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德魯利(Chris Drury)的作品“The Way of White Clouds”
第二屆加德滿都國際藝術節(jié)(Kathmandu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近日閉幕,它可能永久性地改變了尼泊爾對當代藝術的感知方式。本屆藝術節(jié)給三維作品、特定場域作品、影像裝置以及行為藝術帶去了空間,對在2008年廢除君主制的尼泊爾來說是史無前例的。
加拿大藝術二人組珍妮特·卡迪夫(Janet Cardiff)與喬治·布雷斯·米勒(George Bures Miller)帶來的作品“Forest Walk”以激動人心的方式挑戰(zhàn)了視覺的壟斷。他們打造了一個能夠啟發(fā)思維的音景,將尼泊爾美術學院的后庭這個人們熟悉而又沒有生機的空間打造成了一片仿制的森林;其聽覺的復調(diào)(比如鳥叫聲,一輛卡車的墜落聲,一輛汽車的隆隆聲)與加德滿都城市里“真實”的聲音混合在了一起,創(chuàng)造出了對人類與自然的矛盾關系深刻的敘述。鑒于我對大多數(shù)藝術品要求強烈的視覺注意力的厭倦,“Forest Walk”成為了我在這屆藝術節(jié)里最喜愛的作品之一。英國藝術家克里斯·德魯利(Chris Drury)富有洞察力的循環(huán)視頻也以相當不尋常的方式連接了自然與文化:白色如云朵般的水流漸漸形成了一個靜止的黑色湖泊,它立即會讓人想到喜馬拉雅地區(qū)傳統(tǒng)的paubha與thangka畫作中的火焰的旋動與漩渦。
藝術家Lantian Xie的作品“Al Sarab Cafeteria”(2011)則處理了身份與相互作用的問題;在其中,觀眾發(fā)出的聲音震動襯托著一系列從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的咖啡廳和餐館里收集來的圖像與文字——這對全球的消費來說是一次尖銳的評價。消費主義的問題在Nameera Ahmed的作品“Bloody Birds”里也能看到——在這件作品里,雞的屠殺成為了電視廣告與烹飪節(jié)目的伴隨物。這樣的商品化也是巴勒斯坦藝術家Ibrahim Jawabreh的影像裝置的主題,盡管后者使用了人體的形式。而來自尼泊爾的Gopal Das Shrestha Kalapremi的作品“People Being Cooked and Sold”也是如此——他在現(xiàn)場燒制陶瓷的人體模型,進一步放大了人們對消費主義的質(zhì)疑。
時間是藝術家Sadish Dhakal的作品“Jamara Might Not Exist”的主題,它通過數(shù)組裝著正在發(fā)芽的大麥的瓦盆提醒我們來自冰川湖的洪水的緊迫威脅。每一組規(guī)模的增大都與Tsho Rolpa湖中水量的增長在比例上保持一致。Mili Pradhan長達一小時的影像作品“Float”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站在帕坦博物館某個微小而黑暗的房間中看著屏幕上河水的流動,感受著我們的城市廢物與怪異的配樂的結合。印度藝術家Sheba Chhachhi的合成裝置作品“Neelkanth:Poison/Nectar”則質(zhì)疑了城市的生活/浪費方式。
通過上面提到的和其它未提到的作品,加德滿都國際藝術節(jié)使大部分認為畫作和雕塑才是更加容易接受的表現(xiàn)形式的觀眾大開了眼界。而它同時也將來自尼泊爾之外的觀眾“推進”了一個藝術實踐全球化的領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