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1:1計劃系列展迎來首展 蘇新平&邱志杰的一場藝術對話

來源:99藝術網上海站 作者:周瑾 2015-01-05


展覽開幕現(xiàn)場

2015年1月5日下午,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在新的一年里啟動全新品牌系列展覽“1:1計劃”,首展迎來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蘇新平、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邱志杰兩位藝術家的數(shù)件創(chuàng)作佳作。

 


展覽總策劃、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楊勁松
 
中央美術學院的蘇新平教授和中國美術學院邱志杰教授,都是先后畢業(yè)于兩校同一專業(yè)——版畫系的畢業(yè)生,如今不僅其藝術蜚聲海內外又都是執(zhí)教于兩校的在職教師。關于1:1計劃在開年便首當其沖的選擇呈現(xiàn)蘇新平、邱志杰雙個展的意圖,展覽總策劃、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楊勁松表示:“蘇新平與邱志杰二人的藝術顯然逾越了傳統(tǒng)視覺閱讀的經驗范疇,他們引發(fā)的視覺沖擊遠比眼前呈現(xiàn)的作品效果要廣泛和深刻,為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視覺實踐提供了思想平臺,通過這兩位有著相似學歷特征的藝術家的成長實踐道路,或許可以嘗試解答當下國內紛紛揚揚‘美院不是培養(yǎng)藝術家搖籃’之惑。就作品來說,《蘇新平:我是這樣一路走來》的作品展恐怕不僅可以答疑解惑,許多還能以另外的方式向觀眾進一步揭示‘人與藝術’之間那層神秘的關系。”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
 
在本次展覽開幕儀式上,眾多美院、美術館、機構領導均有出席。其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在開幕式上以一番慷慨激昂的發(fā)言為展覽致辭,“中國美術學院與中央美術學院是真正意義上的兄弟學院,同時背負著啟蒙與救亡的使命,擔當著藝術教育重要的職責。蘇新平和邱志杰是目前中國藝術界活躍的藝術家,同時也受到了這南北兩所院校的藝術熏染,他們兩都是版畫專業(yè)出生,通過版畫的媒介意識和敏銳的思考,塑造了他們。蘇新平給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的石版畫。那種草原上的孤獨和沖擊力,給我?guī)硇募碌娜诵灾?。近幾年他開始創(chuàng)作油畫作品,也特地為本次展覽創(chuàng)作了數(shù)件新作,他的作品始終在思考著人文詩意,敘述了濃厚的鄉(xiāng)愁與追思之情。邱志杰則是難得的才子,從早期的地圖繪畫到如今的全媒體藝術,當代藝術所有的領域沒有他的盲區(qū)。這次展出的作品是一場全媒體的奇觀,我在和他交流時說道最喜歡的是他的繪畫,因為里面既有瑰麗的思想的智慧,又有瀟灑自如的繪畫筆力。我非常感謝他們兩位能為本次展覽創(chuàng)作出孜孜不倦的作品。”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
 
隨后,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也在發(fā)言中表示:“作為對中國美術學院1:1計劃的回應,我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是也把這個展覽在我們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里實施。對于今天的展覽很好的構成了兩位藝術家之間的對話,也可以說是相互之間的映照。這兩位藝術家所呈現(xiàn)出的視覺形態(tài),提示我們中國的藝術一定要在兩個方面不斷形成自己的學術水平,一個藝術家的思維要盡可能的寬廣、學問方式要更多的做深做透,所以我認為他們倆在這兩方面很值得我們敬佩。”
 


《蘇新平:我是這樣一路走來》
 
蘇新平:我是這樣一路走來
 
展示了藝術家多年來創(chuàng)作生涯的推進和發(fā)展,這對于許多正在路上的年輕人具有珍貴的示范意義,同時大量的文獻和思考的痕跡也令觀眾不難找到共鳴之處。展覽以“經驗與超驗”、“迷失的寓言”、“懸而未決”作為線索對蘇新平的創(chuàng)作歷程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和分析,以藝術家的獨白、評論家的旁白以及藝術家的對話作為蘇新平藝術之路的最佳注腳,并呈現(xiàn)作品200余幅。
 


