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衣展覽
2011巴黎國際內衣展在凡爾賽宮舉行。凡爾賽宮一度被叫做法國歷史博物館,菲利普國王自掏腰包,歷時四年重修,于1837年落成,使之從皇室寢宮變?yōu)闅v史博物館,但后來其性質有所改變。
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綜合目標是:向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和巴黎盧浮宮看齊。事實上,巴黎盧浮宮并非“法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概念,法國人以自己的歷史文化自豪,卻至今沒有一座完整意義上的法國歷史博物館。
總統(tǒng)都建了博物館
如今法國正陷入一場有關歷史博物館的爭論。
歐洲作為古典藝術發(fā)源重地,文物藝術藏品豐富,以本國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卻屈指可數(shù)。其中規(guī)模較大的柏林的德國歷史博物館,是兩德統(tǒng)一前夜由當時的西德總理科爾倡議修建的。不過自提出之日起,就飽受爭議,人們對潛在的大國優(yōu)越意識、衍生民族主義情緒的危險,以及歷史博物館的真正作用都表示懷疑和擔憂。七百多篇媒體激辯文章,作為歷史資料至今還保存在德國歷史博物館內。
法國第五共和國的每屆總統(tǒng)任職期間,都會建造至少一座博物館或者標志性文化建筑,作為他們的文化政績:
蓬皮杜任期有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密特朗時代有奧賽博物館和盧浮宮;希拉克總統(tǒng)名下有蓋布朗利博物館。
被法國文化界認為“最不知識分子”的總統(tǒng)薩科齊,也正式宣布了自己任期下的文化工程———法國歷史之家。
早在總統(tǒng)競選時期,薩科齊就提出了修建法國歷史博物館的計劃。2010年9月12日,他公布了計劃選址,第一次將項目具體化———法國歷史之家將落腳巴黎市中心,與國家資料館分享其所在的蘇比斯宮和羅漢宮。
然而從宣布地址開始,這個項目就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反對的理由包括經濟危機時期是否有必要建設。
隨著項目的推進,“法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因為缺乏自己的藏品,不再定位于傳統(tǒng)的博物館,而變成一座面向最大范圍的觀眾、以文化為使命,展示法國和法國歷史、文化、建筑等關系的綜合公共設施———它的法文命名也相應調整,直譯過來就是“法國歷史之家”。2011年1月13日,負責為法國歷史之家籌備工作掌舵的科學委員會在法國文化部正式成立。讓-皮埃爾-里烏現(xiàn)在的職務是科學委員會主席,他與其他20位成員組成委員會,為法國歷史之家把握方向,權衡它的可行性和風險,歷史之家運行起來之后,所有涉及歷史科學方向的項目,都要由這個委員會來發(fā)放最后通行證。
未來的法國歷史之家也沒有自己的獨立收藏,它通過和各個頂級博物館的合作和租借展品的方式,來展示古代歷史文物,同時歷史之家還會采用電腦技術,將無法租借的展品,用三維等方式展示歷史文物、歷史研究成果。
委員會6月將向公眾公布項目前期工作成果。2012年1月,委員會最終項目計劃將出臺,預計2015歷史之家正式對外開放。
歷史之家預計占地面積在2.5萬平方米左右,僅籌備預算就是6000萬歐元左右。
搶地盤-釘子戶
“法國歷史之家”計劃宣布后,首先遭到了法國國家資料館員工的一致反對。
一方面,這將使原本屬于法國國家資料館的資料存放和活動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從現(xiàn)在起到2013年,資料館將逐步轉移到巴黎市郊外。
資料館現(xiàn)有的百名員工也擔心會丟掉飯碗,資料館工會聯(lián)盟發(fā)起了超萬人的聯(lián)合抵制簽名,在他們看來:這一決定是建立在對歷史資料宣傳和保存的蔑視基礎上的……
一山不容二虎,歷史之家和自1808年起就入主此地的國家資料館的存在完全相悖。2011年3月15日,國家資料館第二次舉行罷工。18世紀洛可可風格的蘇比斯宮殿正門口,高高懸掛著“救救國家資料館!”的大型條幅。這次罷工的導火索,是國家資料館負責人伊莎貝爾-內奇旺德被文化部長辭退,內奇旺德站在維護資料館員工利益這方,而即將上任的新負責人則被認為是“派來執(zhí)行上級命令”的。“國家資料館早在法國歷史之家論證確立前就已經定下了搬遷計劃,預計到2013年,大部分館藏資料轉移到尚在建設中的皮埃爾菲特大型文化中心。此外,資料館還包括楓丹白露分部。”法國歷史之家科學委員會主席里烏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說,國家資料館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和法國歷史之家項目本身并沒有直接關系。但這的確讓國家資料館一分為三,操作和管理看起來將更為復雜。
此外,法國歷史之家設想的許多活動和展覽,與國家資料館現(xiàn)有的安排其實有重疊。“‘法國歷史之家’其實早就存在了,只是沒叫這個名字罷了。”資料館的一位官員說。
一位資料館工會負責人說,自從公布法國歷史之家的用地計劃開始,夜夜都有7到8名員工留守,象征性地占據蘇比斯宮。
現(xiàn)在這一局面,國家資料館的四個工會聯(lián)盟稱之為“前所未有的社會危機”。
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法國人?
