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日食與天象的瞬時效應,藝術家如何用畫筆表達

來源:澎湃新聞 李亞迪/編譯 2017-08-24

當?shù)貢r間8月21日,美國本土全境經(jīng)歷了日全食,近百年來尚屬首次。如今人們可以舉起手機,輕而易舉地拍攝這難得一見的天象。那么,在攝影術沒有普及之前,藝術家是如何記錄天象的?攝影術產(chǎn)生之后,北美地區(qū)觀測到的第一次日全食是什么模樣?當代藝術家又是以何種方式表達古人眼中的“天狗吃月亮”?“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為讀者梳理藝術家筆下的日食。


羅伊利希滕斯坦, 《日食》, 1975年

在經(jīng)典莎劇《麥克白》的三分之一處,“反派主角”麥克白將自己的君主(蘇格蘭王鄧肯)殺害。這一“違反倫理”的弒君行為引發(fā)了自然界的異象。從洛斯和一位老紳士的談話,可以窺得當時的狀況:“按鐘點算,此時該是白天了,然而沉沉黑夜卻將那天空中運行的明燈遮了個嚴嚴實實。難道是夜統(tǒng)治了一切,或是白晝感到了羞愧,以至于本該火辣辣的陽光親吻大地時,黑漆漆的夜卻籠罩了一切?”整個蘇格蘭高地籠罩在一片黑暗中,似乎上天也察覺到了大地上的罪行,要隱藏光明以昭告世人。

當?shù)貢r間8月21日,美國本土全境經(jīng)歷了日全食,近百年來尚屬首次?;蛟S有些人會將此天象做麥克白式的解讀,太陽的消失是否意味著美國如今的形勢是一種“清醒的黑暗”?但現(xiàn)在的我們至少知道日全食是天體運行的結(jié)果,與政府并無實際關聯(lián)。日食是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中間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可準確預測,美國宇航局甚至為公眾提供日食搜索引擎,最遠可查到公元3000年。


巴特勒,《1923年的日食》(Eclipse in 1923)

1918年美國發(fā)生日全食的時候,一組宇航員邀請藝術家霍華德·羅素·巴特勒(Howard Russell Butler)至俄勒岡州的一處觀察站,記錄周一下午幾百萬社交網(wǎng)絡用戶見證的景象。巴特勒一生觀察過四次日食,這是第一次,由此繪制的月球運轉(zhuǎn)和其他天象在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展出。展覽名為“瞬時效應:霍華德·羅素·巴特勒的日食與天象”(“Transient Effects: The Solar Eclipses and Celestial Landscapes of Howard Russell Butler”),規(guī)模很小,但意義深遠。他用柔和的色調(diào),一絲不茍、精確地畫出了太陽被吞沒的過程,成為第一批用藝術記錄科學景象的藝術家。它們準確還原了在某個特定位置觀察日食所能看到的景象,為周一的日全食打下鋪墊,也延續(xù)了最近展覽中流行的將科學與藝術結(jié)合的趨勢。


巴特勒,《北極光》(Northern Lights),緬因州

巴特勒(1856年—1934年)曾在普林斯頓大學學習物理與電氣工程,但在20多歲時轉(zhuǎn)向繪畫與藝術(曾任卡內(nèi)基音樂廳主席將近十年)。他首先著手的是肖像畫與景物畫,在緬因州海岸觀測到北極光之后才喚醒體內(nèi)的科學使命。在這幅北極光中,他沒有畫綠色、藍綠色和紫羅蘭色的光,而是速寫下北極光的形狀與輪廓,并對光影做了詳細筆記。一百年后,我們終于可以通過Photoshop中的色值、飽和度和亮度標記色彩,而當年的巴特勒已經(jīng)能夠運用公式標記出哪種光去向哪里,并借助筆記和記憶繪制出宇宙景觀了。


巴特勒肖像


1918年巴特勒記錄日全食的部分日記

巴特勒此前從未見過日食,而且只有兩分鐘時間去觀看月亮遮擋住整個太陽(日冕除外)。一位海軍軍官用秒表測算過,巴特勒的創(chuàng)作以10秒或20秒為單位:畫出日冕的輪廓,估量天空和月亮的顏色,然后涂下日食邊緣膨出的日珥,最后才開始作畫。見過日食而且看過巴特勒繪畫作品的天文學家將其作品視為完美的奇跡——無論是形式還是色彩,這都是一件兼具精確和現(xiàn)實等優(yōu)勢的藝術作品。


