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對話呂品昌&方力鈞,陶瓷何以當代

來源:99藝術網 作者:王胤 2024-12-17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展覽在北京的展出,不僅將繼續(xù)擴大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的學術影響力,也為北京的藝術界與公眾提供一次難得的來自瓷都的藝術盛宴。

從瓷都到首都,“‘新視界’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巡展于11月15日在宋莊美術館舉辦,向北京當代藝術界展示出了來自于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特聘教授方力鈞團隊(方力鈞、張曉剛、毛焰、薛松)及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相關專業(yè)教師共55位藝術家的100件近作,涵蓋油畫、雕塑、陶瓷等多類型作品。

在展覽豐富的藝術作品中,可以明顯感受到藝術家們在觀念、材料、形式、技法等方面的前沿探索,展示出了當代藝術的多樣性與創(chuàng)新性。在有“陶院現象”稱譽下的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依然在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之路上積極前行,刷新對于這一綜合院校在藝術實踐上的新印象,打開一片新視野。同時有著“陶瓷黃埔”之稱的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也為全國建筑陶瓷、工業(yè)陶瓷領域培養(yǎng)了重要的人才力量。

陶瓷從傳統(tǒng)走向現當代,從材料屬性到作品呈現,從以“器”為重,到藝術觀念和審美表達,一路走來,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在不斷實踐中發(fā)現和解決。那么未來陶瓷藝術的發(fā)展走向會是怎樣的?

在展覽開幕之際,99藝術網采訪了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呂品昌和參展藝術家方力鈞,他們從不同角度談論著本次展覽以及與陶瓷藝術有關的想法。

呂品昌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主持行政工作)副校長、策展人

Q& A

Q:

本次展覽是繼在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美術館展出后的一次巡展,為什么會選擇宋莊美術館進行再一次的視覺呈現?

呂品昌:

這次展覽是今年上半年6月27日-7月27日,在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美術館首先展出的,展覽效果非常好,吸引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們也希望這個展覽通過巡展能夠更好的擴大影響力。

陶瓷大學有設計學的博士點,也有美術的專博點,同時還有交叉學科的材料學和科技史的博士點的支撐。正因為是綜合類的院校,并不被廣大青年人所認知和了解。通過在宋莊美術館的展覽,讓北京藝術界都能夠感受到來自陶瓷大學的藝術力量和全國藝術家們一起在前行。希望陶瓷大學的藝術讓更多人了解到,為了擴大影響力,也是一種宣傳。

為什么巡展的第一站來到宋莊,我覺得這兩個城市很有關聯,一個是瓷都,一個是首都。很有歷史淵源,景德鎮(zhèn)的陶瓷聞名天下,一帶一路上的貨物來源很大一部分是出自于景德鎮(zhèn)的。同時景德鎮(zhèn)的陶瓷在過去600年間,一直向朝廷輸送,一條大運河聯系著景德鎮(zhèn)瓷都和千年之城——通州,所以我覺得這個展覽很有意義。

宋莊鎮(zhèn)黨委書記任存高發(fā)言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主持行政工作)呂品昌教授發(fā)言

參展藝術家代表方力鈞教授發(fā)言

Q:

展覽作品全部來自于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美術和設計學院的教師以及特聘教授團隊,涵蓋了油畫、雕塑、陶瓷等多類型作品,那么這次展覽有什么突出特點?

呂品昌:

這次展覽的藝術家主要是陶瓷大學的在職教授和特聘教授。其中有幾位著名的當代藝術家,包括方力鈞、張曉剛、薛松、毛焰都參加了這次展覽,他們也是陶瓷大學特聘的教授隊伍,為陶瓷大學的學科建設和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包括這次展覽,方力鈞動用了他的資源、他的策展團隊、他的工作室人員,前前后后在幫忙布置展覽。我覺得要特別感謝他們!

這個展覽主要是展示陶瓷大學的教師作品,他們都在運用景德鎮(zhèn)陶瓷的傳統(tǒng)工藝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也很好的體現出了新時代的藝術家們在不斷地運用傳統(tǒng)的工藝和技術進行當下新時代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這個展覽很好地體現了這批藝術家在當代藝術里面的一種新視野和探索。

“‘新視界’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展覽現場,宋莊美術館

Q: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也被譽為 “陶瓷黃埔”,推動了陶瓷文化藝術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稱譽?

