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2012:廣州三年展主題年

來源:投資者報 作者:肖妤倩 2012-02-17

繼第四屆廣州三年展(下稱“廣三展”)“元問題——回到美術館自身”啟動展之后,項目展的大幕即將拉開。

 

2012,廣三展迎來了主題年,5個項目展和1個主題展成為這場大戲的框架。其項目展于2012年至2013年間逐個推出,包括王林策劃的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高嶺策劃的“第三自然:中國再造”等5個展覽。

 

這正應驗了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說的那句話,“第四屆廣州三年展是由一個展覽、一個論壇拉開序幕,以國內國外共5個項目展為研究個案,以主題展與主題論壇來謝幕,是跨三個年度的動態(tài)‘三年展’。”

 

王林策劃的項目展是2012年廣東美術館的開春大戲,主題鎖定在“去魅:中國想象”,柏樺、陳小丹、戴光郁、戴耘、董重、馮峰、傅文俊(微博)等46位藝術家,共展出100余件作品,涉及繪畫、雕塑、影像、裝置等不同藝術類型。

 

“這個項目展在啟動展的基礎上,擴大了學術思路,”按照羅一平的解釋,魅是外在的,一個事物,可以給人形成一種誘惑力、感染力,或者是一種魅力,有很多外在的因素進行包裝。而這些外在的包裝,會使大家看到美好事物的時候,忽視它的本源。

 

此“去魅”一說,恰與廣三展的啟動展一脈相承。

 

啟動展曾提出一個問題:在城市化進程中,我們見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去魅”正是人們將外在的干擾剝離之后,回到的“元問題”,即本質。

 

即將在“去魅”中登場的如毛同強的《地契》,它以一種文本形式構成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土地的關系、人和制度的關系,即是回到本原的體現(xiàn)。

 

此后,由高嶺策劃的“第三自然:中國再造”緊跟上演,參展藝術家有包括徐冰在內的15人,作品涵蓋裝置、影像、架上藝術等,相當于當代藝術門類的總體呈現(xiàn)。與其一并展出的還有劉慶和、左正堯等藝術家的水墨畫,以期陳述“如何在傳統(tǒng)中呈現(xiàn)出當代性”。此展為羅一平親自策劃,他說,“項目展的特點,就是呈現(xiàn)出多元的格局。”

 

各路配菜陸續(xù)上齊之后,真正的主題展大餐才會到來。

 

今年9月底,以“見所未見”為題的廣三展主題展容納了許多關鍵詞:未來之物、未來之事、未來之城、非常城市、未來之信。其策展人正是英國伯明翰藝術與設計學院的教授姜節(jié)泓和英國Ikon美術館館長喬納森?沃金斯。與之同期在美國紐約大學展出的,還有廣東美術館的鎮(zhèn)館之寶——當代影像作品。

 

啟動展、項目展和主題展之外,廣三展還組織了一系列論壇行動計劃,并在廣州、紐約、東京、伯明翰等地相繼展開。

 

紐約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國際批評理論中心主任張旭東是廣州三年展論壇行動計劃負責人。他說,廣州三年展及其論壇都有一個主題,就是要將傳統(tǒng)和當代拉在一起考慮,但是跟我們上個世紀80年代所談論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并不一樣。

 

那個時候,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對立了,強調現(xiàn)代性,強調啟蒙,強調世界化;傳統(tǒng)則是一個負擔,是一個被克服的東西。

 

而現(xiàn)在所談的傳統(tǒng),實際上是要讓當代如何通過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突破那些簡單模仿、復制、標準化等模式。“這不是腐蝕的東西,而是要找到自身的價值和意義上的文化內涵,”張旭東說,“在這個意義上,今天的傳統(tǒng)是一個比較正面的含義。”

 

嫁接著傳統(tǒng)與當代,張旭東將整個論壇的靶心指向“拆與建”的同時,探索著“解構與重建”,試圖表現(xiàn)對中國當代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的反思。

 

所以,廣三展一系列學術論壇的第一場,拉起了“藝術的終結?”這面大旗。

 

“藝術終結了沒有?藝術之后的藝術是什么?今天的藝術還稱為藝術,它是不是必須要以新的方式,以那種在傳統(tǒng)口碑上看,不是那么溫柔憨厚,而是非常強烈、非常刺激、非常顛覆,甚至可以是反藝術的形式,來繼承和發(fā)展藝術的使命和藝術的觀念。”一系列問題,張已經擺在了臺面上。

 

此外,藝術的未來、藝術與商品化的關系、藝術和資本主義的關系、自身傳統(tǒng)和當代的問題還將在論壇續(xù)集中一一鋪開。
 

 

 


【編輯:陳耀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