房間內(nèi),伴隨著電烙筆發(fā)出的“吱吱”聲,李慶平開始了他一天的烙畫創(chuàng)作,他已經(jīng)習慣了這種聲音,這種聲音能讓他忘記時間這個概念,也能讓他忘記烏魯木齊這個冬天的寒冷。
清瘦的面龐布滿了皺紋,鼻梁高高隆起,有些干癟的嘴唇隨著用筆的輕重微微翕動著,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李慶平那張被年輪雕刻過的臉本身就是張活脫脫的烙畫,有歲月的痕跡,也有生活的滄桑。
我為畫狂
一支像老式大頭上海鋼筆的電烙筆在李慶平的手中被賦予了青春的生命。
3月8日,李慶平繼續(xù)進行他的烙畫《中華魂·民族情》中新疆少數(shù)民族之一蒙古族肖像畫的創(chuàng)作。畫面上一位面目滄桑的老人輪廓已清晰可見,皮膚肌理明暗的線條被烙畫藝術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刻畫得栩栩如生。“蒙古族(人物)臉盤大而飽滿、維吾爾族(人物)眼窩深、哈薩克族女孩戴的帽子非常講究,一般帽頂上都帶有貓頭鷹羽毛……”談到新疆少數(shù)民族的特點,無論是長相特征還是服飾特點抑或風俗習慣,李慶平總能娓娓道來。這些知識的積累源于李慶平在新疆先后近14年的生活。
一支像老式大頭上海鋼筆的電烙筆在李慶平的手中被賦予了青春的生命,筆尖像一只小手一點一點在中纖板上移動著,再現(xiàn)出老人心中的圖案。李慶平佝僂著背,戴著厚厚鏡片的眼睛幾乎與畫面貼在一起。因為太投入,嘴角咬著的莫合煙只剩下最后一節(jié)煙屁股,煙灰撒落在褲面上,這些,已融入創(chuàng)作中的李慶平全然沒有察覺。每當完成一幅作品時,他總會將畫板拉遠放在墻角,重新燃起一支煙,用拐杖支起身子,瞇著眼端詳自己的畫作,如果滿意,他會將看畫時嘴角浮現(xiàn)的那一絲微笑悄悄帶進夢里。
農(nóng)民工的房間不用發(fā)揮太多的想象,李慶平也一樣。他的畫室是租來的房間,除了一張撿來的破床和桌子,全部被大小的烙畫占據(jù)。一碗白水面條,四十來支頭天夜里發(fā)呆時卷的莫合煙,完全可以在物質(zhì)上保證他每天12小時的創(chuàng)作。
今年秋天,位于烏市鯉魚山路附近的新疆雕塑藝術館將免費為李慶平提供展出場地,從現(xiàn)在算起離畫展還有半年左右的時間。他清楚,辦畫展不是每位繪畫愛好者都能實現(xiàn)的,更何況是在首府烏魯木齊的專業(yè)展廳舉辦一個農(nóng)民工的畫展。按照計劃還有30余幅作品需要創(chuàng)作,因此李慶平在保證藝術水準的前提下必須加大創(chuàng)作進度。
李慶平畫桌上一份簡歷解釋,他出生在山東,在新疆生活近14年,在米東區(qū)靠打工為生,業(yè)余時間創(chuàng)作繪畫。2007年年底的一次意外事故造成右腿骨折,由于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現(xiàn)在走路依靠拐杖。在采訪中記者得知,出于對李慶平的敬重和對他創(chuàng)造烙畫的支持,在他失去生活來源后,周圍的一些熱心朋友給他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漂泊來疆
為了活下去,此后的四十多天時間里他一路走,一路乞討。
李慶平出生在山東德州陳家莊一個農(nóng)民家庭,與家中的兄弟姐妹不同,他從小就喜歡畫畫。墻面、沙地等任何地方都能成為他天然的畫板,遠山、田野……任何風景都能成為他的創(chuàng)作素材。
