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段煉:當代藝術的批評論

來源:中國藝術批評家網(wǎng) 作者:段煉 2015-12-18

本文為當代藝術的批評論,這與通常的批評方法論有所不同,一是批評的具體寫作,二是看待當代藝術的視角和闡釋當代藝術的方法。本文偏重批評寫作所涉及的具體問題,落腳于當代藝術批評的可持續(xù)性。對藝術批評的具體寫作,西方學術界著述頗多,但冠以“當代”之名者,迄今只有新出的一部,乃英國倫敦大學兼職教授吉爾達·威廉姆斯的教材式專著《怎樣寫作當代藝術批評》(2014)。這是一部寫作指南,所論問題,皆針對西方批評界,但在我看來,卻也涉及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的通病。本文不打算為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的病癥作全面診斷,但欲借此書的相關論題來討論一些實際問題,例如何為批評、批評家的資質(zhì)、批評與網(wǎng)絡傳播的關系之類,以求為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的持續(xù)發(fā)展而拋磚引玉。

一、什么是藝術批評、什么不是?

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圈子里,自稱批評家的人很多,只要會敲鍵盤、能在網(wǎng)上發(fā)帖、想對藝術說三道四的,都可自稱為批評家,甚至可以憑所寫文字而向藝術家和策展人索要勞務費,這使批評變質(zhì)貶值,使批評家名聲掃地,以致業(yè)內(nèi)有人嘲諷:你才是批評家、你全家都是批評家。有鑒于當批評家不需資格認證,人人皆可自命,故本文先討論什么是當代藝術批評、什么不是,然后再說批評家。

廣義地說,只要不是研究藝術史,而是著眼于當下藝術的實踐性問題,那么所著文字都可稱為藝術批評。但這樣一來,當代藝術研究和當代藝術批評之間,便出現(xiàn)灰色地帶,二者糾纏不清。而且,近年來一些當代藝術研究者要將其著述納入藝術史領域,從實踐研究走向史論研究,以求歷史定位和經(jīng)濟實效。眼下學術界對當代藝術研究進入藝術史的問題尚無定論,但由于實踐和史論不易區(qū)分,學者們便默認當代藝術研究進入藝術史的訴求。結果,藝術史研究與當代藝術批評的關系就成了一個話題,其焦點是二者的異同。于是,我們不得不進一步狹義地界定當代藝術批評。

狹義地說,當代藝術批評是對處于現(xiàn)在進行時態(tài)的藝術現(xiàn)象和藝術問題表達看法的文字,專注于闡釋和評價。盡管藝術史可以作為上下文,但著眼點卻是當下的藝術實踐。借用符號學術語來說,藝術史是縱向的歷時研究,藝術批評則是橫向的共時研究。不過這個框架仍嫌籠統(tǒng),此定義可以囊括新聞媒體對當代藝術的報道和非專業(yè)的評價。有鑒于此,狹義的界定需要再進一步設限,以求對當代藝術批評做出更專業(yè)的界定。

就學科專業(yè)而言,藝術批評所涉文字類型很多,需用排除法來厘清。首先,畫廊或代理人為藝術家所寫的宣言或陳述不算藝術批評,因為這是從自身立場出發(fā)而著的文字,以自述為主,不具備批評性和客觀性。其次,媒體的報道和評價雖是第三方意見,但訴求對象是普通讀者,其著述不具備專業(yè)性和專業(yè)深度,仍不算藝術批評。再者,美術館和拍賣行對藝術家及其作品的描述,也不是當代藝術批評,因為美術館偏向于欣賞性介紹,同樣針對普通人,展墻上貼的說明文字有如導游詞。至于拍賣行,其經(jīng)商目的使所著文字與藝術和學術關系不大。最后,即便是畫冊或畫展的前言,也不一定是專業(yè)意義上的藝術批評,其原因同樣在于立場和目的等方面。

批評的立場是客觀的,目的在于闡釋和評價。盡管以上三重界定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漸具體,但實際上當代藝術批評的邊界是模糊的,正是由于其立場和目的,藝術史、藝術理論、藝術批評、藝術欣賞四者間才有不少重合的部分。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當代藝術批評?

