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轉”是許多人旅行途中曾有過的一種體驗——經(jīng)由某地轉換到達最終的目的地。湖北武漢作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是名副其實的“中轉站”,與身處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相比,受意識形態(tài)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相對少些,也沒有廣州自發(fā)性的開放與商業(yè)特質。武漢不是絕對的中庸,在靜看“來來往往”的同時,堅持著獨立的思考與判斷。
伴隨著這樣趨同性的“地域的中轉”,形形色色的人的中轉歷程更豐富多彩。12月17日至2月12日在湖北美術館舉辦的 “中轉——2011三官殿1號藝術展”,通過方少華、石磊、肖豐、李邦耀、楊國辛、袁曉舫、傅中望、魏光慶8位曾經(jīng)生活在此地、后不斷中轉的藝術家的油畫、雕塑、裝置、影像等60余件作品,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在急劇變化的社會中人的共同生存困境。
“他們以視覺文化上的創(chuàng)新,深刻反思全球化格局下的文化沖突、融合,以及現(xiàn)實焦慮體驗。這其實是中國當代社會的一個縮影。”策展人冀少峰表示。
一個不斷中轉的藝術群體
85美術思潮時期,武漢曾是一個重鎮(zhèn),王廣義、舒群、任戩、皮道堅、彭德、黃專、魯虹等當代藝術風云人物聚集于此,卻又先后離開。此次參展的8位藝術家,4位留守武漢,另4位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南下廣州。新世紀以來,隨著各種美術機構的相繼建立和展覽活動的不斷舉辦,武漢的藝術生態(tài)漸呈復蘇之勢。以“湖北波普”閃耀過的他們,經(jīng)歷了地域中轉和藝術中轉后的重聚,又帶來了哪些改變?
方少華的創(chuàng)作曾借經(jīng)典圖像的挪用、摹仿、重組,以“紅柱”、“拱門”系列作品呈現(xiàn)對消費社會深層病態(tài)的思考,但他沒有停留在單純的符號復制,如今他的關注點逐漸轉向更宏觀的歷史反思之中。石磊的畫風多變,在油畫《拆除與興建》、《藍色房間》、《棲身何處》之外,此次展覽推出了雕塑作品,在他不停地“轉向”背后,是藝術家對都市化進程下人的命運發(fā)展的線性思考。曾在85時期以《風化的焦慮》、《拆除的白墻》質疑禁錮文化的肖豐,近期的《中國魅影》系列通過校園寧靜的夜景與禪寺中靈動花窗的光影并置,仿佛在尋覓繁華都市的“避風港”。李邦耀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和新世紀日常用品擺設納入畫面,單純的色調(diào)如同老照片般散發(fā)出莫名的惆悵和憂傷,而空無一人的房間如同未來景觀,彌漫著空靈孤寂而又虛無的繪畫意趣,他著力探索的是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文化認同對于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沖突與劇變。楊國辛的《好果子》中的水果雖光鮮、艷麗、迷人,卻令人迷惑,借由畫幅尺寸的改變和局部的重復、放大,使畫面彌漫著強烈的當代藝術感和視覺張力,其所暗含的轉基因等問題,通過個體的敘事引發(fā)深刻的文化關懷。袁曉舫的《倒背如流》采用影像敘事的方式,質疑僵化的教育方式引起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衰退。對材料天生敏感、駕輕就熟的傅中望,推出了《天井》、《壽床》等作品,以雕塑與裝置形式折射出消費社會的深層病態(tài)。長于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窺探當代問題的魏光慶,在《紅墻》系列、《三十六計》、《孫子兵法》等油畫作品之外,通過《廢物》等裝置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多種文字、文化、社會信息的遭遇和不同解讀,暗示著農(nóng)業(yè)文明與工業(yè)文明的沖突、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文化的碰撞。
藝術持守真誠的可能性
從參展作品可以看出,與30年前相比,中國的當代藝術已經(jīng)逐漸從借鑒、模仿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模式中走出,并開始確立原創(chuàng)風格。隨著工業(yè)社會向后工業(yè)社會的轉變,作為視覺文化主流價值的架上藝術正趨式微,觀念藝術日益興盛與壯大。新的藝術形式的不斷出現(xiàn),也使藝術家獲得了更多的表達自由。這從本次展覽從事架上藝術的藝術家紛紛涉足裝置、影像等可以看出。
在美術市場紅火的當下,各種概念流行,各類藝術區(qū)、民營藝術機構層出不窮,雙年展或三年展重復與雷同,跨國商業(yè)畫廊深度介入,國際策展人推波助瀾,各類展示與交流頻繁,畫冊及出版物泛濫,特別是市場與拍賣所共謀的種種騙局,在一定程度上為當代藝術界蒙上了一層虛假繁榮的面紗。“商業(yè)與當代藝術的勾結,也許是全球化的流行病。在高度商品化的經(jīng)濟體系中,藝術市場的指數(shù)增長導致中國當代藝術被視為赤裸裸的投資工具。”冀少峰談到策劃本次展覽的背景時說。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藝術如何面對資本化時代的沖擊?“關注底層社會,關注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美術評論家殷雙喜強調(diào)。迅速發(fā)展的社會和更加開放的制度,讓我們很難對今天發(fā)生的藝術現(xiàn)象做出有效的價值判斷。但“藝術家的生命在于真實,藝術的品格在于真誠”, “中轉一下,我們更能洞悉在全球化的語境下,當代藝術所帶來的種種可能。”年輕的批評家夏梓說。
“三官殿1號”: 打造自主策展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是湖北美術館自主展覽品牌“三官殿1號”系列的首展。如何持續(xù)推出有質量的展覽,是美術館建設熱潮之下令人關注的問題。作為一個建成近5年的新館,湖北美術館在美術館“中轉”歷程中強化了自主策展思路。將“三官殿1號” 這一極富傳統(tǒng)文化色彩與地域特色的地名打造為學術品牌,體現(xiàn)了該館立足本土、打破地域束縛、勇于創(chuàng)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今年年初湖北美術館被評為9個全國重點美術館之一,它并未停止自己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腳步。“回顧與展望”系列展覽分為板畫、水彩、雕塑、中國畫、油畫等板塊,對湖北20世紀的美術發(fā)展史進行梳理,探索湖北美術在20世紀中國美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不僅帶有鮮明的本土文化特色,更具有學術深度和區(qū)域優(yōu)勢;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則帶有一種全球化視野,不僅張揚了本土文化精神,使古老的漆文明煥發(fā)出了當代的魅力,而且繁榮了漆藝創(chuàng)作,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如同“中轉”展上的藝術家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觀照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湖北美術館此次轉換也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兼顧歷史,重在當代”辦展思路的體現(xiàn)。
在一個商業(yè)展覽充斥眼球的時代,如何發(fā)揮一個美術館的作用,推出真正具有文化思考并能啟示當下的展覽才是美術館可持續(xù)發(fā)展、贏得口碑的根本。在“中轉”之后,讓我們拭目以待“三官殿1號”的下一個展覽。
【編輯:成小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