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dāng)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迫近”:奧奎·恩維佐操刀巴黎東京宮首屆三年展

來源:藝訊中國 作者:申舶良 2012-04-28

巴黎東京宮“迫近”展覽現(xiàn)場

 

以“迫近(Intense Proximity)”為主題的巴黎東京宮(Palais de Tokyo)首屆三年展于4月20日開幕,由尼日利亞裔美國策展人、藝術(shù)史家、慕尼黑美術(shù)館(Haus der Kunst)館長、第11屆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 11)藝術(shù)總監(jiān)奧奎·恩維佐(Okwui Enwezor)擔(dān)任主策展人,與4位法國聯(lián)合策展人——艾米莉·勒拿(Emilie Renard),梅蘭妮·布特魯(Mélanie Bouteloup),阿德貝拉·卡洛莫(Abdellah Karroum)和克萊爾·斯德伯里(Claire Staebler)共同打造,匯集各大洲對表征政治(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提出疑問的藝術(shù)家。

 

展覽主題“迫近”的政治性與詩意并存,對地點之“遠”、“近”進行徹底質(zhì)疑,探討歷史、他者性(otherness)與后殖民主義等話題。“如今有這樣一種趨勢,拒絕使藝術(shù)和策展實踐介入公共論辯,”奧奎對ARTINFO法文站稱。“我強烈反對這一趨勢。我認(rèn)為策展人應(yīng)毫無禁忌。本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族間窘境(ethnophilia)、仇外(xenophobia)、崇外(xenophilia):種種悖謬之機顯露于這些主題中,我的展覽通過打開不同領(lǐng)域間的界限來對如今這些主題的夾纏提出疑問。

 

由展覽中的作品可見奧奎觸碰禁忌的意愿。生于土耳其、生活在法國的亞美尼亞藝術(shù)家薩基斯(Sarkis)的作品《戰(zhàn)利品飾帶(The Frieze of War Trophies)》將殖民者劫掠而來的藝術(shù)品的照片與不堪入目的尸體和性暴力受害者的身體圖像并置。托馬斯·赫希豪恩(Thomas Hirschhorn)的錄像作品《觸碰現(xiàn)實(Touching Reality)》同樣觸目驚心,將在戰(zhàn)爭中被殘酷殺害的人們的圖像放大和縮小——兩件作品以殘忍而恐怖的方式觸碰著觀者的責(zé)任意識。

 

另一件重要的、令人不安的作品是卡莉·梅·威姆斯(Carrie Mae Weems)的《我在此看到發(fā)生之事并哭泣(From Here I Saw What Happened And I Cried)》(1995-96),34幅深褐色調(diào)的檔案圖片中包括路易斯·阿加西斯(Louis Agassiz)拍攝非洲奴隸的銀版攝影,威姆斯將充滿種族歧視的語句附于其上,作為人種學(xué)的尖銳批評,常冒著使仇恨行為正當(dāng)化的危險。牙買加裔美國藝術(shù)家羅琳·奧格雷迪(Lorraine O'Grady)的16聯(lián)Cibachrome作品《異族通婚家庭相冊(Miscegenated Family Album)》將她家人[特別是她姐姐德沃妮亞·伊萬杰琳(Devonia Evangeline)]的照片與埃及王后納芙蒂蒂(Nefertiti)的淺浮雕像并置,聚焦于兩個女人的相似處——她們的美與光彩會在瞬間征服觀者,此作品宣告著文化上屬于黑人、人種上屬于混血的埃及人的存在。“因為這些個人化的圖像與在政治與歷史方面占優(yōu)勢的圖像形成反差,創(chuàng)造出一個空間,使此前不被看見的一個階層受到注目,”奧格雷迪寫道。

 

本屆三年展中還包括對話、影片和音樂會匯集的大型項目。上周,法籍圭亞那音樂家馬修·克列伊博·埃邦奈克(Mathieu Kleyebe Abonnec)以四臺鋼琴混合爵士、極簡與流行的作品揭開展覽的帷幕,該作品基于非裔美籍作曲家、舞者尤里烏斯·伊斯特曼(Julius Eastman)的一件作品。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