二、“收費作文”與“三不寫”

這涉及到兩個問題,其一是闡釋和評價的前提,其二是寫什么和怎么寫。當我們試圖界定當代藝術批評時,會碰到一個關鍵詞:描述。在實際的批評寫作中,作為一個專業(yè)概念,“描述”與“判斷”是一對書寫范疇,延及“闡釋”和“評價”。也就是說,對藝術現(xiàn)象或作品進行描述,是進行闡釋并作出判斷的前提,然后才可能有評價。所以,批評界長期以來都秉持一種線性觀點,認為批評寫作的過程是一個“描述-闡釋-評價-理論化”的逐步深入的過程。這個過程相對客觀相對中立,回避了可疑的寫作目的,于是便有了下一個問題:寫什么和怎么寫。

“寫什么”的問題貌似簡單,答案是“當代藝術”。而“怎么寫”則貌似技巧問題和著墨點問題。威廉姆斯在《怎樣寫作當代藝術批評》一書中,將批評的寫作歸為描述和闡釋兩大方面,對判斷所涉不多,而對理論化則只字未提。也許在他看來,這就是學術研究和批評實踐的區(qū)別。在我看來,描述可以相對客觀,而闡釋卻相對主觀。雖然描述是闡釋和評價的前提,但在批評寫作的實踐中,描述什么、怎樣描述,卻也需要專業(yè)的判斷。于是,批評的客觀性和主觀性便面臨了界線模糊的問題。

這是一個職業(yè)倫理的問題。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界的所謂“坐臺批評”顯然有違職業(yè)道德,但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時代大潮中,不僅中國學術界和藝術界都認可“坐臺批評”,西方批評界也認可收費作文,而且收費標準也是有潛規(guī)則的,例如根據(jù)作者的名聲和資歷、根據(jù)作文的用途來收費。

除了收費問題,職業(yè)倫理還涉及給誰寫的問題。大半個世紀前,格林伯格就說過:批評家別給自己的女朋友寫評論。過了半個世紀之后到今天,《紐約時報》現(xiàn)任藝術評論版的專欄作者給自己立的規(guī)矩是:不買作品、不給朋友寫藝評。威廉姆斯在書中論及此問題說,批評家的寫作不能依據(jù)個人私利,并列下了“三不寫”的戒律:第一,但凡藝術家是自己的丈夫/妻子、男/女朋友、親朋好友、學生/老師、合伙人,一律不寫;第二,對自己曾經(jīng)任職的畫廊、美術館和類似機構,一律不寫;第三,如果自己收藏有某位藝術家的作品,也一律不寫。

反觀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界,這三條全都是寫手們最熱衷的,一律要寫,正因此,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的誠信度才是個大問題。不僅批評如此,當代藝術研究也如此。哪位藝術家能被寫進藝術史,究竟以什么條件作為入史的判斷標準?這當中暗藏著很多非學術的個人私利。誠信缺失,學術性便無從談起。對此,我的觀點是:商業(yè)性寫作可以收費,因為腦力勞動也是勞動,必須獲得報酬,但是,這樣的“坐臺批評”,不必稱為“批評”,既然是為了牟利而寫作,沒有學術性,就稱“收費作文”好了,以免偷換“批評”的概念。

在以上寫和不寫的具體框架內(nèi),我給“當代藝術批評”的進一步界定是:不謀私利的學術文字,才可稱為當代藝術批評。

三、批評家的資質(zhì)

有了對批評的界定,方能討論批評家,而要講究批評的學術性,便存在批評家的資質(zhì)問題。換言之,需要具備怎樣的學術資質(zhì)才能從事嚴格意義上的批評寫作?威廉姆斯在《怎樣寫作當代藝術批評》中列了五條資質(zhì):1、接受過藝術史研究的學術訓練,2、對藝術作品有欣賞和判斷能力,3、對藝術媒材具備技術上的知識,4、熟悉所論藝術家的職業(yè)經(jīng)歷,5、對藝術品質(zhì)的高下有敏銳的感知。我將這五條歸納并簡化為三條: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專業(yè)敏感。