藝術家蘇新平
 
個人話題是藝術家思想觀念和語言方式和方法生成的核心所在,每一位藝術家都有著不同的經歷,其藝術的獨特性也必然源自于不同的路徑,對于蘇新平而言,他一直在試圖通過持續(xù)的實驗,尋找到適合自己獨特的語言方式和方法,無論是早期的石版畫還是“欲望之海”、“干杯”還是近年來的“風景”以及“八個東西”等系列,其目的是希望用更準確和獨特的語言來表達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也許這樣的探尋需要藝術家終其一生去努力。
 
正如蘇新平所述的那樣:“我經常要求自己盡可能不走回頭路,雖然這樣的觀念和態(tài)度給自己制造了很多難題,讓自己處在一種‘永失寧靜’的狀態(tài),但這是藝術家的必由之路,是沒有什么捷徑可走的。”
 


《邱志杰:邱注上元燈彩計劃》
 
邱志杰:邱注上元燈彩計劃
 
基于對一副明代古畫《上元燈彩圖》的研究,邱志杰自2010年開始“邱注上元燈彩計劃”,這是一個包括了寫作、繪畫、裝置和劇場的大型綜合計劃。至今已舉辦多次展覽,本次展覽是這一計劃的中期總結展覽。
 
明人的《上元燈彩圖》是一副再現(xiàn)元宵節(jié)期間南京老城南燈市與商貿集市盛況的風俗畫,通過對這幅圖的研究和重構,邱志杰從中演繹出一個龐大的創(chuàng)作、游戲、研究的構架,是對中國歷史的述說方式的演義和基因圖譜繪制?!渡显獰舨蕡D》誘發(fā)了邱志杰長久以來盤桓在心頭的諸多思緒,關于這一點,邱志杰談道:“長久以來,在當代藝術的展覽系統(tǒng)中,忙碌地應對著一個個具體的展覽機會和話題,時常會讓我有一種隱憂。懷疑自己正在漸漸遠離對世界和生活的全盤思考,正在被職業(yè)身份綁架著,離開某種更深層的知識?!渡显獰舨蕡D》一方面很社會很全景,另一方面又比《清明上河圖》更集中在人的精神世界,對我來說它就成為很好的演練對象。像一塊磨刀石,或者王陽明所面對的竹葉,這樣一種物品其實是我們用來全面演練我們的歷史觀和社會觀的一種道具。”
 


藝術家邱志杰
 
邱志杰首先放大重畫了這張古畫,一邊加以各種注釋。形成基于古畫基礎上的第一件創(chuàng)作。作者把繪畫過程視為一種閱讀和書寫,這個繪畫過程是對《上元燈彩圖》的一種“注釋”。這意味著圖像和文字是從《上元燈彩圖》所引發(fā)出來的,但并不拘泥于原型,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向多種方向。這些畫作將成為各種裝置的草圖,各種表演和事件的腳本,和展廳內其他創(chuàng)作機密相關。
 
在研究的基礎上,邱志杰提煉出108個地面的角色和28個空中的燈籠角色,制作了一系列的肖像,同時也是裝置的草圖。在這些肖像的基礎上,另一批繪畫產生出來,闡明這些角色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些畫是這個金陵劇場表演的腳本。而金陵劇場則隨開幕式在多處上演著。
 
在邱志杰的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是一次驅使歷史成功逃走的過程,是一個重構歷史的過程,是一場關于歷史的噩夢。他盡可能變得冷酷,不停地轉身、逃離、更新。最終在一種緊張的出逃計劃中完成思想的流溢,體現(xiàn)在他文字中,或許是語無倫次,體現(xiàn)在他畫面中,或許是怪誕不經,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完成了歷史與自己的親密結合,他重新發(fā)現(xiàn)了歷史。
 
據(jù)悉,本次展覽還準備了一系列相關的學術研討會、藝術家與觀眾“面對面”交流會來從側面加寬認識。展期將持續(xù)至1月25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