“比如法國在中國上海設租界地,也許在一些法國人看來是歷史上的遠征成功,換成中國人的視角,就是恥辱的侵略行為。”在法國社會學家貝爾納-布里澤看來,歷史根本不可能用博物館展現(xiàn)出來,因為它永遠不可能客觀。“政治色彩太濃”是歷史之家招致的第二層質疑:它被看作不僅僅是總統(tǒng)以政治權力向法國文化部下達的一個文化工程,而且延續(xù)了薩科齊倡議的“國民身份大討論”的政治路線。
法國國民身份大討論是薩科齊在2007年總統(tǒng)競選時提出的主題之一,目的在于從法國極右陣線那里拉來選票。競選成功后,2009年秋天他再次發(fā)起國民身份大討論,號召所有人沒有顧忌地討論:如何確認國民身份和共和身份,究竟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法國人。
這一討論最初就和移民政策緊緊連到一起:移民算不算法國人;移民的后代算不算;居住在法國的不同信仰者呢,他們的生活習慣、宗教和傳統(tǒng)法國不同,該怎樣看待。
移民往往被認為是威脅到法國國民身份確認的主要問題,由此在各種形式、各種場合展開的討論中,不時有引發(fā)種族歧視的言行,遭到左派強烈抨擊,被認為和多元開放的法國民主精神相悖,甚至薩科齊內部也分成了兩派。
國民身份的辯論在法國引起了強烈回聲,除了傳統(tǒng)對立派的反對,很多民眾也不支持。討論由此將法國分割成兩大陣營,成為今天總統(tǒng)政治局面困難的一大因素。2010年4月,薩科齊表示希望停止這場持續(xù)一年半的討論。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是法國重要歷史學流派“年鑒學派”的發(fā)源地和繼承人,那里的歷史學家卻沒有一人接受參加委員會的邀請。他們或中立,或批判,認為和歷史關系的討論早已過時,現(xiàn)在人們研究的是如何解構歷史,而歷史之家所做的,則是利用各種機制,研究如何為重新構筑的歷史做演講。
歷史是過時話題嗎?
法國《十字報》記者羅朗-拉歇是最先就此話題獨家發(fā)表采訪委員會負責人報道的,他同樣師出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在拉歇看來,對于喜歡歷史的人來說,這個話題當然令人興奮,因為如果歷史學家們坐在一起,他們對有關法國歷史的認知肯定各不相同。
1970、1980年代,法國曾有過一場大規(guī)模的知識分子運動,涉及到哲學命題,但也有關歷史,其目的在于摧毀已有的知識和歷史構建。運動的主要觀點是:客觀歷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一種虛構,一種構建起來的精神。
譬如有關法國第三共和國的歷史,一直非常官方、非常有政治色彩、敘事分明、漸進有序,然而對另外一些歷史學家來說,卻正好是被肢解的歷史。正是因此,1980年代法國歷史學家弗朗索瓦-多斯有名為《歷史碎片》的著述,大意就是原始歷史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被分解的歷史。這一討論在那個年代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如今在許多知識分子眼里,如何看待和定位的歷史話題,早已不在法國社會哲學和史學家的研討主流內,它已屬昨日詞匯。
法國歷史之家這時成立,自然不討許多哲人文人歡喜。
不過,該項目也不乏支持者。其中觀點之一就是,法國歷史之家的建立可以在凝聚法國大眾上重做工作,它可以展示法國內部的多元歷史文化,形成某種形式上的內部和解———法國人自大革命以來就四分五裂,這也許會是一個將法國大眾聯(lián)合起來的機會。
然而法國大眾首先面臨的還是經濟危機的陰影,失業(yè)和安全、社會保障等社會經濟問題沒有徹底改善,大眾對文化話題表現(xiàn)得相當?shù)?正常時期會引來法國人的大辯論,現(xiàn)在更多局限在業(yè)內人士間。
【編輯:馮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