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稚川移居圖》局部圖。
廣東古驛道文物近日首次在廣東省博物館集中展示,380件來自南粵古驛道文物,將觀眾帶進一條條從數(shù)千年前至幾百年前的神秘的南粵古驛道,感受沿途悠悠千載風土人情。其中元代山水畫家王蒙(1308年~1385年)的《葛稚川移居圖》來自故宮博物院,是所有展品中分量最重的一件,這也是國寶級文物《葛稚川移居圖》首次走出故宮。
昨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這位給后人留下分量最重畫作的大畫家,一生中卻從未踏足嶺南地區(qū)。
畫作講述葛洪隱居羅浮山故事
在柔和的展廳燈光映照下,目光順著長條畫作的下端上移,只見一名老者牽著牛、牛背上坐著婦人與小孩,其后跟隨兩女婢。一人肩扛竹竿在樹林中若隱若現(xiàn),一人左手持扇緊隨其側。老者前一書童肩背古琴闊步向前。一高士左手持羽扇,捻著胡須,右手牽鹿,行走在小橋上,回顧其后的妻兒老小,而鹿馱著葫蘆、經(jīng)卷。前有一仆,身背竹簍,中有一雞伸出頭來。前方兩書童席地而坐,一童旁有肩挑之書畫經(jīng)卷,一童旁有葫蘆等雜件。半山處,一書童手持木桿、桿上懸掛一葫蘆,立于路中央,作迎接狀;山頂茅屋前,一書童雙手抱于前胸,站在籬笆門側恭迎,另一書童立于茅屋中,向前方作遠眺狀。山間鮮花盛開,草木蔥郁,且山重水復,曲徑通幽……
這就是元代畫家王蒙在《葛稚川移居圖》中描繪的情景。圖中的高士是晉代著名道教思想家、煉丹家、醫(yī)藥學家葛洪,這座在繪畫史上屢次被描繪的名山便是位于廣東博羅縣的羅浮山。
葛洪嶺南修道成歷代繪畫母題
朱萬章介紹,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圖》,是一件國寶級文物,這件呈現(xiàn)葛洪南下嶺南修道問仙的歷史題材畫作也是本次展覽中最為“重量級”的藏品。據(jù)介紹,“葛稚川移居圖”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一個長盛不衰的繪畫母題,從宋代開始便有畫家將這一主題引入繪畫中。現(xiàn)存的諸本《葛稚川移居圖》中,以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圖》年代最早,藝術水準最為精湛。
葛洪(284年~364年),是晉代有名的道教學者和醫(yī)藥學家,字稚川。據(jù)《晉書》記載,他以儒學知名,因立軍功,被封以高官,但他后來聽說交阯(今越南)盛產(chǎn)煉丹用的丹砂,主動要求前去做“句漏令”。帶著家人千里迢迢赴任到達廣州時,因刺史鄧岳極力挽留,決心到羅浮山隱居。最終,葛洪在羅浮山度過了人生的最后歲月,留下了名著《抱樸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將嶺南羅浮山描繪得如此秀氣傳神的這位元代山水畫家王蒙,卻從未踏足嶺南地區(qū)。”朱萬章說,王蒙一生中并沒有到過羅浮山,他將傳說中葛洪移居的故事與意象山水相融合,表現(xiàn)嶺南地區(qū)山水郁郁蔥蔥、枝繁葉茂的景象。錯落的紅葉綠樹遍布于山間,山勢蜿蜒,嶙峋起伏,將羅浮山幽深、險峻與寧靜的氛圍烘托出來,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交相融合。畫中的鹿、葫蘆等,植入多種吉祥元素,寓意“福祿壽”。
據(jù)了解,元代之后,起碼有數(shù)百位畫家繪畫了多個版本的《葛稚川移居圖》。其中,流傳至今的有記載的版本起碼有七八個,包括尤求的《葛稚川移居圖》,被大英博物館藏;丁云鵬的《葛洪移居圖》被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廣東省博物館收藏了蕭晨的《葛洪移居圖》,描寫在深山古松下,葛洪右手執(zhí)杖,頭略往后傾,站立于山石旁,其妻手執(zhí)紈扇立于后側的情景,是葛洪在移居途中休整的場景,與其他同類主題的構思略有不同。
據(jù)悉,該展覽將持續(xù)至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