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拒絕美術館還是拒絕雙三年展?

來源: 作者:第一財經(jīng)日報 曹俊杰 2009-01-20

【上海雙年展的火爆正是以“視覺嘉年華”的模式吸引到大眾的參與,但有人批評其學術性不夠;而廣州三年展則是以眾多的學術論壇抬升它的價值,但又被批評為“圈內(nèi)人的自娛自樂,是策展人和藝術家的舞臺” 】 
 

9月的前兩周,藝術家與策展人如明星走穴一般,穿梭于廣州、上海、南京各地的美術館和大型展覽空間,集體發(fā)聲。這種節(jié)日般的氣氛并不是每年都有,由各地美術館主導的雙年展、三年展等當代藝術展覽每隔六年會聚在同一年份中舉辦。
 

6日,廣州三年展在廣州拉開帷幕,藝術家們要正式告別“后殖民主義”,重拾多元文化下的批判性;9日,上海雙年展“快城快客”正式啟動;15日,南京三年展要擎起“亞洲方位”。此外,還有中國臺北雙年展、新加坡雙年展、日本橫濱三年展、韓國光州雙年展……最緊湊的時候,各地這種大型的藝術展之間只相隔一天。
 

與“后殖民”說再見?
 

在廣東美術館門前,放著寫有“準備好了么時刻準備著”的十個大木牌,每牌一字。這是觀念藝術家張慧參加本屆廣州三年展的藝術方案——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的語匯來表達人們對主體的缺失感。
 

而這藝術家的本土經(jīng)驗,似乎也是一種決心,表達著藝術家們對本屆廣州三年展的冀望。本屆廣州三年展的主體概念是“與后殖民說再見”。半個世紀以來,國際當代藝術實踐大多聚焦于身份、種族等尖銳的社會、政治問題,“后殖民主義”理論成為一種“時髦”的圈套,往往讓藝術家不得不去套用這些來迎合策展人的意圖和國外收藏家的喜好。尤其在今天當代藝術逐漸成為主流文化之后,多元文化主義、身份政治與后殖民主義理論共同建造的權力游戲已經(jīng)導致了藝術圈落的圍困狀態(tài)。
 

“眾多的國際藝術大展致力于構造所謂‘眾語喧嘩的現(xiàn)場’以及‘不同價值的協(xié)商空間’,強調(diào)文化身份與政治的正確性,而忽視了實際上創(chuàng)造力的探索以及藝術家對于可能世界的追求。”廣州三年展的主要策展人之一高士明在解釋本屆廣州三年展的主題時說。
 

本次廣州三年展的主題,是去年6月在倫敦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確定的。在經(jīng)過幾輪討論后正式對外公布,拋出了主題“與后殖民說再見”。其后又相繼舉辦了5站論壇,最終確定。“這個主題是一個深入而坦誠的批評與反思,2008廣州三年展的策展工作首先就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多元文化主義的限度,并且勇于與‘后殖民’說再見。”高士明說道。
 

廣州三年展從2002年舉辦第一屆以來,歷屆廣州三年展都以學術性著稱,本屆展覽更是籌備了兩年之久,高士明、張頌仁和倫敦策展人薩拉.馬哈拉吉組成策展團隊。本屆三年展將展出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78位藝術家的最新作品。展覽以廣東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時代分館作為主展場。展覽將分四大專題板塊,“行進中的計劃”是用17個藝術計劃來呼應展覽的學術主題“與后殖民說再見”;“思想屋”邀請19位國內(nèi)外思想家、藝術家、作家現(xiàn)場探討他們的思想;“自由元素”展示55位(組)個體藝術家的最新創(chuàng)作,涵蓋影像、裝置、繪畫、攝影、聲音、寫作與現(xiàn)場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而“獨立計劃”則是7個獨立計劃對三年展議題的不同角度的思考。
 

藝術被誰挾持?
 

如今,藝術參與社會的壓力與責任似乎正變得日益重要。在時尚界、政治界,藝術家都在通過自己的作品和行為發(fā)表看法;另一方面,藝術家仍要直面的是,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存體驗也正由于虛擬網(wǎng)絡帶來了全新改變,多元化的生存處境不僅體現(xiàn)為形形色色的族群文化差異,而且個體都存在著多重的生活世界。如何重新厘定藝術與現(xiàn)實的關系,這也是策展人所關心的命題。
 

致命的問題是,藝術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卻一直被認為是明日黃花,從而被長期擱置。事實上,它不僅被理論挾持,被現(xiàn)實挾持,同樣被媒體挾持,參加廣州三年展的藝術家劉小東就對此深有感觸。“我覺得今天的藝術非??蓱z,就可憐在它為媒體工作。今天的人如果沒有媒體就無法了解這個社會。一個藝術家的欲望太強,他想在社會得到發(fā)言權,他如何得到發(fā)言權?他必須通過媒體。”
 

從廣州三年展、上海雙年展來看,雙年展、三年展正在鮮明分為兩類:為了引起公眾反響,還是引起藝術圈的反饋?雖然選擇不同,但同樣會受到責難。上海雙年展的火爆正是以“視覺嘉年華”的模式吸引到大眾的參與,但有人批評其學術性不夠;而廣州三年展則是以眾多的學術論壇抬升它的價值,但又被批評為“圈內(nèi)人的自娛自樂,是策展人和藝術家的舞臺”。據(jù)悉,11月15日至16日,廣州三年展閉幕之際,將與歌德學院舉辦題為“與后殖民說再見VS后西方社會”的國際論壇。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雙年展的展覽模式已經(jīng)成為一種流行典范,國內(nèi)大小雙年展或三年展已經(jīng)不下10余個,顯得“琳瑯滿目”,但文化形象工程的作用似乎正在漸漸掩蓋展覽本身應具有的功能。同時,展覽對于年輕藝術家成長的影響正日益加深。“能夠被邀請參加雙年展單元的青年人,會對他們身邊的一群人產(chǎn)生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到底是在功利上還是在學術上,很難說。因為現(xiàn)在的大多數(shù)藝術家,特別是年輕藝術家的判斷標準只在于成功,而雙年展或三年展正提供了這樣一個判斷成功與否的平臺。”北京藝術家鮑棟說道。
 


【編輯:棟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