所謂專業(yè)知識,不僅僅是藝術史研究的知識和訓練,而且還要具備更寬泛的文化史和文明史知識及其學術訓練。這是一個外延與內(nèi)涵的關系,涉及專業(y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其中,批評的訓練尤其重要。二十世紀的西方藝術批評界,有不少著名批評家是從文學批評轉向藝術批評的,例如現(xiàn)代主義的格林伯格,而主張跨界批評的后現(xiàn)代主義者更是不勝枚舉,例如從事圖像和傳播批評的米歇爾、從事符號和視覺批評的米柯·鮑爾、從事敘事批評與當代藝術研究的羅曼·布萊遜。這些跨界學者將文學批評的專業(yè)訓練引入藝術批評,改變了當代藝術批評的形態(tài)。在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界,也有不少從文學界轉向而來的批評家,但這一跨界掩蓋不了中國當代藝術批評中存在的兩個問題。第一是藝術史專業(yè)出身的人,以為只要自己落筆為文,自己就是專業(yè)批評家,而實際上,自己卻毫無專業(yè)知識的廣度,只不過自以為是,鄙薄其它專業(yè)出身的人。

第二是即便出自藝術史專業(yè),卻對工作室的技法缺乏了解,其文字淪為玄談,雖然美其名曰站在哲學、美學和文化研究的高度討論當代藝術,實際上不接地氣,寫出來的都是天書,只能自說自話,其批評與當代藝術無關。這就牽涉到批評家資質(zhì)的第二條,專業(yè)能力。自后現(xiàn)代以來,藝術形式不再重要,文化理論和外圍語境成為一切,藝術批評恥于討論技法問題,轉而傾向于高大上的宏觀論述。對批評家而言,藝術技法是最基本的專業(yè)能力,雖然不必要求批評家具備藝術家那樣的動手能力,但若故作高深地君子動口不動手,其批評寫作無法論述到位,只能稱為門外之談。反觀歷史,自文藝復興以來,重要的批評家有不少都是藝術家出身,例如為文藝復興大畫家作傳的瓦莎里、力推拉斐爾前派的羅斯金、早期現(xiàn)代主義批評家貝爾和羅杰·弗萊,以及今日的米柯·鮑爾。

這就涉及到專業(yè)敏感,且與藝術天賦相關。無論是藝術史的專業(yè)訓練還是工作室的專業(yè)能力,敏感和天賦是無法代替的。對批評家來說,這是個藝術品味的問題,是對藝術品質(zhì)的敏感,是對藝術高下的判斷能力。這里的問題是,只會邏輯推演而沒有專業(yè)敏感的人,能否從事藝術批評?同樣,只有動手能力而無動腦能力的人,其批評文字是否專業(yè)?我們不時看到藝術家寫的文章,其中不乏好文章,但也不乏詞不達意不知所云者。如今跨界寫作很時髦,但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跨界能力,僅有敏感和天賦而無后天訓練者,跨界有困難,反之亦然。

以上三條之內(nèi),都有此消彼長的問題,而三條之間,則存在平衡問題。正因為知識、能力和天賦的不同,才有了批評家的不同,以及批評文字的不同。

四、批評文章的好與壞

由此,本文觸及一個形而下的實際問題:當代藝術批評有無高下之分,或問:什么樣的批評文章才是好文章?

威廉姆斯給好文章列了三條:首先,好文章表述很清晰,篇章結構合乎邏輯,用詞經(jīng)過了認真推敲。其二,好文章行文生動活潑,具有想象力和原創(chuàng)性,能體現(xiàn)出作者的專業(yè)知識和經(jīng)歷。最后,言之有物,既描述作品,又解說其意義,還闡釋其與現(xiàn)實世界的關系。與此相對,威廉姆斯將壞文章歸結為缺乏寫作經(jīng)驗,并列出了四條:其一,壞文章就是個大雜燴,除了玩弄術語,篇章結構也乏善可陳。其二,文章暴露出作者缺乏專業(yè)知識,而且觀點闡發(fā)不力,行文有邏輯漏洞。其三,立論沒有根據(jù),暴露作者缺乏藝術經(jīng)驗。其四,對藝術的闡述沒有說服力,其文既無關藝術,也無關藝術所涉的周圍世界。

