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成都方所一如既往的人流如織。毛繼鴻繞開人潮,帶著藝術家汪建偉走向方所旁一塊未使用的空間,盡管里面還是一片空白,只有水泥立柱直直頂著9米挑高的天花板,但他依然興致勃勃地勾勒著對這片600平米空間的想象。毛繼鴻還不確定要拿這里做什么,但一定是藝術相關的,就像2011年在廣州開設第一家方所,2016年成立與自己同名的藝術基金會一樣,他循著直覺,想要再度挑戰(zhàn)自我。
毛繼鴻對藝術的愛好來源于幼時,他從小喜歡繪畫,大學就讀北京服裝學院時也十分關注新興藝術潮流。到現(xiàn)在,藝術已經自然而然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用毛繼鴻的話說,“從沒放棄過對藝術的追求”。
22年前,毛繼鴻聯(lián)合創(chuàng)立了中國最早也最成功的設計師品牌之一例外服飾;2011年,實體書店紛紛倒閉之時,他在廣州開設第一家方所書店,并在其后幾年把這個融合了書店、服飾、講座、展覽、餐飲等業(yè)態(tài)的綜合體成功拓展到成都、重慶、青島等地。
方所不僅見證了毛繼鴻在文化領域的投入,也指引他進一步深入藝術領域。2012年,毛繼鴻的好友——巴黎商工會主席克巴克成為法國頂級藝術機構蓬皮杜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蓬皮杜之友”協(xié)會主席,毛繼鴻在方所做出的成績,成為他被克巴克引薦為“蓬皮杜之友”的敲門磚。
在蓬皮杜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以下簡稱蓬皮杜中心)的組織下,毛繼鴻更深度地介入全球當代藝術,包括到各個國家參觀藝術家工作室,與“蓬皮杜之友”收藏家交流,從蓬皮杜學術委員會處了解每年的收藏,以及他們的藝術觀點等等。漸漸地,毛繼鴻有了一個設想,希望用蓬皮杜中心的整個思維邏輯和對當代藝術的見解,來探討中國的當代藝術。他回憶道:“2016年前后,其實整個(中國)藝術市場是非?;靵y的。在那之前將近三年左右,我就有一個想法,希望重新梳理當代藝術在中國跟世界之間的關系,所以有了基金會的設想。”
一開始,毛繼鴻還在猶豫是否要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基金會,因為這看起來似乎有點個人英雄主義,但在蓬皮杜專家的勸說下,他逐漸轉變觀點,認為以自己命名象征著一份更重的承諾。“其實在西方,個人基金會是更重要的,因為這意味著用個人聲譽乃至所有東西為之背書。”
與國內時興的私人美術館不同,毛繼鴻藝術基金會不做收藏,只做研究。“我不希望我的基金會是為了收藏的興趣而作,我不把擁有一件藝術品或是等它升值進行投資當做目的。研究性是最核心的,初心很重要。”
基金會成立后,即與蓬皮杜中心簽署了三年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包括支持了由凱瑟琳·魏爾領導的蓬皮杜“全球都市”計劃。兩年后的11月,作為“全球都市”研究實踐的擴展與延伸,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來到成都。方所作為發(fā)生地之一,承辦了11月3日舉辦的一系列講座。
在這個位于成都繁華地段的書店內,門口陳列著毛繼鴻的服飾品牌例外和YMOYNOT,而另一邊,由毛繼鴻藝術基金會支持的藝術講座正在進行中。從服飾到書店再到藝術基金會,他在過往所選擇的不同道路此刻匯聚一處。“雖然看起來做得很雜,但是簡單地講,就是從生活方式到價值方式再到審美方式,其實這是相通的,就是在一套審美觀、一套價值觀的體系下面,去做的一些不同業(yè)態(tài)。”毛繼鴻解釋道。
Q:為什么想要開拓新的空間?
毛繼鴻:(成都方所)已經做了五年了,我想要再長出一個新的東西出來。那在原有的空間里面,你還會講什么?你可以講生態(tài),講互動的東西,這已經很好了,但是對于我來講的話,我覺得可以挑戰(zhàn),我是喜歡挑戰(zhàn)的一個人,我希望方所變成一個公共文化空間,(承擔)運營跟策劃機構的角色。它不僅是書店,不僅是辦講座,也不僅是時尚,它其實是一個很綜合的東西,它是一個MIXMIND的整合。當我們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一定要去挑戰(zhàn)自己,挑戰(zhàn)自己的系統(tǒng),挑戰(zhàn)自己原來固有的邏輯。但你又要清楚到底哪個東西是最可行的,你要保持下來;哪個東西是要去提升的,再去挑戰(zhàn)它。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過程。
Q:對新空間有什么設想?
毛繼鴻:我其實是很open的,我希望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來做這個事情,但是大家要價值觀一致,尊重創(chuàng)作,尊重知識,尊重你要挑戰(zhàn)的那個東西。價值標準不一致的情況下做事,就會做得非常痛苦。其實我覺得中國現(xiàn)在需要有一批同樣追求的機構,一起來做這個事兒。我想提高素質不僅僅是說民眾需要提高,機構本身也需要提高。
Q:為什么想要發(fā)展出這樣多元的業(yè)態(tài)?
毛繼鴻:我們公司一開始就叫MIXMIND,它就是一個重新造的詞,本身意味著一種整合,整合智慧、整合想法,20多年下來,這個東西也一直沒有丟。有更多的智者在一起工作、一起創(chuàng)作,才有(發(fā)展的)基礎。
Q:你個人偏好怎樣的藝術?
毛繼鴻:可能還是要有一些傳統(tǒng)的審美要素在里面,才會對我觸動性大一些。形式、內容跟觀念要有一個特別有機的結合。需要有一些形式,但形式后面一定要有邏輯跟觀念。如果是只有形式沒有觀念,那這個東西比較空洞。如果是只有邏輯跟觀念,但是沒有形式,那也產生不了興趣跟美感。
Q:通過做這一切,你希望提倡怎樣的生活方式?
毛繼鴻:第一個我認為是“善”,在人類、社會、自然、文明的發(fā)展上,有一個“善”的方向,圍繞著社會發(fā)展跟進步、文化傳承跟進步的角度去走,善的、美的、人文的、有繼承發(fā)展的,可能未來也會有一些科技的東西進來,它是朝上走的方向。另外一個就是“有序”,給下一代培養(yǎng)出一套價值觀、審美觀,最終塑造整體的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