1963年,18歲的李慶平在山東德州文化館業(yè)余美術培訓班,接受了他人生中第一次正規(guī)的美術培訓,半年的素描繪畫學習為李慶平的世界打開了另一扇窗:他想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山水、梅蘭竹菊等寫意畫,李慶平只需半小時就能畫完。一路走,一路賣畫,靠著賣畫的錢,1964年,李慶平開始游歷全國。1965年4月14日,李慶平來到了新疆。李慶平說,那時只記得偶然的一次機會看到地圖上的新疆,才知道新疆有160多萬平方公里。“我當時想,這么大的地方,一定能有我的立足之地。”可事情的進展并不像李慶平想象的那樣順利?;疖嚨诌_吐魯番后,身無分文的李慶平走了40多公里路到了托克遜。為了活下去,此后的四十多天時間里他一路走,一路乞討,甚至還學會了用維吾爾語討飯。李慶平回憶說,當?shù)鼐S吾爾族老鄉(xiāng)很好,總會伸出熱情的雙手幫他一把。之后的兩年,李慶平在富蘊縣和原米泉市一邊給人打工,一邊利用空閑時間畫自己想畫的一切。
1967年,漂泊了兩年多后,李慶平回到了山東老家,并于1970年成家,育有三個子女。從事木匠職業(yè)的李慶平,在一次給別人做家具的過程中,第一次接觸到了繪畫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烙畫。李慶平被烙在家具上的水草圖案所吸引,這種用電烙筆作畫的表現(xiàn)形式讓李慶平非常喜歡。仔細琢磨了一段時間后,李慶平開始嘗試在家具上點綴烙畫,熊貓、鳳凰等漂亮的圖案讓每件家具都充滿了藝術氣息。
對于一個習慣了漂泊的人來說,家并不能牽住他遠行的腳步。
1997年,兒女基本都能自食其力,帶著一種懷舊的情感,李慶平第二次來到新疆??恐窘车氖炙嚮詈屠L畫的功底,李慶平在新疆暫居下來。因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份是農(nóng)民工,干過木工、燒鍋爐、門衛(wèi)等諸多工種的李慶平一直把烙畫當成業(yè)余愛好。
傾心畫展
希望能用這次畫展來證明自己的藝術價值,也算是對那些朋友另外一種形式的回報。
在新疆的日子,對于山東那個家而言,李慶平就像消失了一樣,因為自從1997年離開后,李慶平只回過一次家。
對于自己多年在新疆漂泊“不愿”回老家的原因,李慶平有自己的想法,他說:“自古以來事業(yè)和愛情就很少有人能兼得,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必須舍棄一些東西。”李慶平還談了自己來新疆的另一個原因,他說,以前在山東老家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時,往往是一件作品還沒完成,就被親朋好友要走,因為是同鄉(xiāng),多數(shù)情況下抹不開面子。但在新疆不同,自己結識的都是些五湖四海的朋友,為了生活彼此也非常理解,這樣的環(huán)境下,自己可以安心地創(chuàng)作。2007年他有了辦畫展的想法。李慶平說,他非常感激自己在處境困難時能伸出手來幫助他的人,希望能用這次畫展來證明自己的藝術價值,也算是對那些朋友另外一種形式的回報。
由于失去了生活來源,近一年的時間李慶平?jīng)]有給房東老田付過房租。“李慶平長我?guī)讱q,就當是自己的老大哥,一個人在外不易。”提起李慶平,老田擺擺手說房租算不了什么,誰都有困難的時候。老田對記者說,以前只知道李慶平是個打工的,直到2008年7月,才知道李慶平會畫畫。“說真的,當時我看到他畫的那些畫時還真不敢相信。”“這個人什么都好,就是太倔強,對自己太苛刻。”老田說,2007年,李慶平的腿骨折后,大家都勸他去醫(yī)院看看,但李慶平總是堅持不去醫(yī)院,結果落下了病根。“現(xiàn)在行動不便,就天天關在屋子里畫畫,有時候凌晨兩三點還見他屋子里的燈亮著,如果他的畫展出了,我一定要去看看。”提到畫展,老田打心眼里為李慶平高興。