展覽現(xiàn)場

巴特勒1918年畫的日食中,光潔的橙色日冕將漆黑的太陽團團裹住,天空點綴著黑灰色的云,讓人想起弗雷德里克·艾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和其他美國景物藝術家的作品。這幅畫是日食三聯(lián)畫的其中一幅。另兩幅分別是:1923年在加利福尼亞觀測所作,包括黑太陽邊緣一片金黃色的閃光,即所謂的倍里珠(Baily’s beads,日全食時所見的猶如一串亮珠的弧形亮斑,太陽即將被全部遮擋時出現(xiàn));以及1925年康涅狄格州的日食,其中有長長的白色光穿透云層。這些便是日冕層產(chǎn)生的太陽風,不過有藝術情調(diào)的觀測者可能會聯(lián)想到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的光環(huán)。


巴特勒所繪1918年日全食


巴特勒所繪1925年日食

在可以用相機全面捕捉到日食之前,巴特勒的畫獲譽極高,因為它們不僅是個人觀察成果,還是重要的學術研究材料。1920年代中期,他還在做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顧問,并設計了一只巨大的航天翼,可惜由于大蕭條的到來未能實現(xiàn)。這一時期,巴特勒畫了許多天體圖景:從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看藍色的地球,或者從火星的衛(wèi)星上看朱紅的火星。想象超越了觀察,比如火衛(wèi)二的表面呈現(xiàn)為燒紅的黏土狀,但這些也是基于大氣、陰影和光的折射的模型和精確計算。但是他也放縱了自己一次,在《從火衛(wèi)一看火星》底部,紅色星球的陰影中,是一個人的頭部輪廓。據(jù)推測應為畫家本人,在這片沒有空氣的星球上孤獨作畫。


巴特勒,《從火衛(wèi)一看火星》(Mars as Seen from Phobos)

延伸閱讀: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日食作品

在《麥克白》之前,路加福音曾記載耶穌死后“所有的光線消失”,許多畫家,例如馬提亞·格呂內(nèi)瓦爾德(Matthias Grünewald),在耶穌受難圖中也經(jīng)常加入日食景象。日本版畫中也常用日食景象來增加鬼魅氣氛?,F(xiàn)代藝術家約瑟夫·柯內(nèi)爾(Joseph Cornell)、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和阿爾瑪·托馬斯(Alma Thomas)則用日食來表示對科學的敬畏。.


阿爾瑪托馬斯《日食》1970年


1854年5月26日的日全食照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據(jù)大都會攝影部負責人杰夫·羅森海姆(Jeff Rosenheim)稱,“攝影術產(chǎn)生之后,北美地區(qū)觀測到的第一次日全食是在163年前,1854年5月26日。費城的威廉和弗雷德里克·朗根海姆兄弟(William and Frederick Langenheim)拍攝了八張連續(xù)的銀版照片,其中七幅保存下來,目前藏于大都會博物館。”


喬治·梅里愛,《日食:日月之戀》

喬治·梅里愛(Georges Melies)創(chuàng)作的《日食:日月之戀》(The Eclipse: Courtship of the Sun and Moon,1907年),說明藝術家對日食的迷戀由來已久。


戈特利布《日食圖》


阿道夫·戈特利布,《霧》,1961,古根海姆博物館藏

阿道夫·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藏于古根海姆博物館的《霧》(Mist,1961年)系列,與日食密切相關,且有場景本地環(huán)境符號,頗具神秘性。


薩拉·查爾斯沃思,《日全食軌跡》(之一),洛杉磯藝術博物館藏

薩拉·查爾斯沃思(Sarah Charlesworth)的《日全食軌跡》(Arc of Total Eclipse,1979年2月26日,出自《現(xiàn)代歷史》系列?!冬F(xiàn)代歷史》為一系列29幅黑白版畫)。目前見藏于洛杉磯藝術博物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