呂品昌:

陶瓷大學其實在悠久的辦學歷史當中,的確為中國的陶瓷產業(yè)、陶瓷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做出了重要貢獻。通常有兩個說法: 一是叫“陶院現象”;一是叫“陶瓷黃埔”。

所謂的“陶院現象”就是在20世紀70、80年代,文革結束以后,從陶瓷大學走出來一大批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他們活躍在中國當代藝術界,特別是在雕塑領域,被錢紹武先生譽為一個獨特的現象。因為陶瓷學院一個很小的地方院校走出來那么多著名的藝術家,這是一個特殊的現象,也是錢紹武老先生在一些活動場合發(fā)現了這一規(guī)律,所以他總結為“陶院現象”。

“陶瓷黃埔”主要是針對于工科,建筑陶瓷、工業(yè)陶瓷也是陶瓷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目標。當今活躍在全國重要的建筑陶瓷和產業(yè)陶瓷重量級的企業(yè)中的人才,大多都來自于陶瓷大學,尤其是在廣東佛山地區(qū)很多上市企業(yè)占了半壁江山,引領中國建筑陶瓷和行業(yè)陶瓷的發(fā)展。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外景

Q:

在中國現當代陶瓷的發(fā)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是值得大家去探討的。你覺得陶瓷從材料屬性到作品呈現,從“傳統(tǒng)”走向“現當代”最重要的突破是什么?

呂品昌:

我們陶瓷大學的老師,很重要的一點是在運用陶瓷材料的科技成果上。因為他們占據了地緣優(yōu)勢和材料優(yōu)勢,最前沿的陶瓷材料會被使用。我覺得這是一個藝術家關注現實、關注時代很重要的體現,新材料、新觀念、新的表現形式都在作品當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展覽開幕現場

著名批評家、策展人栗憲庭(左)在展覽開幕現場

Q:

很長一段歷史發(fā)展中,陶藝家受“器”的制約更注重實用性,在實用的前提下,盡量在設計和美學上有所體現,那么當代陶藝發(fā)展走向會是怎樣的?

呂品昌:

我覺得未來的陶瓷走向,一種趨勢是藝術家的個性表達,通過個性化的材料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理念;還有一種趨勢是陶瓷藝術的生活化,必須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日益增長的審美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無論是裝飾品,還是實用器物,都屬于生活化的一種方向。

方力鈞
宋莊美術館館長、藝術家

Q& A

Q:

在你看來,用瓷板畫的形式來表現人物的“面孔”,與其他材料的創(chuàng)作有什么不同之處?

方力鈞:

涉及到不同方面,首先搞藝術創(chuàng)作怎么樣都離不開材料。陶瓷這種材料運用到當代藝術領域里有什么樣的可能性,其實非常多的藝術家已經在這方面進行探討了。

另外,我個人與陶瓷材料有一些淵源。我15歲讀中專的時候,就是陶瓷美術專業(yè),使用陶瓷這個媒介一直是我的情結。

再有,通過大半輩子的探索、實驗,瓷板畫的可塑性非常強。我個人認為它的可塑性優(yōu)于油畫這種材料。目前還只是一個直覺和認識,基于不同的角度,需要更多的工作才能夠呈現出來。我目前有點兒上癮。

“‘新視界’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展覽現場,宋莊美術館

Q:

我在看到《2015》這件陶瓷作品的時候,還是挺震撼的,完全打破了對于陶藝的固有印象,帶有一種破壞性,完全卸下了既有“完美”的標準,這種“生命體”呈現出來的痛感也是前所未有的,空薄的材質,脆弱的對于生命的無力感也油然而生,同時也提供了以點帶面的可能性。你認為陶藝從“傳統(tǒng)”走向“現當代”最重要的突破是什么?

方力鈞:

陶瓷這種材料,首先是它的應用場景。我們傳統(tǒng)的陶瓷基本是實用器,在實用器基礎上面只給了非常小的空間、比例,留給審美。其實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很多方面我們都被解放了,雖然我們被解放了,由于慣性還停留在沒有解放之前,其實一個人的創(chuàng)作和他對整個社會或者是形式的判斷是相關聯的。

方力鈞《2015》
陶,46×44.5×42cm,2015

Q:

作為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的特聘教授,你認為目前在學院當中所推行的陶瓷藝術實踐和當代藝術觀念的結合,還有哪些方面是可以再去優(yōu)化和推進的?

方力鈞:

我想陶瓷大學的當代藝術教學和“新視界”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正是為了能夠在這方面多做一些實踐,探討它的可能性。

“‘新視界’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展覽現場,宋莊美術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