對于李慶平舍家離鄉(xiāng)在新疆打工之余從事烙畫幾近癡迷的傾注,很多人表示出難以理解。但李慶平覺得很坦然。李慶平的朋友劉新國說,從他那種烙畫時表現(xiàn)出的執(zhí)著你完全可以感覺到烙畫和流浪已經(jīng)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已經(jīng)離不開它們了。李慶平的鄰居在談到李慶平時說,并不能像一些人想的那樣說他沒有責任,也不能說他沒有夢想,就像有些人喜歡抽煙喝茶一樣,他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告慰鄉(xiāng)親
他說,畫展結束后就回山東老家,告慰江東父老。
如今,李慶平已創(chuàng)作了30余幅烙畫作品,到十月金秋畫展那天,將有70余幅作品展出。這些烙畫主要內(nèi)容以反映新疆民俗特色的少數(shù)民族人物肖像及西域文化為主。新疆雕塑藝術館執(zhí)行館長卓婭是位從事了17年國畫創(chuàng)作的美術工作者,在2008年的一次美展中與李慶平結識。“烙畫因為是單色,如果沒有過硬的素描功底和藝術修養(yǎng),能烙到李慶平的這種水平確實很難。”卓婭評價說,老人的烙畫特別是人物肖像烙畫,對人物形象和神韻把握得非常到位,既有寫意,還有水墨畫的風格,融入了多種繪畫藝術語言。
對于畫展,李慶平非常有信心。他說,烙畫目前在中國還是個民間藝術,在多數(shù)人眼里上不了臺面。希望此次畫展能讓更多的人了解走近烙畫藝術。
到現(xiàn)在為止,辦畫展的事,李慶平的家人并不知道,李慶平說起自己的家人語氣較為平淡。他解釋,因為性格的原因,和妻子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經(jīng)常爭吵,和兒女之間也很少交流。他說,等畫展成功舉辦的那天,他一定會告訴妻子和孩子。嘴巴上說不想家人的李慶平說到這里時突然語速慢了很多。家人也曾多次勸他回家,但執(zhí)拗的李慶平并沒有聽從家人的規(guī)勸,總是回敬簡單的一句:漂泊慣了。記者也曾試圖通過李慶平尋找到采訪他家人的聯(lián)系方式,但被他拒絕了?;蛟S李慶平之所以這么執(zhí)著地要辦畫展,也是想向家人證明一下這些年來一直漂泊的原因。
采訪結束時,我問李慶平老人為什么把畫展放在了今年秋天。他說,他喜歡秋天的顏色,能代表自己目前的一種心情,也預示著人生一個階段的收獲,辦畫展也是對烙畫作品進行一項民意調(diào)查,畫展結束后就回山東老家,告慰江東父老?;厝ズ?,他仍然還會穿著現(xiàn)在的這身粗布衣裳,還會在繪畫這塊土地中繼續(xù)耕耘,因為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什么藝術家,他只是一個地道的農(nóng)民,骨子里對繪畫充滿熱情的齊魯農(nóng)村土地上長大的漢子。
背景資料:烙畫
古稱“火針刺繡”,近名“火筆畫”、“燙畫”等,是古中國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據(jù)史料記載,烙畫源于西漢、盛于東漢,后由于連年災荒戰(zhàn)亂,曾一度失傳,直到光緒三年,才被一名叫趙星的民間藝人重新發(fā)現(xiàn)整理。
烙畫以前僅限于在木質(zhì)材料上烙繪,如:木板、樹皮、葫蘆等。畫面上自然產(chǎn)生不平的肌理變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淺褐色乃至黑色。烙畫是用一種特制的鐵筆,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紙絹等上面烙制而成。現(xiàn)在大膽采用宣紙、絲絹等材質(zhì),從而豐富了烙畫這一門藝術形式。
【編輯:葉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