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徐冰給藝術家的忠告

來源:人人網(wǎng) 2011-05-26

徐冰

 

我一直認為,要做一個藝術家,首先要做的事是把藝術的道理、藝術是怎么回事搞清楚。具體說就是:身為一個藝術家在這個世界上是干什么的,他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更具體地說是:你與社會構成一種怎樣的交換關系。你要想成為一個以藝術為生的人,就必須搞清楚你可以交給社會什么,社會才能回報予你。我有時想,我有房子住,有工作室用,有飯吃,是用什么換來的呢?美術館、收藏家愿意用高價買我的作品,他們買走的是什么呢?作品本身只是一堆材料,值那么多錢嗎?價值源于那些精工細作的技術嗎?比我在制作上講究的藝術家多得很。我認為藝術最有價值的部分是通過作品向社會提示了一種有價值的思維方式以及被連帶出來的新的藝術表達法。這種“新的方式”是人類需要的,所以才構成了可出售的價值,才能形成交換鏈。藝術新方式的被發(fā)現(xiàn),源于有才能的藝術家對其所處時代的敏感及對當下文化及環(huán)境的高出常人的認識;從而對舊有藝術在方法論上的改造。所以說好的藝術家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將思想轉化為藝術語言的人。

 

你并不想成為一個能很快見到商業(yè)效果的藝術家。這是值得肯定的。當然任何“價值”都要轉化為商品。最終都是要賣出去。在街上畫像的藝術家十分鐘賣一張,禮品店中的藝術家一天賣一張,商業(yè)畫廊的藝術家一個月賣一張。有些人是隨畫隨賣,有些人則是一輩子賣一個想法。全在于你喜歡哪一類。

 

上面談的道理有些“大”,不解決你眼下的問題。下面談一些實際的體會,也許對你能有幫助。

 

每一個學藝術的人都想成為大藝術家,但每個人的條件各有不同,這包括智商、藝術感覺、經(jīng)濟條件和家庭背景等。誰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局限,會工作的人懂得如何面對個人的局限并把它轉化為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把局限使用好就會成為長處。就我個人的經(jīng)歷來說,我在中國接受的是很保守的藝術教育。三十五歲時才來到美國參與西方當代藝術的活動。而你和大部分美國年輕藝術家很早就接受了開放的當代藝術的教育和影響,在語言和文化的適應性上都更便于參與到紐約的當代藝術中去。比起你們我應該說是先天不足的,但我卻從這個“不足”中挖掘出了可利用的別人沒有的東西。由于社會主義藝術教育的背景,我就有可能從獨特的角度去看當代藝術。又由于新的文化環(huán)境和語言的障礙,我對語言、文字、誤讀這類事情就更敏感。藝術也就表現(xiàn)出別人沒有的特點。

 

我的觀點是:你生活在哪,就面對哪的問題,有問題就有藝術。你的處境和你的問題其實就是你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大部分來紐約發(fā)展的年輕藝術家都急于進入主流系統(tǒng),但大部分人都需要花時間去做一些別的工作,以維持生活開銷。這看上去是耽誤了創(chuàng)作的時間,但其實不必過多的擔心。一方面,在藝術圈之外的領域所從事的工作和生活,只要你是一個真誠的藝術家,任何東西都將成為財富,早晚會被用到藝術創(chuàng)作中去。另一方面,今天的藝術家,重要的不是一頭扎到這個系統(tǒng)中去,而是要找到一個與這個系統(tǒng)合適的位置和關系。你說,希望這個系統(tǒng)接納你,但你要知道接納你的理由是你必須為這個系統(tǒng)帶來一些新的、系統(tǒng)里沒有的東西。新的東西在這個系統(tǒng)本身是找不到的,必然是從其他領域或兩者之間的地帶才有可能獲得。今天的藝術變得表面豐富多彩但在方法論上卻越走越窄。太多的藝術家都會做一種“標準的現(xiàn)代藝術”,真的不需要更多的這類藝術家進來了。

 

只管去工作吧,不要擔心自己的才能不被發(fā)現(xiàn)。其實在今天,由于信息的方便,基本上不存在像凡高那個時代的悲劇了。
 
 

 


【編輯:成小衛(wèi)】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