對上述的好三條和壞四條,我綜合整理如下:首先,好文章來自藝術實際,立論專業(yè),言之有物;其次,好文章講究結構,行文富于邏輯和說服力;第三,好文章表述生動,語言富于想象力,用詞恰當。若不符合這三條,便是壞文章。

關于藝術批評的壞文章,盡管威廉姆斯稱其為缺乏寫作經(jīng)驗,但我認為這只是部分原因,而別的原因也不計其數(shù),甚至包括寫作經(jīng)驗過于豐富以至于糊弄讀者。我最近讀到一位西方哲學家論述當代藝術的專著《當代藝術的哲學》(2013),作者很有寫作經(jīng)驗,但行文可謂病入膏肓,我且抄錄兩句原文:How is art to be received in distraction without becoming just another distraction? Alternately, how is art to distract from distraction without losing touch with distraction…? (第178頁)。這兩句話用反問句來討論當代藝術之distracted attention的問題,其修辭語言貌似雄辯有力,但同義反復,實則玩弄邏輯、概念和術語,作者以其豐富的寫作經(jīng)驗而愚弄讀者??蓯旱氖?,同樣的文字游戲,這位寫作經(jīng)驗豐富的哲學家緊接著又玩了一次:contemporary art is received with an attention invested with an anxiety about distraction; both distraction from the work and the ‘distraction from distraction’ that is attention to the work。 Here, attention is distraction (from distraction); distraction is attention (to other objects)。 The dialect of attention and distraction outlines an embodied, non-perspectival, baroque space of distraction。(第186頁)。 果然,這位作者是在玩弄二元對立概念的辯證法。為免荼毒中國讀者,本文不翻譯這兩句話,僅欲指出,中國當代藝術批評家中也有使用類似語言者,除了顯示自己的高深哲學和深奧邏輯,其余什么也不是,只能用作壞文章的典范,落入了俗語所言的“說轉轉話”。

威廉姆斯在《怎樣寫作當代藝術批評》中談到了語言問題,指出了當代藝術批評中常見的語言游戲,例如動輒使用“后-”、“新-”、“超-”、“-性”之類術語。實際上這些都是后現(xiàn)代的老舊術語,而在中國當代藝術界,時髦的術語是“再-”,例如“再中國”、“再山水”和“再架上”之類。此“再-”來自英文的“re-”,也是個老舊的詞頭,通常用于動詞之前,例如“重構”(reconstruction),后來被解構主義者翻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髦于西方理論界,如今借全球化大潮而被中國批評家們本土化了,轉用于名詞之前,以其不合語法而時髦一時。

五、批評的可持續(xù)性

壞文章威脅了當代藝術批評的持續(xù)發(fā)展,對此,我在本文中提出當代藝術批評的可持續(xù)性問題。當然,這個問題并不僅僅是怎樣寫文章的問題,而涉及當代藝術批評的方方面面。“可持續(xù)性”(sustainability)亦非新詞,原本是個生態(tài)術語,被全球化和環(huán)保主義的論述采用,指資源的利用,指生產(chǎn)、銷售和消費的循環(huán)延續(xù),也即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延續(xù)。在當代思想文化的語境中,此詞獲得了政治含義,是后現(xiàn)代以來“政治正確”的概念在當今時代的新形態(tài)。在這個問題上,威廉姆斯比較形而下,他不用“可持續(xù)性”一詞,而用“使之具體化”(substantiate)一詞,著重于兩個層面的用法和含義。一是行文層面的,指語言和邏輯的有效延伸,這使得批評文章能夠最終成立;二是論述層面的,指議題的現(xiàn)實性和當代價值,指某個議題值不值得論述,有沒有持續(xù)下去的價值。

近年當代藝術批評界有“批評的終結”之說,涉及可持續(xù)性問題。對威廉姆斯來說,這是個關于怎樣寫作的具體問題,是怎樣用文字來持續(xù)表述觀點的問題。他認為這樣的“具體化”有三個要點:描述作品、研究資料、陳述見解,若無這三點,批評的寫作便無法持續(xù)。這三點的共同關鍵詞是“實質(zhì)性”,表現(xiàn)為外在的實質(zhì)性和內(nèi)在的實質(zhì)性,前者是批評家對資料的掌握和研究,后者是批評家以作品為中心的闡述,二者的交匯點便是批評家個人見解的出現(xiàn)處。

