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朱順龍:茶壺中見“茶史”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陳若茜 2014-07-16

朱順龍的辦公室,一張中式圓桌上擺著一套茶具,旁邊燒水的鐵壺正咕嚕咕嚕冒著熱氣。因愛好收藏茶壺的緣故,他對品茶也頗為喜愛??腿说皆L,或朋友聚會,沏上一壺茶,挨個斟滿每個茶盞,聽著鐵壺中的沸水咕嚕咕嚕聲,閑聊或者靜坐,都好。

辦公室的地上還陳列著很多大部頭鐵壺——壺壁坑坑洼洼,壺身笨重,手感很沉。雖然看起來并不美觀,卻是日本進口的原生鐵壺,純手工敲打出來。據(jù)說該種鐵壺煮水具有提高溫度、均衡水質等特點,適合沖煮各式茶飲。

日本鐵壺是朱順龍所收的3000多把壺的其中一個門類,計有200余把。他收藏的茶壺,從明代真正意義上的茶壺出現(xiàn)之始,一直貫穿至“文革”時期的“文革壺”系列。明以前則是飲茶的一些器具,包括備茶、斗茶用具。其藏品按照材質又可分為金壺、銀壺、銅壺、瓷壺、紫砂等。

作為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朱順龍最先開始涉足的是瓷壺。“我有瓷器專業(yè)背景,從教學、科研再到收藏,這應該是一個很自然的路徑。”朱順龍說。他第一次收藏是在15年前到濟南出差,在古玩市場買到的那4把民國瓷壺。

為了收全這些距今上千年的飲茶器具,朱順龍幾乎把跟中國茶事有關的文獻資料全部瀏覽了一遍,比如古人對于飲茶的風尚、習俗、器用等問題,掌握的資料幾乎能寫一部中國茶史了。“我認為中國最早開始有飲茶習慣是在三國兩晉時期。每個時代的飲茶方式都不一樣,因而也催生了不同的飲茶器具。”朱順龍說。

三國兩晉時期,南方地區(qū)開始有喝茶的習慣,主要采用的飲茶方式是用青瓷煮茶。將青瓷四系罐子,用繩子掛起來執(zhí)火燒。燒的東西不單單有茶葉,連茶樹的樹種、樹梗都可以入茶。“據(jù)我看過的一些文獻資料記載,還要在茶罐里扔一些花椒,放一點調味品,這完全是菜湯的概念嘛。”朱順龍說。

朱順龍收過多個古人用來煮茶的四系青瓷罐,“里邊有很明確的茶樹葉子的殘留。”

唐人飲茶的方式是煎茶。據(jù)朱順龍介紹,唐代法門寺地宮里出土過一套完整的煎茶工具,揭示了唐人的這種飲茶方式,“它備茶時間很長,從捻茶開始,把做好的茶餅挖一塊下來,放到茶奩子里,研磨碎,扔到青瓷罐里煎,煎上大半個小時之后才倒出來。所以那時候沒有茶壺,只有罐子加小盞——大罐子煎茶,小盞喝茶。早期的壺則基本都是酒具。”朱順龍說。

到了宋代,飲茶叫做點茶,不再是把茶葉放入茶具煮或者煎,而是把它研磨成粉末,倒到黑瓷的盞里,用燒沸的水去澆,這就叫點。宋代的這種飲茶方式就催生了很多茶盞,比如宋代南方的建窯,像兔毫盞、玳瑁盞、油滴盞這一路和北方耀州窯小斗笠碗都是茶具。備受日本人推崇的天目盞就是福建的建窯,對日本茶道影響深遠。

宋代民間流行“斗茶”的習俗。“斗茶”斗的就是沸水澆入斗笠碗中泛起的沫子,比沫子的形狀、氣泡、厚度、泡沫散去的速度和細膩度等。這些在今天看來毫無意義的舉動在當時卻影響深遠,它既是一種群眾基礎廣泛的民俗活動,又是一種對制茶工藝的有效評定,只不過當時的評定相較當下熱鬧的各種大師評定要更加樸實些。

據(jù)朱順龍介紹,當時官方高層使用的高端器物中沒有我們所謂的茶具,而作為茶具廣泛出現(xiàn)的吉州窯、建窯這兩個窯的產地也是當時斗茶最盛的地方。所以江西和福建是斗茶最盛的地方,北方也會波及一點,比如北方耀州窯也出一些斗笠碗,應該是這一習俗的反映。類似的建窯盞、斗笠碗朱順龍收藏了100多個,有很好的金兔盞、銀兔盞等。

元代以喝磚茶代替宋代的斗茶,斗茶工具消失。元代的蒙古族是游牧民族,磚茶顧名思義是將茶制成很硬的茶餅,不容易朽,不容易蟲蛀,便于攜帶,作為一種物資可以果腹。不過其茶的概念離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茶的概念相去甚遠。

明代開始喝散茶,傳統(tǒng)意義上的茶的出現(xiàn)就始于明代。明代飲茶開始講求茶葉的新鮮度,以鮮嫩程度決定茶葉的采摘時間,評價茶葉的好壞。最好的茶葉在谷(雨)前,其次是(清)明前。散茶的飲用方式也直接催生了相應的茶具,比如茶壺和紫砂的出現(xiàn)。明代畫家唐伯虎、文徵明、仇英等人的畫中可見瓷壺和紫砂的身影,表明江南一帶對紫砂的理解很早就有了,并且催生紫砂壺。除茶壺外,茶盞也發(fā)生了變化,在原有的茶盞、茶托外,茶盞上開始加蓋。

朱順龍收得最多的是清代至民國時期的茶壺,約占所有藏品的五分之一。據(jù)他介紹,茶壺到了民國分化出三大功能。一類是實際功能,即飲茶;第二類是禮儀功能,民國時期,傳承了婚俗中的茶禮,并且常以茶壺和妝奩作為嫁妝,寄托著圓滿美好的寓意,送女兒進入婚姻。第三類是雅玩壺,以茶韻為高雅的志趣的投映,相互之間贈與茶壺,這也是民國時期瓷壺盛行最重要的原因。

朱順龍拿出一把“雅玩壺”,上書:祥甫五弟親玩,黃風瑞草,碧谷青泉,民國十四年。瓷壺底部落款是“江西瓷業(yè)公司”,“這是一把雅玩壺,有落款,作為物證明確記載了1925年兩位文人之間的交往歷史。”

Q&A

收藏十問

Q: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專業(yè)背景、教學科研再到收藏,這是一個很自然的路徑。

Q:你記憶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在古玩市場買的4把民國瓷壺。

Q:你最喜歡的藏品是什么?

A:最喜歡民國瓷壺里的雅玩壺。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可以把玩、品味、研究。

Q:藏品主要通過什么渠道收藏?

A:文物商店、古玩市場、藏友、 拍賣會。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嗎?

A:茶壺3000余件,其余鳥籠、玉器、香薰700多件。

Q:你覺得自己是收藏家嗎?

A:不是收藏家,喜歡而已。今天沒有人敢說自己是收藏家。

Q:你覺得收藏帶給你的最大樂趣是什么?

A:精神享受。

Q:收藏中遇到過贗品或挫折嗎?

A:有,我買到過很好的贗品。

Q:有一天能放棄你的藏品或捐出嗎?

A:我想搭建一個公共服務平臺,比如茶文化體驗館,供大家消閑體驗。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