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文博苑2014春拍“琺瑯文房專場”:纏枝蓮紋筒式爐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2014-05-30

琺瑯文房專場:纏枝蓮紋筒式爐

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其制作是在金、銅胎上以金絲或銅絲掐出圖案,在填上各種顏色的琺瑯釉之后經焙燒、研磨、鎦金等多道工序而成。因其在明景泰年間獲得巨大的發(fā)展,又一般多外飾藍色釉料,故習稱景泰藍。掐絲琺瑯的制作大致分為7個步驟:制胎,即以紅銅板制出器形;掐絲,即將壓扁的銅絲依設計飾紋粘牢于胎體;燒焊,將其再次焊接牢實;點藍,依飾紋中顏色依次上釉彩,先點地,次點花,再點藍,后加亮白;燒藍,點一次藍即燒一次,重復多者可達3次;磨光,以細砂石、黃石及木炭分別逐次打磨光滑藍料與銅絲的粗糙處;鎦金,即拋光除銹的最后一道工序??梢哉f,掐絲琺瑯的制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瓷器工藝,同時又大量引進了傳統(tǒng)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集大成者。

清初宮內設立琺瑯作坊,專門研發(fā)琺瑯器,到了乾隆時期,掐絲琺瑯工藝全面興盛,達到巔峰,掐絲的技術更為嫻熟,粗細均勻而流暢,色釉種類多樣,釉色艷麗、潔凈,同時結合鏨胎和畫琺瑯之制作技巧于一體,使掐絲琺瑯工藝之發(fā)展臻于極境。其裝飾繁縟,紋飾多樣,除了傳統(tǒng)的螭龍、獸面、吉祥紋飾、蓮塘、山水、番蓮及蓮瓣、菊瓣和各種西洋式花朵,還把古代書畫名跡巧妙地運用到掐絲琺瑯的紋飾中,以追求繪畫藝術與琺瑯工藝的完美結合。由于掐絲琺瑯的釉料配置和燒造技術難度大,生產成本高,故制造數(shù)量很小,在很長時間內,作為皇家用器,除少量作為貴重禮物由皇帝恩賜給王公大臣外,民間很少流傳,難得一見。北京故宮藏瓷數(shù)萬件,琺瑯器只有6000余件,據統(tǒng)計流失在海外的也僅2000余件。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此爐為筒式形制,造型古樸,莊重而不失皇家氣派,高9.8厘米,直徑9.7厘米。平唇口,直筒壁,平底,下承三鎏金如意云頭板足。爐唇沿、內部及底面鎏金,通體施天藍色琺瑯釉為地,以寶石紅,藍,黃,白等彩釉繪纏枝蓮紋圖案,畫面中蓮花作正面盛開之狀,周圍枝葉翻折卷曲,予人呈現(xiàn)出繁茂細密之勢,使整器增添華美富麗之氣。爐口沿及底部兩圈掐絲填寶藍釉如意紋飾,掐絲粗細均勻,枝葉線條流暢,鎏金厚重,金碧輝煌的視覺效果尤為突出。爐底開光鏨刻“乾隆年制”四字楷書款及“松”字款,落款工整,筆力倉勁,為乾隆掐絲琺瑯之上乘之作。“松”為千字文編號,此類款識是乾隆時期琺瑯器的典型特色,用以區(qū)分紫禁城內不同宮殿的陳設之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