作為一部寫作指南式的專著,威廉姆斯的書重在“怎樣寫作”,這是批評之可持續(xù)性的關鍵。如前所述,批評文章通常有“描述-闡釋-評價-理論化”的深入過程,而威廉姆斯偏重前三者,顯示了批評性著述與研究性著述的區(qū)別。無論四步還是三步,這個深入寫作的步驟最早借自文學研究,是半個多世紀前美國學者莫里斯·維茨在對莎士比亞戲劇的研究中發(fā)展起來的。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藝術教育家特瑞·巴雷特將其引入藝術批評,他在關于攝影批評和美術批評的兩部書中,都采用了維茨的四步法,但將所舉的例證全部改為視覺藝術作品。九十年代中期,我曾在央美的《世界美術》雜志撰文討論巴雷特所借用的四步法,后來該文經(jīng)過改寫而成為拙著《世界末的藝術反思》的一章,1998年出版。到了2008,巴雷特關于美術批評的書有了中文譯本,名《藝術的闡釋》,2013年又有了攝影批評的中譯本《看照片看什么》。自此,批評的四步法在中國藝術批評界廣為人知。

歷史地看,莫里斯·維茨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開發(fā)四步法時,正值西方學術界的形式主義盛期,文學研究特別講究文本細讀(close reading)。在九十年代的后現(xiàn)代時期,雖然形式主義日薄西山,但巴雷特仍在強勢的外圍研究中,保持并發(fā)揚了維茨有關文本內(nèi)部的細讀法,只不過將文本細讀轉變?yōu)橐曈X圖像的細讀。威廉姆斯的批評三步法與巴雷特的四步法基本重合,而且也強調(diào)視覺閱讀的細節(jié),強調(diào)批評文字需要對視覺效果和具體圖像進行實質(zhì)描述。正是細節(jié)的具體與實質(zhì),才使批評的寫作獲得了可持續(xù)性。

六、新媒介與批評的傳播

如果不囿于文本內(nèi)部的局限,而著眼于文本之外的傳播問題,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二十一世紀新型傳播媒介崛起,藝術批評得以借網(wǎng)絡而傳播,可持續(xù)性獲得了技術保障。就中國當代藝術而言,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批評的傳播基本局限于幾份官方刊物,例如《美術》雜志,到了八十年代,與美術新潮的出現(xiàn)相呼應,《江蘇畫刊》《美術思潮》和《中國美術報》借官方平臺而大力傳播西方現(xiàn)代藝術思想,扶持前衛(wèi)藝術,成為新興批評家發(fā)表先鋒言論的主要媒介。到二十世紀末,網(wǎng)絡興起,藝術網(wǎng)站出現(xiàn),自二十一世紀初,網(wǎng)上博客成為批評話語的新平臺。之后不到十年,微博出現(xiàn),給藝術批評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平臺,緊接著,微信問世,當代藝術批評有了新的載體。

顯然,新媒介已然成為當代藝術批評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但毋庸諱言,新媒介也是降低批評水準的始作俑者。就批評的寫手而言,由于網(wǎng)絡發(fā)帖沒有門檻,只要觀點激烈、言辭辛辣,都會博來眼球與喝彩,給網(wǎng)站帶來人氣,會得到網(wǎng)站或明或暗的慫恿。這是大眾傳媒商業(yè)化的特征,也是藝術商業(yè)化的表現(xiàn)。這樣一來,就當代藝術批評的文本而言,越來越多的膚淺文字行世,在講究時效的前提下,沒有人會靜下心來慢慢推敲觀點、論述、邏輯和語言,于是文本質(zhì)量每況愈下,結果反而威脅了批評的可持續(xù)性。

也就是說,在文化產(chǎn)業(yè)的商業(yè)化轉型進程中,從批評的作者和文本兩個角度看,當代藝術批評的可持續(xù)性都面臨了嚴峻挑戰(zhàn)。這不僅是傳統(tǒng)的嚴肅紙媒面臨了網(wǎng)絡新媒體之短平快的挑戰(zhàn),批評家的話語權也受到了非專業(yè)寫手的挑戰(zhàn),并美其名曰反對話語霸權,甚至美其名曰藝術民主。我借一個金融術語來說,這就是劣幣驅(qū)逐良幣,批評可能最終被毀。

