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藝術品保險:市場巨大 緣何停滯不前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王莉萍 2011-08-27

一個故宮“碎瓷門”,凸顯出中國藝術品市場保險工具的缺位。

 

隨著國內藝術品保險需求的不斷增長,圍繞著藝術品保險的配套環(huán)節(jié)缺失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鑒定評估環(huán)節(jié)缺少具備主體資格的第三方機構;風險管控環(huán)節(jié)缺乏市場經驗,沒有數據支持;出險后,藝術品修復領域空白等都影響著國內的藝術品保險市場的發(fā)展。

 

承保前:第三方機構主體資格必須明晰

 

日前,成都文交所從第二個資產包《翰墨長安》開始引入保險機制,平安財產保險四川分公司為資產包提供保險服務,保額為6000萬元的藝術品保險協議。“平安財產保險公司對資產包的價值進行評估,保單的金額就是資產包的評估價值。保費由組包方承擔,保險責任涵蓋了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盜竊、煙熏、污染、自動噴淋水損、惡意破壞等風險。”成都文交所運營總監(jiān)王小峰說。

 

作為成都文交所的保險顧問,金誠國際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總經理彭矩華表示,藝術品保險,投保之前的鑒定評估是最大的難題,也是投保人與保險公司出現爭議較多的環(huán)節(jié)。“在對《翰墨長安》投保前,如何鑒定評估是我們幾方共同約定的。承保前先由組包方委托鑒定,我們要求由具備省級以上資質的鑒定機構完成。因為文交所目前推出的都是當代藝術品,藝術家本人可以對藝術品的真?zhèn)巫鞒鲨b定,確真環(huán)節(jié)較容易。而藝術品估值則委托第三方機構,評估結果必須符合藝術家目前市場價格的定位,不能過度偏離市場價值。評估結果先交由文交所把關,之后再由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審核。”

 

第三方機構的權威性和資質也困擾著藝術品保險業(yè)務的開展。“目前國內有資質的鑒定機構很少。比如文化部的鑒定中心、省級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但這些機構都是事業(yè)單位,他們存在法律主體模糊的問題,一旦鑒定評估出現差錯引發(fā)糾紛,他們沒有能力承擔法律責任和經濟責任。對于藝術品保險來說,第三方機構應該是經過工商部門注冊的法人機構——專家鑒定,鑒定報告由公司出具,主體資格明晰。”彭矩華認為,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在鑒定評估方面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標準,“都說自己權威,但現在國家沒有認定機構來認定何為權威?誰是權威?”

 

藝術品的保額一般包括藝術品市場價值、風險系數、保險公司運作費用三個方面。“《翰墨長安》6000萬元的保額屬于定值保險,是被保險人和保險人雙方共同協商確定的金額。”

 

保期內:風險管控、防損服務缺乏經驗

 

據易畫廊渠道總監(jiān)蔡漢宏透露,易畫廊目前還沒有對藝術品保險,國內畫廊幾乎沒有涉及保險業(yè)務,對藝術品進行投保的大多是展覽的境外主辦方,而且購買的也是海外保險公司的藝術保險。“我們有一次去國外辦展覽,在運輸環(huán)節(jié)曾有國外保險公司做過短期保險,在國外做展覽,運輸過程必須買保險。”由于風險管控缺乏市場經驗,沒有數據參考,保險公司承保能力有限,缺乏再保險公司的支持,國內藝術品保險市場一直沒有形成規(guī)模。

 

“藝術品的保險費率很難界定。風險系數越大,保險公司在承保理賠過程中所需支付的費用就越多。國際上藝術品保險費率在1%左右。他們有完善的鑒定估值體系和信用機制,保險公司幾乎對所有藝術作品做100%的保險。國內還做不到,已有的短期的藝術品運輸險的保險費率很低,一般是千分之幾,承保期在幾天至幾個月之間。同時國內相關機構對藝術品保險的反應也比較冷淡。”據彭矩華介紹,目前他們涉及的門類包括書畫、陶瓷、紫砂壺等,“各門類的費率有所差異。比如在保管存放環(huán)節(jié),玉器、紫砂壺的風險系數很低,器物多不怕水、耐高溫,而書畫存放對潮濕度和溫度都有較高的要求。”

對于藝術品保險而言,系統(tǒng)專業(yè)的風險管控手段,以及為投保人提供防損服務也是關鍵。“我們在分裝、儲存、展覽過程中全程攝像監(jiān)控,有不合規(guī)現象,專家會提出整改建議;對各環(huán)節(jié)的管理人員、保管人員進行專業(yè)培訓。在國外,從事藝術品保險業(yè)務的人員涵蓋了藝術、鑒定評估、保存、運輸及金融等領域,而國內藝術品保險的人才十分匱乏;對儲存點我們會進行定期查看,簽訂保管協議,對保管地安全管理的隱患進行分析評估出具報告,對發(fā)生變化的風險隱患會提出警示。”

 

出險后:承保能力和修復機制有待考驗

 

2010年,我國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達1694億元,如按1%的費率、50%的藝術品投保計算,保險公司一年可從中賺取的保費高達8.47億元。面對這一巨大的市場,國內保險行業(yè)為何停滯不前?

 

無疑,拍賣公司和博物館是保險公司銷售藝術品保險的重點,但雙方對此都顯得很謹慎。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說:“文物的商業(yè)保險一般都是在運輸、展覽環(huán)節(jié)投保,這期間都是短期保險。因為博物館為館藏文物投保的難度很大,保險額度太大了,哪個機構也承擔不了。”正因為藝術品保險數額很大,所以也考驗著保險公司的承保能力。“對于博物館、拍賣行來說,投保的保費是一筆龐大的開支。一旦出險,保險公司的賠付金額也是驚人的。所以,我們對保險公司的選擇非常慎重,必須是有實力的、口碑好的品牌公司,再保險公司主要是國外的大型保險機構。”彭矩華說。

 

此外,國內藝術品修復也還處于空白階段。當投保標的出現損壞時,缺乏完整系統(tǒng)的處理機制。“對于保險公司而言,藝術品保險修復原則優(yōu)先。藝術品出現損壞大部分可以修復,但修復以后還是會有部分折價貶值的。保險賠付的就是修復費用加價值降低的那部分費用,也就是投保標的恢復到受損前的狀態(tài)所需要支付的費用。”彭矩華認為,藝術品損壞后的價值很難估計,修復后的價值更是缺乏數據參考。“這些環(huán)節(jié)很容易產生糾紛。所以,出險后,保險公司和投保人要在幾家鑒定機構中共同挑選一家共同委托其進行評估。”

 

彭矩華表示,藝術品保險與財產保險相似,“一年為一個保險期”。但是,國內藝術品價格波動非常大,在保期內,如果出現升值或貶值的藝術品被損壞,那么賠付是否會將升值或貶值的部分算進去?“不會將價格波動的情況考慮進去。定值保險是在確定的金額范圍內、確定的價值范圍內進行賠付。升值會在第二年評估時體現出來。”彭矩華說。

 

對于博物館、私人藏家、企業(yè)收藏的藝術品保險業(yè)務的拓展,彭矩華秉承先易后難的原則,“接下來準備嘗試做畫廊和拍賣行。不過畫廊、拍賣行的風險點很多,設計方案時需要考慮的層面太多了。不論是承保前的鑒定評估,還是保期內的風險管控,或者出險后的快速理賠,目前都還沒有經過市場的檢驗。

 


【編輯:易小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