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文博專家雜項鑒定專家
端石瓜田硯清初長18.3cm寬13.5cm故宮藏品
雕漆紫檀木管提筆筆管長25cm筆斗長2.5cm故宮藏品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在性情浪漫的古代文人眼中,山水是詩畫,自然即文章,而這都離不開案頭一方靜默的石硯,它是古人借以揮灑才情寄托憂樂的工具。如今,硯雖然從案頭挪移到博古架上,但收藏者依舊不改對它的一片癡情。
賞硯從擦硯開始
張淑芬出生在廣東番禺,3歲隨祖輩遷到北京,住在北京的番禺會館,直到成年才和家人過著獨門獨院的生活。
出生于大戶之家的張淑芬對古董、古玩的接觸是從出生就開始的。
張淑芬的祖父張維屏,少時就有詩才,聞名鄉(xiāng)里。嘉慶九年,張維屏中舉人,道光二年成進士。此后,張維屏在湖北、江西任州縣地方官,一度署理南康知府。終因厭倦官場的腐敗,于道光十六年辭官歸里。張維屏和黃培芳、譚敬昭等并稱為“粵東三子”,且與林伯桐、黃喬松、譚敬昭、梁佩蘭、黃培芳、孔繼勛被譽為“詩壇七子”。小時候,張淑芬是典型的大家閨秀,對古玩、女紅很有興趣,還特別喜歡去博物館。她說:“家中先人是與林則徐同科的舉人,是當年有名的詩人。家庭傳統(tǒng)深受"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影響,從我的祖母到很多姑母,她們都是不裹小腳,不扎耳眼,上洋學堂的新一代女性。”
文房雅玩自古以來都是文人墨客們孜孜以求的,張府到處是精致典雅的筆墨紙硯。賴于祖上的蔭翳,張淑芬對文房精品有濃厚的興趣。每每用畢書寫工具,長輩就會讓小淑芬擦拭硯臺等。在擦拭的過程中,張淑芬常常為硯臺外觀的晶瑩透亮、紋理的細膩清秀所吸引,那種直面而來的美感讓她驚詫。凝視祖上傳下的硯臺,她感受到那是一種跨越時空的與過古的精神對話。“那個時候很小,不懂得文物的價值,只是在其中待得很久了,感覺它的熟悉和親切。這種從小培養(yǎng)起來的興趣往往給人以很大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張淑芬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當時的冷門專業(yè),進入文化部文化學院文物博物館系學習,次年轉(zhuǎn)入中央美術(shù)學院美術(shù)史系,用6年學習繪畫書法課及文化史論課。張淑芬記得其中有繪畫技法課、古建筑史課等,文科科目課較多,包括外語,政治哲學理論課。畢業(yè)實習的時候,她還參加了廣東一處東漢墓葬的發(fā)掘工作,成為中國早期為數(shù)不多的從事考古工作的女性之一。
本來,家學淵源是張淑芬從事文物鑒定工作的優(yōu)勢,但是在“文革”這非常歲月卻成了劣勢。“這時候,父親才告訴我們那些從不關(guān)心的家庭出身問題,很多早已失去聯(lián)系的親屬成為有"海外關(guān)系"。”自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畢業(yè)后,張淑芬并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被分配工作,而是先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思想改造”,原因是“封建官宦”家庭出身屬于“黑五類”分子。
“1966年8月家被抄了以后,大家族不復存在。我拿著一床薄被和一口破鍋,出來開始獨立生活。不久,我們畢業(yè)被分到張家口的部隊去鍛煉,一去就是5年3個月。”但是這并沒有改變張淑芬的志向,1973年回到北京的她最終還是進入了故宮博物院。
文物編號存放地點脫口而出
然而,職業(yè)生涯再次遭遇不幸。“文化大革命”號召“徹底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破四舊”,故宮首當其沖。鑒于當時的形勢,故宮大門一閉就有5年之久,也正因如此,在許多名勝古跡慘遭破壞的時候,故宮得以幸免。“文革”帶給故宮博物院的是正常的展出和研究工作幾乎全部中止。張淑芬每天只能做一些文物檔案的記錄,抄寫工作。
來到故宮之后,張淑芬最先進入到文物保管部。“受出身影響,我一進故宮就進了庫房工作。在部隊多年的鍛煉,已經(jīng)給自己帶來平靜的心態(tài)。于是,就把"誠信待人,認真工作"當作鞭策自己的動力。”當年,張淑芬能把文物的編號及存放在哪個庫房都背下來。正因為如此,后來故宮博物院內(nèi)部編輯《文物精品圖錄》,張淑芬被抽調(diào)到編輯室任副主任,專管各主編所編各類文物的目錄、編號。直至今日,如果有人問故宮的文物編號以及存放的地點,張淑芬也能立馬準確地脫口而出。
后來,她進入了陳列部,這是國寶級文物展出的地方。每換一次文物,她都記下資料,私下里自己揣摩學習,由于她對工作認真負責,不久又去從事“文房四寶”(文房清供)及竹、木、牙、角工藝類藏品的陳列和研究工作,這一干就是一輩子。“當年,市場并不看好"文房四寶",加上我是學美術(shù)出身的,一時心里還難過好一陣子。但是,我不停地告訴自己"要爭氣",要作出成績來。”
當年的每個周六,張淑芬抽出半天上門找文物鑒賞家探討業(yè)務。尹潤生、張子高、楊伯達等文博大家,都是張淑芬鑒賞人生路上的好導師。“在眾位恩師中,給我影響最大的是朱家溍先生。他學識淵博。在我剛進故宮工作的那段時間,朱老經(jīng)常無私地指導,給我提供了很多重要書目的出處,是我的"活字典"。他帶我走了一條成長的捷徑,讓我少走很多彎路。他把家中的藏物無私地獻給博物館,淡泊名利,非常高尚。在他身上我學到了做人,對人誠懇、誠信、大公無私的品行。”
乾隆出巡用的折疊文具箱
隨著知識和經(jīng)驗的積累,張淑芬發(fā)現(xiàn)故宮里的藏品真是太美了,尤其是她研究的硯臺,件件都透出古典文化的神韻。她愛這項工作,愛到如癡如醉。
文玩是大項,存世比較多,精品不少,故宮更是有不少絕無僅有的寶貝。給張淑芬印象比較深的是乾隆時期的一個文具箱子,這是乾隆皇帝出巡時御用的折疊文具箱,紫檀做的。“這個箱子打開是桌子,里面安放著一個雙層屜盒,屜盒里有65件小的文房用具,比如硯臺、黃燈、筆筒、印章,甚至刀子、耳挖勺都有。這些用具材質(zhì)各不相同,什么竹木牙角的、琺瑯漆器的、料器玉器的都有。因為可以折疊,攜帶方便,乾隆南巡時都一直帶著它。這樣的盒子,故宮里也僅此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