舉例說,大約在新世紀之初,當代藝術界有兩大網(wǎng)站廣受歡迎,一是“世紀在線藝術”網(wǎng),再是“藝術同盟”網(wǎng),其BBS平臺為藝術界的普羅大眾提供了發(fā)言機會,突破了過去由官方批評家和學者把持的批評陣地。這一突破引發(fā)了草民狂歡,而狂歡的失控則出現(xiàn)了網(wǎng)絡暴力。其受害者,有臺灣某著名女批評家,此人曾以引進“策展人”一詞而在大陸美術界廣為人知。這位批評家過去一直在臺灣的主要藝術紙媒發(fā)表言論,例如《藝術家》和《典藏·今藝術》等雜志,后來借道美國反攻大陸,大獲成功,接著欲借網(wǎng)絡傳媒而繼續(xù)推進。但出乎意料的是,當她在上述藝術網(wǎng)站發(fā)帖時,或許是因其居高臨下指點江山的姿態(tài)引人反感,招來了藝術學院學生的群起而攻,幾乎被罵得狗血淋頭,她只能無力地回應“你們不要這樣”。無奈初試失利,這位批評家被迫離開網(wǎng)絡江湖,轉走上層路線,一度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界呼風喚雨的潮人。

在這之后的十多年中,隨著網(wǎng)絡批評的發(fā)展,同樣的故事不斷上演,匿名與實名同樣開罵。例如在2007年前后,有數(shù)人以喪心病狂的叫罵而閃亮登場于“雅昌藝術”網(wǎng)和“藝術國際”網(wǎng)。良幣不屑于同劣幣交鋒,只好撤退,而劣幣則乘機霸占網(wǎng)絡平臺,將新興傳播媒介演變?yōu)榱R場,變?yōu)槁裨釃烂C批評的墳場。由于漫罵可以揚名,一些出自藝術院校并從事嚴肅批評的人,也不辨白貓黑貓,與邪惡同流合污,以暴力形式進入中國當代藝術批評。其中有獲得海量人氣而被藝術圈或藝術江湖認可的,這些人隨后漂白自己,華麗轉身,擠入官方或非官方的學術圈,或?qū)⑺囆g批評變?yōu)橹\財工具。另一些人則繼續(xù)扮演網(wǎng)絡恐怖分子的角色,繼續(xù)將網(wǎng)站博客當做變態(tài)發(fā)泄的平臺。

這是當代藝術批評未曾料到的局面。網(wǎng)絡暴力是個普世現(xiàn)象,說得好聽點,這是濫用民主,說得不好聽,則是人性惡的暴露。自微博和微信興起,朋友圈不接受謾罵,也不易匿名,網(wǎng)上暴力難再得逞。于是,厭倦或反感網(wǎng)絡暴力的人,紛紛離開網(wǎng)站博客,轉往微博微信。毋庸諱言,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網(wǎng)絡暴力和濫用民主不得人心,也說明新興傳播媒介具有自我清潔的功能。在從網(wǎng)絡博客到微博和微信的發(fā)展過程中,當代藝術批評一路相隨,是為可持續(xù)性的有效見證??梢赃@樣說:由于博客發(fā)帖沒有門檻,藝術批評水準大降;由于微博只適合短平快,無益于批評水準的提高;而微信出現(xiàn),同樣由于短平快的限制,迫使轉發(fā)成為時尚,這反倒有利于批評水準的提高,原因有三:其一,轉發(fā)的文章原出報刊雜志,這些刊物的編輯是第一道門檻;其二,刊物精選所發(fā)表的文章,發(fā)上微信,這是第二道門檻;其三,讀者在微信上轉發(fā)好文章,這是第三道門檻。由于三次篩選,我們在微信上所讀的轉發(fā)文章,都是相對而言的好文章。

微信轉發(fā)傳統(tǒng)紙媒的長文,因三道門檻的篩選,有益于當代藝術批評的學術深度,同時,又保持了新型媒介快速而廣泛的傳播特征。面對新媒介,究竟怎樣才能求得當代藝術批評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是批評家們需要持續(xù)關注的問題。

相關新聞